米婭華希科沃斯卡

米婭華希科沃斯卡

Len derlan derlan

個人檔案

中文翻譯: 米婭・華希科沃斯
英文名: Mia Wasikowska
名字讀音:Mia Vash-shee-kov-ska
其他翻譯: 米婭・瓦斯科斯卡、蜜雅・娃絲柯思卡(台灣)
國籍: 澳大利亞
血統:澳大利亞、波蘭
出生地: 坎培拉(澳大利亞)
出生日期: 1989年10月14日
星座: 天秤座
身高: 162CM
眼睛顏色:棕色
頭髮顏色:棕色
畢業院校:新南威爾斯高校,遠程教育中心
代表作品: “愛麗絲夢遊仙境”“簡愛”“孩子們都很好”
喜歡的演員:Johnny Depp
喜歡的導演:Tim Burton、Gus Van Sant、Jim Jarmusch
圈中好友:Jamie Bell、Cary Fukunaga
2011年坎城電影節上2011年坎城電影節上
愛好:攝影
家庭成員:
爸爸:John Reid
母親:Marzena Wasikowska
姐姐:Jess
姐夫:Danny Wild
弟弟:Kai

電影之路

芭蕾女孩的電影夢想
2008 Teen Vouge2008 Teen Vouge
米婭・華希科沃斯卡,這個年輕的女演員來自澳大利亞的首都坎培拉。她從小就跟著自己的父母和一個哥哥、一個妹妹生活在那裡,而她的拗口的姓氏則是從她波蘭裔母親那裡繼承來的。
米婭的母親是一個攝影師,她的父親則是澳洲當地的一位畫家。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中,米婭耳濡目染了不少攝影和繪畫作品,她的父母尤其喜歡帶著她在整個歐洲到處看畫展。在她8歲那一年,米婭的母親帶著她在波蘭呆了一年――在這個有著濃厚文化氣息的東歐國家裡,米婭漸漸迷上了影像藝術,業餘時間裡她也拿起了相機,在母親的指導下躍躍欲試地搞起了“創作”。
回到澳洲之後,9歲的米婭在家人的鼓勵和推薦之下開始了芭蕾舞的學習。在9歲到15歲的這6年裡,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芭蕾和古典舞的世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米婭對芭蕾已經到了醉心的程度,她每周堅持訓練35小時。
可是就在她即將成為一個芭蕾舞者的時候,她卻突然放棄了跳舞,轉而投奔了電影。“最棘手的問題在於,芭蕾要求你保持一個完美的身體,沒有任何空間可以容納出錯或者不完美。”她說,“因為這,我總是悶悶不樂,對自己的樣貌不滿意,對自己的身體失望,變得很自卑。儘管那時的我比現在要瘦很多,但卻要比現在的快樂少很多。”她把注意力轉到表演上來,“我想歇一口氣,但我又著實熱愛芭蕾表演性的一面,而電影更關心生活,也因此,它圍繞、展示的內容是種種不完美。所以我想我可以試著去當個演員。”華希科沃斯卡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她所做的僅是跟著母親――一個瘋狂的電影愛好者,看了大量歐洲和澳大利亞電影。“我媽媽是個攝影師,她真的很熱愛電影”,她說,“從小她就使我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電影,現在想起惟有感恩”。
儘管在專業技能上她天不怕地不怕,相信實踐出真知,但她卻有個十分詼諧的擔心:“當時我就想,喔,天哪,現在開始演戲是不是太晚了?似乎每個當演員的傢伙從他們3歲時就開始演戲了!”然而她還是鼓起勇氣開始給悉尼的經紀公司打電話,因為她聽說要想得到角色必須有個經紀人。從Google上搜尋到一些聯絡方式後,她挨個騷擾他們,終於有一家願意跟她見面了。“我真的很堅定”,她解釋道,“我想儘量讓這事兒能成”。
2004年,15歲的她登上了電視劇集《完全聖徒》的表演舞台。青春偶像劇不是我的茶
2009 Vouge2009 Vouge
當然,這部兩集的肥皂劇並沒有太過於出名,不過米婭在其中的表現還是得到了認可。2006年,她出演了澳洲的本土影片《完美罪案》。雖然米婭在影片中的戲份並不多,不過她還是以自己出類拔萃的表演獲得了澳洲電影學會的認可,獲得了最佳新人獎的提名。接著,米婭收拾起了行裝,來到好萊塢尋夢。
2008年,她出演了HBO的電視劇《捫心問診》。她在影片裡扮演了一個叫做蘇菲的有著自殺傾向的問題少女。米婭用自己單純、乾淨的眼神把這個頗具難度的角色飾演出了別樣的風情。最終,她在美國獲得了輿論上的一致好評,連與其配戲的加布里埃爾・伯恩都對她讚不絕口。和一般澳洲演員一口“土老帽”的澳洲口音不同,米婭操著一口標準而流暢的美式英語。就是這一口漂亮的美音,得到了輿論界一邊倒的讚譽。
同樣是在2008年,米婭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美國電影《反抗軍》,她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堅強的猶太女孩;接著她在2009年的熱門影片《艾米莉亞》中扮演了與艾米莉亞希拉蕊・斯萬克)互為競爭對手的年輕女飛行員伊利諾・史密斯――雖然這都是些小角色,不過米婭還是一如既往地認真對待。談及自己這段時間的經歷,她說:“我很喜歡這些角色,我覺得我和這些年輕的女性之間有著某種程度上的聯繫。能在銀幕上扮演這些傑出的、有自我個性的女性,我覺得非常滿足。而青春偶像劇,一直都不是我的考慮對象。”

Being Alice

在接拍蒂姆・波頓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之前,米婭・華希科沃斯卡(Mia Wasikowska)只不過是好萊塢成千上萬外籍演員中寂寂無名的分母之一,但從她義無反顧要走演藝道路那天起,也許她就該預料到,有一天媒體上將鋪天蓋地寫滿自己的名字。
波頓說他之所以選華希科沃斯卡作為他的愛麗絲,是因為“我們面試了許多人,但只有她恰好擁有那種非常感染人的韌勁兒,堅持自己的立場時,表面看是個大人,心態卻像個很倔的孩子,這很難得”。
而《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製片人理察・扎努克則說她得到這一夢寐以求的角色是由於“她很真實、誠懇、有熱情,不是那種典型的好萊塢新人。”言外之意,她身上有股與眾不同的清冽、樸素。
許多人說華希科沃斯卡有種超出年齡的智慧和淡定。當被問到為什麼會在他人紛紛落馬的地方一馬平川時,她溫柔地回復道:“這其實是個隨機事件,天時、地利、運氣、個人選擇等等,當然還得付出許多努力。其實我也不知道,這是個充滿神秘感的行業。”也許她的好運最終只能用東方哲學來解釋:一切都是天注定。
華希科沃斯卡的人生第一次跟愛麗絲有所聯繫,是幼時跟媽媽還有姐弟一起觀賞楊・史雲梅耶導演的《愛麗絲》,這部怪誕的停格動畫充滿了讓她不安和難以理解的東西,這種體驗跟9歲時閱讀劉易斯・卡羅爾的原著大相逕庭。“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那本書里有所有我感興趣的東西和喜愛的元素。”而十年後為了拍攝的重讀,對她來說,是異常興奮的。
某種意義上說,蒂姆・波頓的全新改編讓華希科沃斯卡相當滿意。儘管拍攝時很少運用實景,有整整三個月,這位嬌小的金髮女郎一直待在特效用的綠屏前表演,那種景象很有些詭異甚至滑稽,但所有這些天馬行空、不合常理的安排最後實現的效果卻幾乎逼真地再現了她腦海中的“仙境”。“你不得不承認,導演的方式儘管奇怪卻是非常恰當的。”
這個女孩一直敬佩蒂姆・波頓奇妙的想像力,他之前的作品《剪刀手愛德華》、《艾德・伍德》、《殭屍新娘》都屬於她最喜愛的電影之列。她說:“蒂姆身上最令人驚訝的地方,是他可以清晰地把他的感受和人生經驗以視覺方式呈現出來,然後大伙兒可以隨著那些形象化的提示進入他所創造的世界,並跟他的人物產生共鳴。這真的很棒。”
在蒂姆的設定中,也是他對原著所做的改變之一,是讓愛麗絲的年齡變大。“在我們這部影片裡,她已經19歲了,所以她長大非常多”,華希科沃斯卡說。不過如此一來,這個角色變得很適合由華希科沃斯卡來演繹,因為那個對自身、對社會不滿,窩在同齡人中格格不入的愛麗絲正是她的過去。“所有那些負面情緒都在我身上發生過,但最終你會學著在做使自己開心的事兒和取悅他人間找到平衡。”她還補充說,“愛麗絲有著相當繁忙的內在生活――她更像是個時時在思索的觀察者,這跟我也很像。”
不過為了得到愛麗絲這個角色,她一度打亂自己正常的生物鐘,過著相當混亂的生活。“選角過程真的是相當漫長”,她說。
2008年2月的時候,她得知蒂姆在籌備這部電影,就寄了盒錄像帶給在英國的選角導演,但有好幾個月都沒有訊息。直到六七月份,他們最終把名單縮減為十幾名女孩兒後,華希科沃斯卡才被通知從澳大利亞飛去英國試鏡,緊接著第二天,又是一次試鏡。後來整整一個月,她不停地在澳大利亞和英國間穿梭。每當她因陷入等待的煎熬而決定回國時,就會接到電話,“我們真的很喜歡你,我們很希望你會再次回來”,於是第二天,她又一次上了飛機。
“那真是個有意思的經歷。我的生物鐘完全失效了,變得有點精神錯亂。”但最後她終於接到一個電話說她演得很棒――一切都值得了。”
2010年Teen Vogue3月號2010年Teen Vogue3月號
遇到約翰尼・德普也是華希科沃斯卡波瀾不驚的人生里少數的不淡定之一,她眉飛色舞地形容那種夢幻,“他簡直太酷了,你幾乎有點不記得他是個真人了”。尤其是跟德普一塊兒工作,使她大開眼界,這之前她沒有構想過他會如此用心。“為了演活瘋帽先生,他提議把頭髮弄成橘紅色,這樣就會使人聯想起水銀中毒來,因為那個年代許多帽匠要依靠水銀來處理毛氈。他注意所有諸如此類的小細節,而且你同時會看到他很享受這個過程。”
另一方面,德普談起自己的小搭檔來同樣也不吝讚揚,他覺得這小姑娘就像蒂姆之前說的那樣,有氣場,有旺盛的好奇心,不管什麼安排都沒退縮過,不愧傳說中的“完美愛麗絲”。
好萊塢的一眾大明星:約翰尼・德普海倫娜・伯翰・卡特安妮・海瑟薇,這次心甘情願地當起了米婭・華希科沃斯卡的陪襯和綠葉。對於能和這么多大牌演員以及明星導演合作,米婭非常興奮,她說:“其實我是德普和伯頓的冬粉,我還在澳大利亞的時候就很喜歡他們的作品。我特別喜歡他們合作拍攝的《殭屍新娘》《艾德・伍德》。對我來說,那些是屬於波頓的、有著自己獨特個性和鮮明印記的藝術。”
2010年3月版Vouge封面2010年3月版Vouge封面
影片上映之後,米婭的表演獲得了意料之中的讚譽,《好萊塢報導》和《綜藝雜誌》都給予了她的表演以極高的評價。而且她還和紅透半邊天的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凱瑞・穆里根一起登上了《名利場》雜誌的封面。而登上了《名利場》的封面,也就意味著全球走紅就在不遠之處向米婭招手。

成名後

跟以往所有角色相比,愛麗絲是顆大炸彈,因此米婭・華希科沃斯卡這個名字掛在了越來越多人的嘴邊。不過這位二十出頭的女孩卻是如今這個“成名強迫症”年代裡的稀有動物,她的態度就是不關心,也不興奮。
“當然完全的‘不’是不可能的,但最初的心理騷動早都過去了。”是的,現在她是可以住進奢華的賓館,穿上Valentino的禮服裙出席首映禮,坐著頭等艙飛機,但這些都是工作使然,而且她笑著補充,“還得取決於我為誰工作”,這可不是生活的常態。
“我正在慢慢學習如何獨處、如何更加自立,如何在想家的時候舒緩情緒。”不過,她又為自己的這段話加上了一個“愛麗絲式”的尾巴:“當我不拍戲的時候,我會選擇直接回家――重新回到現實之中。”
“儘管他也愛著自己從事的職業,但他的身份首先是家庭成員,我想他對生活里完全不同的兩部分有著完美的平衡”。
在鎂光燈外,她最經常的打扮是素麵朝天,復古花裙子,超大尺寸的男性毛線開衫,笨重的平底皮鞋,走到哪兒都像是個乖乖的本地女學生,而且她不高,具有極強的隱身能力。談到穿著,她說自己對品牌不是很熱衷,“我買很多二手服裝――我喜歡尋找漂亮而且細節精緻的舊衣服。我個人的偏好是,只要夠舒服,並且風格比較復古就行”。
“我想對演員來說,有個其他的創造性的表現渠道很重要。攝影對我來說,徹頭徹尾就是我自己的事兒。我熱愛整個過程,從按快門到在暗房裡把照片洗出來。”只是如今供她自由自在拍照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曾經有人對我說,別人跟你說的好話,你只要相信5%就夠了。”華希科沃斯卡說,“我想這很有道理,要記住。我不會把那些讚美特別當真,並想入非非。不管怎樣,事情只有去做了才會成真。”

閒暇時光

Mia是狂熱的攝影愛好者,她的戲服里都縫著一個小口袋,以便裝著一部小相機,拍攝間隙她就會拿出來拍照,而且她喜歡用膠捲而非數位相機,所以每次拍戲前她總要跑去買幾卷膠捲備用。拍攝期間她就為導演Cary Fukunaga和好友兼主演Jamie Bell照了一張,而這張照片也入選了澳大利亞國家肖像畫廊主辦的一個比賽。
儘管已在好萊塢成名,但她還是與家人一起住在坎培拉的老家.當有採訪問及到她是否在家裡被名星般的對待時,她回答到:“不,我依舊負責扔垃圾和清理洗碗機,那對我來說很不錯。”

一些話

關於成長,米婭坦言:“作為一個年輕人,我總是有太多期待,充滿了無限的能量和激情,恨不得把這些都投入到有創造性的事情上去,而且總是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
在談及自己的愛情觀時,米婭簡而言之:“特別的那個人,可以和你心靈相通。”
許多人說華希科沃斯卡有種超出年齡的智慧和淡定。當被問到為什麼會在他人紛紛落馬的地方一馬平川時,她溫柔地回復道:“這其實是個隨機事件,天時、地利、運氣、個人選擇等等,當然還得付出許多努力。其實我也不知道,這是個充滿神秘感的行業。”也許她的好運最終只能用東方哲學來解釋:一切都是天注定

作品集

電影

”賈木許未命名新片“ | 待開拍
”橋上風景“ A View from the Bridge ―― Catherine | 待開拍
”斯托克“ stoker ―― India Stoker | 待開拍
濕地傳奇“ The Wettest County in the World (2012)―― Bertha Minnix
”奇異人生“ Albert Nobbs (2011)―― Helen
“無法安寧” Restless (2011)―― Annabel Cotton
“簡愛” Jane Eyre (2011)―― Jane Eyre
“孩子們都很好” The Kids Are All Right (2010)―― Joni
“愛麗絲夢遊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 (2010)―― Alice
“晚上的太陽” That Evening Sun (2009)―― Pamela Choat
“艾米莉亞” Amelia (2009)―― Elinor Smith
“反抗軍” defiance (2008)―― Chaya
“逃亡鱷魚島” Rogue (2007)―― Sherry
“九月” September (2007)―― Amelia Hamilton
“完美罪案” Suburban Mayhem (2006)―― Lilya

短片

Summer Breaks (2008)―― Kara
I Love Sarah Jane (2008)―― Sarah Jane
Cosette (2007)―― Cosette
Skin (2007)―― Emma
Eve (2006)―― Unknown
Lens Love Story (2006)―― Girl

電視劇

“捫心問診” In Treatment (2008)―― Sophie |(9 episodes)
澳大利亞版“急診室的故事” All Saints (2004)―― Lily Watson |(2 episodes: "Sins of the Mothers" and "Out on a Limb" )

提名&獲獎情況

電影
好萊塢電影節:最佳突破女演員獎好萊塢電影節:最佳突破女演員獎
“完美罪案” Suburban Mayhem(2006) 角色:Lilya
――澳大利亞電影學院:新演員獎(提名)
“晚上的太陽” That Evening Sun(2009) 角色:Pamela Choat
――南靠西南獎:群戲獎
――獨立精神獎:最佳女配角獎(提名)
“愛麗絲夢遊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2010) 角色:Alice Kingsley
――好萊塢電影節:最佳突破女演員獎
――澳大利亞電影學院國際獎:最佳女演員獎
――青少年選擇獎:最佳打鬥獎
――青少年選擇獎:女性突破獎(提名)
――驚聲尖叫獎:最佳奇幻類女演員獎(提名)
――驚聲尖叫獎:最佳女性突破獎(提名)
――帝國獎:最佳新人(提名)
“孩子們都很好” The Kids Are All Right(2010) 角色:Joni
――好萊塢電影節:最佳突破女演員獎
――底特律影評人獎:最佳突破表演獎(提名)
――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類最傑出表演獎(提名)電視劇

“捫心問診” In Treatment (2008)角色:Sophie
――澳大利亞電影節:最佳突破獎
――澳大利亞電影學院國際獎:最佳女演員獎(提名)

Do you know

電影

迄今為止,Mia共有兩部電影引進過國內上映,分別是2008年的“逃亡鱷魚島” (Rogue)以及2010年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
當初Gus Van Sant與Robert Redford同時相邀她出演電影(分別是“Restless”跟“The conspirator”),最終她選擇了前者,原因是她說她自小就是Gus Van Sant的影迷。

人選

競爭愛麗絲一角時,擊敗了包括Amanda Seyfried、Lindsay Lohan等好幾位候選人; Tim Burton說看重的是她認真的態度。
Ellen Page曾經是扮演Jane Eyre的第一人選。
“Albert Nobbs”中Mia與戲中搭檔Aaron Johnson的角色原本由Amanda Seyfried和Orlando Bloom出演。
Mia是美國版“龍紋身女孩”的候選人之一。
韓國著名導演朴贊旭進軍好萊塢之作“斯托克”原本是邀請Jodie Foster與Carey Mulligan合演母女,後來換成Nicole Kidman與Mia Wasikowska這對澳洲同鄉。

合作

合作對象:Rodrigo García(導演)
合作次數:2次
合作作品:“捫心問診” In Treatment (2008)| ”奇異人生“ Albert Nobbs (2011)
合作對象:Jamie Bell(演員)
合作次數:2次
合作作品:“反抗軍” Defiance (2008)| “簡愛” Jane Eyre (2011)
合作對象:Michael Fassbender(演員)
合作次數:2次
合作作品:“簡愛” Jane Eyre (2011)| ”賈木許未命名新片“ (待開拍)

孩子們都很好

Mia媽媽鏡頭下的孩子們

Cover Girl

W (USA) April 2011, Vol. 40, Iss. 4
Black Book (USA) April 2011
Glamour (Germany) July 2010
Harpers Bazaar (Australia) April 2010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USA) April 2010, Vol. 91, Iss. 4
Teen Vogue (USA) March 2010
Vanity Fair (USA) March 2010
Dazed & Confused (USA) March 2010
Sunday Magazine (Australia) February 2010
Sunday Life (Australia) 11 January 20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