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丘林學說

米丘林學說

米丘林學說,系米丘林所創立,其繼承並發展了拉馬克和達爾文等生物學家的理論,培育出幾百種果植物新品種,為近代世界果植物研究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米丘林(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ичурин,1855~1935)

蘇聯植物育種學家和農學家,米丘林學說的奠基人。
米丘林經過60年的連續研究,育成了300多個果樹和漿果植物新品種。他從有機體與其生活條件相統一的原理出發,提出關於遺傳性、定向培育、遠緣雜交、無性雜交、氣候馴化改變植物遺傳性的原則和方法,發展成為米丘林學說(Michurinism),在世界生物學史上產生重要影響。

米丘林學說

繼承並發展了拉馬克和達爾文等生物學家的,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人工雜交的理論和方法;2.有機體定向培育的理論和方法;3.人工選擇的理論和方法
米丘林學說的基本思想認為生物體與其生活條件是統一的,生物體的遺傳性是其祖先所同化的全部生活條件的總和。如果生活條件能滿足其遺傳性的要求時,遺傳性保持不變;如果被迫同化非其遺傳性所要求的生活條件時,則導致遺傳性發生變異,由此獲得的性狀與其生活條件相適應,並在相應的生活條件中遺傳下去。從而主張生活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變異具有定向性,獲得性狀能夠遺傳。這個學說中關於無性雜交、輔導法和媒介法、雜交親本組的選擇、春化法、改造秋播作物為春播作物、氣候馴化法、階段發育理論等,對提高農業生產和獲得植物新品種具有實際意義。但是,米丘林關於生活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變異具有定向性,獲得性狀能夠遺傳的理論,缺乏足夠的科學事實根據,帶有一定思辨的性質,曾被李森科強硬推行,壓制和排斥不同的學述觀點。20世紀50年代米丘林學說在蘇聯和我國盛行一時,對生物學研究造成不良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