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丈建築地圖:北京

米丈建築地圖:北京

《米丈建築地圖:北京》是2011年1月1日由世紀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盧志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米丈建築地圖·北京(精編版)》以北京的建築為線索,藉以實用詳細的地圖和交通信息、簡練的中英雙語文字,配合精美的建築攝影圖片,將北京最具特色和文化意義的建築串聯起來,形成對北京這座城市裡各具代表性建築的的探尋,是北京建築文化的重要讀本。同時,《米丈建築地圖·北京(精編版)》是中國城市建築指南類圖書的先驅之一,將建築學和大眾連線起來,讓更多人關注城市中和身邊的建築藝術,對北京建築文化的宣傳和發揚起到了重要作用。

編輯推薦

《米丈建築地圖·北京(精編版)》,米丈建築系列之一,是中國城市建築指南類圖書的先驅之一,專業口碑極佳;《米丈建築地圖·北京(精編版)》全彩印製,內容詳實權威,附路線、地圖等;《米丈建築地圖·北京(精編版)》小開本,適合隨身攜帶!

專業書評

北京的建築棋局

朱大可

從遼國陪都、金國的上都、元帝國的大都到清帝國首都,北京基本上是通古斯人和蒙古人的政治核心,而與漢人的關係頗為疏遠。這或許就是北京文化的歷史本性。北京不屬於漢人,而更像是通-蒙語族的聖城。它的強捲舌音是通古斯人學習漢語後的變體,而在北京郊區周口店發現的猿人遺存,則可能屬於蒙古陰山文明的邊緣。

但另一種更為恰當的解釋是,北京是北亞、東北亞和中原文明的混合物,它以通古斯語族和蒙古語族為核心,注入明帝國的漢系骨血,並由滿人吸納江南漢族士紳的美學,加上1949年後蘇俄風格的滲透,形成駁雜的文化譜系,由此塑造出奇特的歷史容貌1。它是一座巨大的鼎器,緩慢燉化著零亂的種族元素。

北京的歷史稱謂,包括薊、幽州、幽都、南京、燕山、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京師,以及薊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長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國、京華等二十幾種別名,其數量超過任何一座中國城市。它在“山”、“邑”、“州”和“都”、“京”、“國”、“華”之間變遷,不僅向我們昭示它在語詞學方面的活躍度,還意味著北京的權力擴張和收縮。它所掌控的政治空間,始終處於大幅度的漲縮之中,猶如一顆劇烈跳躍的心臟。

儘管種族和帝國的主人在不斷更替,但北京卻遵循著一種相似的語法,那就是建築織體的宏大敘事。這是帝國美學的靈魂。所有到過北京的遊客都會對此留下深刻印象。噩紅色的高牆和闊大的廣場就是北京的視覺象徵,這不僅是空間的炫耀和遮蔽,更是一種對帝國權力的物理性捍衛。廣場和高牆的語法,就是北京建築業的基本語法。

但是,越過肅穆、粗糲和堅硬的歷史高牆,北京總是流露出一種親切而輕快的溫情。這令許多外國遊客深感困惑。他們喜歡北京,卻無法正確描述這座都城的特徵,因為北京是分裂的,它受控於一種雙重語法。這分裂導致了北京的多樣性,並流露出自我對抗的嚴重跡象。

在許多人看來,北京洋溢著濃烈的舊帝國的專制氣息,卻同時又充滿著市井的自由活力;北京的氣質是如此肅穆而峻厲,卻又比其他城市更具民間幽默的特點;北京到處分布著大體量和大尺度的宮室,而另一方面卻是7000多條胡同和幽閉、低矮、更符合人性尺度的四合院民居;北京是皇族、貴族盤踞的地點,倡導著優雅的古玩式生活方式,而在另一邊,我們也看到了那些被切碎的市井生活,呈現出粗鄙、親切、聒噪和慵懶的特點。在後帝國時代,一面是中南海的中央集權; 而另一面,這集中管理的體系被各省、各部、各軍區所分解,由此製造了密集的權力縫隙,為文化生長提供了美妙的契機。

新建築浪潮和籌辦奧運期間,在捍衛宮室建築的前提下,在現代性焦慮的驅動下,北京營造了大量超現代和未來主義的建築,由此加劇了城市景觀的嚴重分裂。中南海建築的紅色帝國風格、人民大會堂的灰色蘇式風格,以及國家大劇院的玻璃蛋形風格,這些完全不同的事物被裝入中央城區,造成視覺上的強烈對峙。

奇怪的是,正是這些彼此博弈的事物,在北京城市空間裡達成了“季羨林式的和諧”2,這就是北京所製造的奇蹟。它在這糾纏、對抗和互搏中發育綿延,超越中國的其他城市,成為文化生長的最大溫床。而以商業著稱的上海只能望塵莫及。

在空間範圍內審視北京地圖,我們還會發現它擁有另一些古怪的特點。北京老城區(二環路內)的道路,是以中軸線為對稱性基準的棋盤,而外圍道路則呈現為六環形加上放射性格局。我們可以把這種複雜的套裝結構簡化為“陽光圖式”。它的確是一種太陽及其光輝的構型:一方面高度內聚和封閉,另一方面又高度開放和輻射,由此寫完了雙重語法的最後條款。這太陽就是帝國的最高隱喻,象徵著一種權力的集結和發散。它的光芒與熱力逾越華北平原,印章般覆蓋在遼闊的版圖之上,成為中國各地政治建築的樣本。

據媒體訊息大量披露,外省各地都已出現山寨版的北京權力建築。而這臨摹運動最初源自20世紀50年代。例如,南昌八一廣場就是天安門廣場的拙劣摹本。而在21世紀零年代,複製“鳥巢”和“水立方”正在成為新的政治時尚。這基於一種普適的權力話語。各省會競相複製北京,而地縣鎮三級城市則依次複製省會,這種體量和尺度不斷遞減的複製,就是北京權力放射和外延的結果。政治建築的普遍複製,暗示著權力是可以被梯級延展的,它的終點甚至達到了行政結構的末梢——村落及村委會。

複製終究是政治焦慮的結果。複製可以慰藉那些在權力關係中輾轉反側的官員,讓他們在北京式建築中書寫完美的帝國美學。但這美學有時卻是高度致命的。由於體量失度和越制,許多地方官員面臨被彈劾的危險。然而,複製潮流並沒有中止的跡象,而且要向新造型和更大體量擴展,形成城市形象工程的空間核心。北京的權力美學,正在全國範圍內激起狂熱的迴響。

但就每一位普通居民或遊客而言,北京並非是政治理想的軸心,而只是權力、身份、文化和歷史的龐大迷宮。許多外省人站在北京街頭,被巨大的空間尺度所震驚,並因個人的渺小而變得手足無措起來。這“螻蟻效應”就是北京魅力的一部分。但這空間焦慮最終還是源於一種解讀的困難。高牆和衛兵粗暴地制止了視線的探究。只要遊客把照相機好奇地對準北京市政府大門,就會招致嚴厲的盤問甚至扣押。這種資訊隔離政策加劇了民眾的困惑。儘管中軸線矯正了物理空間的迷亂性,但價值迷宮的複雜度卻在與日俱增。

北京不僅需要提供空間線索,而且需要一種必要的闡釋。《米丈建築地圖·北京》,試圖從建築師的角度,提供觀察北京建築景觀的路線圖。這是建築史的空間展示。從美學的原理而非權力的原理,按區塊勾勒北京建築的地圖,告訴我們那些建築物的文化語義。

它收納了北京所有重要的建築史作品, 從皇宮、王府、園林、寺院、商號、會館、校舍、胡同、牆垣、橋樑和陵墓,到酒店、醫院、劇院、銀行、體育館、行政機構和商務中心等各式現代建築,卻不刻意突出天安門、國家大劇院、鳥巢、水立方、世紀壇,以及央視新樓等等。對這些著名建築的過濾,顯示出拒絕政治媚俗的編撰立場。建築物遴選本身就是一種勸諭,它要向讀者宣布建築史自身的獨立標準,以期把失控的迷宮變成可以把玩的棋局。

基於這樣一份地理指南,我們也許能夠終結都市價值的私密性,成為那些著名的陌生建築的主人。這是一種源於閱讀的微觀權力變更。閱讀和知識讓人們擁有那些建築,這是因為,閱讀所獲的資訊,就是對建築本體的“握有”。這“握有”並非虛擬,而是一次真正的權力逼近或占據。無數閱讀者包圍了北京建築,說出帝國和後帝國時代的秘密,儼然是它的影子主人。這就是米丈地圖的意義。藉助一種簡明百科式的陳述,它完成了資訊權力的置換。至此,北京將不僅是一個強悍的政治名詞,而且是一座可以自由行走的家園。

(朱大可:同濟大學教授,著名文化評論家)

媒體推薦

北京人文城市的建設不僅要做很多大事,還需要更多像《米丈建築地圖·北京》這種具有人文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小視窗”。

——黃艷(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

北京不僅需要提供空間線索,而且需要一種必要的闡釋。《米丈建築地圖·北京》,從美學的原理而非權力的原理,按區塊勾勒北京建築的地圖,告訴我們那些建築物的文化語義。

——朱大可(同濟大學教授、文化評論家)

這部通俗而又專業的書籍,是大眾認識北京建築的指南,也是學術研究北京建築的重要參考書。

——王明賢(中國藝術研究員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文化評論家)

作者簡介

盧志剛,1973年12月生,畢業於重慶建築大學,1997年任職於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級註冊建築師。作品包括:上海大學體育中心,全國農業展覽館會議展覽中心,四川廣電中心東上海花園概念設計,上海科學會堂新樓,上海市標準書報亭,西安高科廣場重慶有線電視大廈,上海高級人民法院審判法庭辦公樓,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目錄

使用說明

主題文章

東城區

西城區

宣武區

崇文區

朝陽區

海淀區

豐臺區

昌平區

門頭溝區

延慶縣

密雲縣

懷柔縣

後記

名詞解釋

區域索引

米丈星級索引

序言

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中,城市是最集中的信息載體,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人類活動,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宗教、技術等等信息都集中在這個綜合載體裡,而建築是這個載體中最突出的主角。有人曾說過這樣的話:建築是舞台,人是演員,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劇目,劇目換了、人死了,但舞台卻留下來為下一個劇目和下一批演員繼續使用著。所以,人們無論是生活、工作、旅遊,總是對通過建築了解城市、通過城市了解歷史和文化充滿期待和熱情。

地圖是幫助人們了解一座城市最初始和最簡單的工具,隨著需求的多樣化,地圖產品也開始不斷滿足人們對城市街道和方位之外的信息需要,包括旅遊服務的各類景點、酒店、飲食、購物、文化活動等等;但還有很多人需要更深入地閱讀城市,包括像你我這樣對建築感興趣、對從建築物上獲取歷史信息感興趣的專業與非專業的人。非常令我感動的是,有“米丈”這樣一群對傳播大眾文化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年輕建築師們,帶著對社會文化、對建築文化、對城市文化的熱愛,用令人尊重的專業精神和專業水準,通過大量的基礎工作,為我們提供了一本讓人驚喜的北京建築地圖。

北京,有著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的豐富而厚重的過去,如今又處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階段,建築是其主要的歷史和發展載體,本書用“地圖”這種最易讀的工具提供給人們它的建築文化,是一種非常人文的方式。北京奧運會舉辦後,籌辦奧運會的“綠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已經被北京繼承和延續為建設人文城市、科技城市、綠色城市的目標。北京人文城市的建設不僅要做很多大事,還需要更多像《米丈建築地圖·北京》這種具有人文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小視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