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古韻

皇城古韻

《皇城古韻透過建築看北京》將北京古建築分為四類進行介紹,分別是:京華煙雲、皇城相府;天子祭壇、人間香火;名伶大家、尋常阡陌;城池記憶、文化肌體。採用遊歷的形式,全景展現建築歷史背景、人物與建築故事、建築空間、建築風格特徵、細部構成、建築的演變、建築的整體風貌等,呈現立體生動的場景和溫暖或幽深的歲月細節;對知名度高的建築,著重從細部著手,推介和發現建築的個性文化特質,以及它散發的無可比擬的建築藝術魅力,呈現建築的厚重。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皇城古韻

《皇城古韻-透過建築看北京》這本書,映現作者對中國古都北京文化的一個側面,著重建築與文化的介紹,這是一個很清新的角度,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審視。 ——閻崇年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北京的古建築在我心底保留著許多美好記憶。比如書中所寫的輔仁大學,若干年前,我的母親就曾經坐在那裡的某一個教室里安靜地聽講,而若干年後,我也走進了那個教室,給台下的學生講課。時空交錯,總是不經意間激盪幸福的巧合,讓人眩暈。在我講課的時候,教學樓後面遍地密密匝匝的野花,就那么肆意開放,充滿了誘人的風情。生長在窗戶邊上的垂柳,隨風輕拂,秀姿依依,仿佛隨時就能越過雕花窗欞,輕輕地掠過肩頭。 ——于丹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傳媒系主任,影視學博士,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簡介

王傑,1973年9月出生於河南。曾在鄭州、上海等地媒體從業,歷任資深記者、主編。現就職於《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出版有《水墨徽州》、《城市之旅》(中英文版、于丹作序)等。

圖書目錄

京華煙雲、皇城相府

紫禁城:明清兩代的豪華宮殿

頤和園:山水縈繞的皇家御苑

圓明園:廢墟中的萬園之王

什剎海:心靈憩息的地方

天安門:從宮廷廣場到首都地標

恭親王府:凝固的清史

北海公園:庭院碧水映樓台

天子祭壇、人間番火

天壇:皇家祀台祭虔誠

太廟:焚香靜心遙相祭

孔廟:萬古衣冠拜素王

國子監:古韻悠然書聲朗

雍和宮:龍潛福地聽佛音

東堂:北京最早的天主堂

白塔寺:佛儒兼修的神權象徵

名伶大家、尋常阡陌

魯迅故居:寂寞庭院嗅丁香

宋慶齡故居:中西台壁的花園

郭沫若故居:王府中的四合院

梅蘭芳故居:京腔餘韻尋舊蹤

婉容故居:追尋末代皇后的氣息

城池記憶、文化肌體

天橋:民間文化的傳播場

大柵欄:最古老的商業街

琉璃廠:流光溢彩浸書香

西直門火車站:歷史的背影

燕園:湖波塔影憶舊蹤

清華園:瀰漫王氣的學府

正陽門:老北京的象徵

安徽會館戲樓:名動京都的徽班舞台

湖廣會館:200年前的重臣聚集地

鼓樓:暮鼓晨鐘送春風

輔仁大學:雅苑大賞韻無聲

長城:峰巒疊嶂盤巨龍

胡同四合院:北京的味道

後記一個人的北京

紫禁城紫禁城

序言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編輯王傑先生將《皇城古韻——透過建築看北京》書稿寄給我.耍我為他的書作序。之前我們從未謀面.也無書信往來,更無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繫,接到書稿後,我有些惶然.便勉為其難。寫一些文字.作個交待吧!

作者在電話中說.這本書是獻給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一份小禮物。很巧.我最近也推出《中國古都北京》。分中英文版本.平裝和精裝的都有,圖文並茂,相得益彰。同樣,我也是獻給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一份小禮物。因為都是記述並介紹北京歷史與文化的書,我自然對它的出版饒有興趣。

我一直生活在北京.對這個城市是有感情的。明清皇帝泊居之所的北京城,是以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的.城池宮殿、壇廟苑林、衙署寺觀、市井民舍,都在中軸線兩側依次對稱展開,格局嚴謹,主次分明。它的域垣,有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疊次分為四個方陣.呈封閉式,層層相套,等級森嚴,界限分明。北京城的園囿,宮城的御花園、皇城的太液池、內城的壇廟苑林、近郊的三山五園,也都布局有序,呼應相連。這一整套的都城規劃設計,都是傳統思想和精湛藝術的完美結合。

作為古老的城市.北京從金代正式成為皇都.至清末宣統皇帝退位,歷時近800年,城內古建巍峨,珍寶薈萃,不僅集中國歷代都城建設之大成.而且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文化藝術之精英.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這裡有雄偉的殿堂.秀麗的園林,配置以亭軒台榭,陳設以奇寶異珍,點綴以山石花樹.繞流以玉泉金水.這一切讓北京城成為一座宛若仙境的宮殿花園城市,向外界釋放出源源不斷的魅力。

如果從方方面面去詳細解讀浩瀚的皇城北京,恐怕是有難度的。《皇城古韻一透過建築看北京》這本書.映現作者對中國古都北京文化的一個側面,著重建築與文化的介紹.這是一個很清新的角度.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審視。相信讀者閱讀王傑先生《皇城古韻——透過建築看北京》之後.能獲得一些直觀的感受,能得到一些真實的啟發。

因為我們有學習北京歷史文化的共同點。所以寫出以上的話.權作序言吧。

後記

從冬天到夏天,半年的時光一晃而過。

這個階段,剛好是我深入了解和熟悉北京的過程。

記得剛進入這個城市的時候,急切地想接近這裡,所以總是不放過任何機會,每天閱讀大量的報紙和雜誌,甚至連快餐店、麵包房裡的廣告資料也不放過。不過那些承載了時尚氣息的文字和照片,勾勒出的是浩瀚北京極其現代的一面。而關於皇城的古老氣息,似乎在伸手無法觸及的地方,隱隱地呈現著誘惑。

我很慶幸後來有了一個近距離感受北京的機會。接近2007年年底的時候,機械工業出版社打算利用他們龐大的發行優勢,製作這本通過遊歷古建築來解讀城市的旅遊書。並且想趕在2008北京奧運會之前出版。等到商定好行文方向和拍攝細節開始著手採訪,已經進入12月下旬,此時的北京已經很冷了。我試著先去參觀了頤和園和圓明園,遇到有意思的場景,或者激發自己感覺的東西,馬上記錄和描述下來。我在園區不停地走,邊走邊看,山石台基、廟堂亭廊,每個角落都不放過。到了最後感覺小腿肚都火辣辣的,手凍得幾乎握不住筆和相機。不過當我在明媚的冬日暖陽下,看到牽著手在冰上快樂遊走的市民,覺得充滿了情趣。我像一個生活場景的見證者,在別人的快樂里默默收藏著對這個古老城市的認知,覺得這就是古老建築遺留的魅力,記載著很多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細節。

這之後的日子,我手持北京地圖,一遍又一遍地探尋隱藏在城市之中的建築遺存,認真而細緻地品味它古老的氣息,覺得自己漸漸融入了這裡。

當然奔波是少不了的。

因為交稿時間有限,而我又給自己規定,只能利用周末的空當去遊歷,所以這樣以來,我每天要看的地方至少三四家。哪怕是走馬觀花,走完我跟責任編輯列定的3。余處古建築和故居遺存,差不多也要兩個月左右。不過後來我發現,北京的許多古建築,大都集中在南北中軸線的附近,只要圈定一個地方,向東西南北走不多遠,就是另外一個要去的建築。我彼時才深刻地體會到,這種能有效節約行走時間的建築布局,在地域遼闊,交通擁堵的北京是多么重要!對於僅靠雙腳穿梭其中的我來說。更是享受到了不少便利。但即便如此,一天走下來,也會疲憊不堪。很多次回到公寓,躺在床上就不想動彈。

然而這種忙碌而疲憊的感覺。帶給我的卻是難得的充實。這期間,我的身心都接近一種篤定的狀態,體重也迅速增加。

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種感覺。當我獨自一人穿梭在古老的建築之間,總是會讓自己無限地沉寂下來,然後神思悠遠,心接天宇,更近地品味到來自遙遠年代的氣息,那些歷史上紛紛擾擾的場景,先是從腦海里幻化出清晰的映像,然後緩緩地漫過心尖,讓我覺得自己漸漸觸摸到了古老皇城的脈搏,那些不同年代不同特質的建築,就在越來越清晰地認知里。展現出新鮮的誘惑。

這個時候,建築物的布局和風格都是迷人的,質樸里透露出莊重,參差中和諧一統,連線條和樓廊的結構都各具神韻。綠樹的柔和與光艷映襯著它們,淺淺地流露出華貴和雍容,讓人想不由自主地親近。

還有那些縱橫交織的胡同,不僅張揚著地道的京都風味,而且充盈著歷史滄桑。冷不丁地,就是名人故居和官宦大宅,它們完全被樹蔭遮擋著,安靜地收藏著外人無法意料的奇蹟,仿佛那些隔了數百年的歷史場景。還留守在原地,並沒有走遠一樣。

有時候我會在陽光明媚的窗前發一會呆,想想北京擁有這樣的建築和文化遺蹟,真是一種福氣。不過這種艷羨當中通常也會伴隨著淡淡的憂傷,因為我在尋訪中發現,有些珍貴的遺存,正在人們過度追求的城市化進程中,被傾軋和揮霍著,漸漸變得面目全非。及至後來,當我靜下心來開始用文字梳理自己的感覺和發現的時候,這種憂傷的情緒依舊縈繞在我的心間,讓我倍感惶惑。我覺得自己是在用真摯的感情去體驗古老皇城的精神氣度,記錄那些歷經滄桑的建築之上附著的歲月風塵,所以我期待讀者能從鮮明的個人體驗中獲知新穎準確的信息,但我真的不知道是否可以做到。不過尋訪和寫作過程中的經歷,讓我更多地體察到了心懷熱愛的人對傳播古建築文化所做的努力。之前的同事李穎幫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本書的責任編輯羅筱和另外一個出版社的朋友吳婭民也找來許多建築圖書讓我參考,還有著名畫家辛克靖老師為這本書繪製了精美的插圖。在圖書的設計製作階段,我的同事李晟也熱心地提供了許多專業指導和幫助,在此一併感謝。當然還有更讓我驚喜和意外的,是在“百家講壇”上聲名遠播的閻崇年先生的垂青。閻崇年先生是我敬重的長者,他在北京古都建築文化研究方面也是權威。當我冒昧地撥通他的電話,希望他能幫我寫一些文字時,沒料到活動如此繁忙的他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滿足了我的心愿。這讓我愈發覺得,生命中有些際遇,總是不經意間到來的,它充盈著淡淡的喜悅,又讓人常常心懷感念。

書摘插圖

紫禁城:明清兩代的豪華宮殿

倘若從天安門開始算起,那條穿越午門到達故宮北門的南北中軸線,以大塊大塊漢白玉匝地的奢華氣勢鋪展延續了將近3公里,然後把大內皇城巍峨雄渾的建築群連綴在一起,浩浩蕩蕩地上演了一場驚人的視覺盛宴。

無論從遊人如織的廣場跨越金水橋,還是披著景山的翠色入城,這個深藏紅牆的千年皇城,都是方方正正的,傾瀉出歷經歲月積澱的嚴謹和莊重。高達數丈(10米)的古老城牆還在,它的周圍,更是被浩瀚五十餘米的水域守衛著,任由驚濤拍岸,裡面卻不聞絲毫喧囂。

泱泱五百餘年,從明到清,24位皇帝在同樣的深宮大院裡生活過。不知道這個由30萬民工花費14年建造的萬間建築,每一個黃袍加身的帝王,在他出生到歸去的過程中,有沒有完全到過。他們或者在其中繼續著荒奢淫逸,或者繼續著宏圖大志,或者也在繼續著悲憫天下眾生的帝王情懷。時間在他們寢食不安地守護和折騰中,慢慢煎熬,在今天看來卻是飛逝而過。空留塵埃蒙面、磚石斑駁的建築雕梁,供一撥一撥的遊人唏噓哀嘆。

在以天子之家出現的建築里,從一開始,就深藏著代表皇家文化意圖的卓絕思維。應該說,這裡所有的布局和構造,都在帝王威嚴的禁錮里,舒展或者收縮,成為百回千轉、卻始終繞不開規則的固定模式。從內到外都浸沉在儀禮規範和宗教儀式當中的紫禁城,所有傳統的建築法則都在這裡得到了忠實的體現。中國古代的星相學說,幫助它確立了固守中天,遙望北極、天人對應的建築格局。在躍出地面8米的三層漢白玉台階上,居中的朝政場所,散發著皇權的威嚴。而那個文武百官朝拜的太和殿,更是成為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位置,牢牢地壓著,展現震懾天下的氣度。

這種設計思維,其實正好迎合了皇家至高無上的威嚴。故宮的設計者是雷氏,這個家族在皇權的福佑里,當仁不讓地引領著皇宮的諸多建築,當然,他們也把傳統的帝王氣度和揣測的帝王構想,完美地實踐到了這個浩蕩無邊的建築群里,讓從這個城池發出的聲音,號令著天下。直到封建王朝的轟然倒塌,經歷數百年起伏的皇權神話歸於塵埃。

但是記憶畢竟存在著,宮城中最高大的午門,收藏了歷代王朝和帝王的專橫和灑脫,也收藏著若干國事大典,今天依舊保留著紅牆黃瓦,畫棟雕梁。只是昔日的金碧輝煌已經黯淡了,原本錯落有致的殿宇樓台,被維修施工的腳手架擋著,失去了高低錯落壯觀雄偉的剪影。

那些終日生活在其中的人,或許早已經漠視了這樣的依存。

朝暾夕曛中,只有一成不變的朝臣禮儀上演著。一個往前,一個往後,紛亂地交錯著,城南的建築群里永遠上演著君臣叩拜問責和龍顏喜怒哀樂。而宮牆隔離的內廷後寢,卻在別人無法窺視的地方,上演著生活的喜怒哀樂,以及和普通人一樣的煩惱與憂傷。

這就是帝王的生活吧?他可以在前朝一直板著臉,在內廷扯了朝服才恢復普通人的笑臉。只是不知道是否有心情在下班的時候,一個人靜悄悄地站在午門城樓,向北遠眺,看那幾座整齊的金水橋是怎樣簇擁著中間的中軸線,然後從太和門越過,鋪展出浩瀚的建築群。那些翹角飛檐又是怎么連綴著無數金黃和暗紅的屋脊,蕩漾出連綿不斷的氣勢。

但是很多東西,畢竟被人為地阻隔著。故宮當中,每一座建築單獨看,都是充滿了氣勢,不過每一個卻都充斥著不同。

紫禁城的建築是分為外廷和內宮的。從午門進入,一直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都是帝王辦公的地方,三大殿的兩邊,矗立著名學大儒經常涉足的文華殿、武英殿,而紫禁城的內宮,卻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和御花園等為中心組成的龐大的建築群,東西兩側分別有奉先、皇極,以及養心殿、雨花閣等殿。這裡生活著皇帝和后妃,也生活著三宮六院和宮女太監。所有的威儀和喜怒哀樂都在這個被寬厚高大的城牆密密包裹的城池裡,在王朝延續的時候,任由再奇妙的思維,都無法想像其中的奢靡和豪華。所以人們只能藉助武俠人物飛來飛去的輕功,做一些合情合理地推測和演繹,從而窺視大內皇城的生活場景。

最容易聚焦的建築在哪裡呢?那當然是君臨天下的金鑾殿。這個每天都上演著君臣之間的禮儀和臣子之間的抗衡拉攏故事的場所,端坐在午門以北,幾乎接近40米的三層彌座上,當仁不讓地扮演著至高無上的建築角色,被四周的白玉石層層地拱衛著。

無數個日子,帝王坐在這個氣宇軒昂的大殿內,倚著象徵皇權的金漆雕龍寶座,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或者為了表示帝王的仁慈眷顧,在重要的日子來臨,於寬大的殿內大擺宴席,賞銀賜福,暫時忽略君君臣臣的禮儀,以酒後微醺的狀態,收穫普通人性的樂趣。

我很想進入其中,從大殿的各個角落去搜尋帝王大臣昔日的氣息,或者在一旁傾聽他們之間地指責、吹捧或傾軋,可是這一切都被腳手架遙遙地阻隔著,無法靠近。在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之後,這個規模浩大的木結構殿宇,已經散發老邁的氣息,需要接受能工巧匠的治療和修飾。從它門前空曠而傷痕累累的地板磚上就可以看出,那些豎立著密密碼放在一起的青磚,完好的幾乎有限,大多像被硬器破壞過,坑坑窪窪的,還沒有來得及修復。當然,它們或者是故意留在那裡的,供人循著那些斑駁的印痕,重溫舊時的輝煌。

那大殿又該是怎樣的呢?它被層層疊疊的包裹著,只有重檐廡殿式的屋頂上,有幾個影影綽綽的身影,在那裡更換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從拉近的相機鏡頭裡看去,只見屋頂的角獸和斗拱繁複,卻體現著難以泯滅的至尊形制。

頤和園17孔橋頤和園17孔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