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月薪

簽約月薪

簽約月薪是指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麥可思發布專項調查報告稱,截至2010年10月25日,我國2011屆畢業生的平均簽約月薪,碩士4160元、本科2514元、高職高專2077元。簽約月薪就其原意應該是寫在勞動契約上的基本薪資,企業至少應該支付這個薪資,否則,將可能構成違約。

調查

騰訊-麥可思發布對2011屆畢業生的簽約月薪調查。調查顯示,截至10月25日,2011屆碩士畢業生平均簽約月薪為4160元,本科生為2514元,高職高專畢業生為2077元。

示意圖示意圖

該調查由騰訊和麥可思在網路上發起,收回2011屆大學畢業生有效答卷共20829份,其中碩士畢業生4827份,本科11621份,高職高專3950份。
從專業來看,月薪最高的碩士生專業類為電子信息科學類(5373元),本科生為能源動力類(3027元),高職高專則為語言文化類(2322元)。從僱主類型來看,簽約外企和國有企業的簽約月薪相對較高。
專家分析,這一調查結果顯示出學歷層次越高,畢業生的平均簽約月薪越高的特點。對比往屆數據,可以發現較早簽約的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較強,薪資可能高於同類平均水平。

評論

薪酬除了滿足支出的需求外,對用人單位而言,往往和公司的業績、崗位的重要性成正比。麥可思在2011屆高校畢業生忙著求職簽約之際,發布該報告究竟意欲何為?筆者著實摸不著頭腦。但可以肯定,麥可思的這個簽約月薪的報告“很腦殘”。目前國內就業形勢很不好,再加上中國大學教育的虛幻性脫離實際性,如果學子們以麥可思的平均簽約月薪作為求職薪酬標準的話,將很難就業。

示意圖示意圖

“麥可思,為高等教育進步助力!”的口號一度讓筆者很感動,雖然有朋友說“麥可思善於畫餅”,雖然麥可思調查報告的結果已被公眾批駁得“體無完膚”,但對麥可思這個“腦殘”的報告仍難平心中之氣。想起某應聘者曾抱怨自己“像一隻趴在玻璃板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但卻找不到出路”,按照麥可思的解讀忽然明白,應聘者所言的“光明前途”是某些權威的、專業的機構和專家所描繪的就業前景。這一點,可以從網路評論中清一色的質疑得以印證。甚至有不少網友“曬出”薪資來現身說法——“慚愧,我拖後腿了”。
何謂“簽約月薪”,筆者“翻箱倒櫃”沒搞懂。以筆者陋見,簽約月薪應該是寫在勞動契約上的基本薪資,企業至少應該支付這個薪資,否則,將可能構成違約。筆者就職的企業“很無恥”,勞動契約的薪資頂多上浮工資指導線三幾百塊,而實際發放的工資實際上要比這個多得多。何以如此?據說是“規避風險”,員工離職按勞動契約確定的給予補償,企業豈不賺乎?筆者從秘書到總經辦主任走得很辛苦,薪水也翻了幾番。但覺得和2011年應屆畢業生比起來,還是很慚愧。若比照現在麥可思簽約平均月薪,要不了兩年,2011年應屆畢業生一年就攆上咱這個畢業十幾年的本科生。鬱悶過後卻多了些擔憂。這則訊息究竟能否振奮人心,可否會誤導公眾,不得而知。但平均月薪如此可觀,頗讓人懷疑。 由此可見,“簽約月薪”很不靠譜,可信度不高。
數據顯示,2011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約為660萬,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壓力之大可以想像。前段時間,曾有網友調侃道:“幾百個同學去搶一個崗位,哥不得不使出‘撒手鐧’——負月薪競聘!”應該說,繼“零月薪”就業之後,“負月薪”成為求職心切的大學畢業生表達自己強烈就業誠意的最新口號。但就是這殘酷的“負月薪”、“零月薪”也還是讓不少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就業崗位。學者王石川曾撰文指出,一個真正的專家、學者應該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即便不能,也應該沉下心來,老老實實地做學問,而不能浮躁,不能脫離民情,更不能被利益集團所豢養,否則這樣的專家就是“磚家”,老百姓不需要這樣的“磚家”。自詡獨立的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麥可思做出如此“腦殘”的報告,筆者以為除了數字好看外,對就業沒有任何意義。

發布畢業生月薪調查報告,不知道該評估機構的初衷何在,在我看來,應該是用於指導畢業生就業,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共同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薪酬標準。可是,如果這個參考標準本身就不準確,或者說存在誤差,那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看看新聞後的網路評論,幾乎全是質疑之聲。不少人現身說法,直言自己碩士或者本科畢業幾年了,也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再對照北京市人社局剛剛公布的應屆生平均月薪——1937元(10月30日《京華時報》),很讓人詫異,難道全國平均標準比北京高出如此之多?事實上,不看數據看現實,拿我們自己的收入與這個平均月薪作個比較,也不難明白,畢業生們又一次“被高薪”了。
其實,這個調查中的工資數據偏高,並不難理解。2011屆畢業生還沒有離校,沒有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所謂平均月薪只是“簽約月薪”。換言之,只是字面上的月薪、意向中的月薪,並不是現實。更重要的是,拋開調查數據本身是否準確不談,或者說,即便這些數據是準確的,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簽約月薪”反映的只是部分已經達成就業意向的畢業生的信息,而更多尚沒有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沒有包括在內。
相對於畢業生的工資標準不高,更突出的問題是低就業率,很多畢業生不能及時就業。討論畢業生工資,顯然不應該也無法迴避就業難這個事實。打個比方,100個畢業生中99個沒有找到工作,只有一個人簽約了,簽了上萬元的月薪,於是宣稱畢業生的平均簽約月薪已經達到一萬元,豈不是自欺欺人?
數據顯示,2011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約為660萬,再創歷史新高(11月1日《北京晨報》)。就業壓力之大可以想像。我們既不希望畢業生們起薪過低,乃至出現“零月薪”的辛酸,當然也不希望畢業生就業預期太高而浪費就業機會。所以,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機構,都應該有必要的社會擔當意識,客觀分析就業現狀。

這個調查中的工資數據偏高,應該這樣理解,“簽約月薪”,只是字面上的月薪、意向中的月薪,並不是現實,現實中的月薪,是以員工的實時績效為準則,並結合企業的具體發展情況與實際經濟運行態勢予以發放的,是同簽約的薪資會有很大的出入的。更重要的是,“簽約月薪”反映的只是很少一部分部分已經達成就業意向的畢業生的未來虛擬的薪資信息,只是一種個別的職業導向性參考標準,不具備整體性,不具備規範性,同時,對廣大沒有找到工作的大學生沒有任何的意義,其平均值只是一個不完整的參考數,更多尚沒有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沒有包括在內。

“簽約月薪”最大的疏忽就是忽略了對當今大學生能力的評估,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定月薪,是完全的紙上談兵,有一種夫子自道的意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