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理

節理

節理是一個地理名稱,指岩石中的裂隙,其兩側岩石沒有明顯的位移。

基本信息

解釋

節理節理
1.節義道理。漢劉向《說苑·立節》:“士有殺身以成仁,觸害以立義,倚於節理而不議死地,故能身死名流於來世。”
2.節和紋理。《新唐書·回鶻傳下》:“有川曰康乾河,斷松投之,三年輒化為石,色蒼致,然節理猶在,世謂康乾石者。”

清張岱《陶庵夢憶·松花石》:“董文簡家茁錯二松橛,節理槎枒,皮斷猶附。”
3.調度管束,使合於禮儀準則。《文選·乾寶》:“故其積基樹本,經緯禮俗,節理人情,恤隱民事,如此之纏綿也。”李周翰註:“節理,謂以節度理人也。”

簡介

節理節理
斷裂構造的一類,指岩石裂開而裂面兩側無明顯相對位移者(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相對)。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岩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岩石的裂縫。這是由於岩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為節理,在岩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
節理,岩石中的裂隙,其兩側岩石沒有明顯的位移。地殼上部岩石中最廣泛發育的一種斷裂構造。通常,受風化作用後易於識別,在石灰岩地區,節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岩石中的裂隙,是沒有明顯位移的斷裂。節理是地殼上部岩石中最廣泛發育的一種斷裂構造。按成因節理可分為:①原生節理,成岩過程中形成,如沉積岩中因縮水而造成的泥裂或火成岩冷卻收縮而成的柱狀節理;②構造節理,由構造變形而成;③非構造節理,由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如風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節理,常局限於地表淺處。

分類

節理節理
按節理的成因,節理包括原生節理和次生節理兩大類。
原生節理是指成岩過程中形成的節理。例如沉積岩中的泥裂,火花熔岩冷凝收縮形成的柱狀節理,岩漿入侵過程中由於流動作用及冷凝收縮產生的各種原生節理等。
次生節理是指岩石成岩後形成的節理,包括非構造節理(風化節理)和構造節理。
其中構造節理是所有節理中最常見的,它根據力學性質又可分兩類:張節理和剪下節理。前者即岩石受張應力形成的裂隙,後者即岩石受切應力形成的裂隙。沿最大切應力方向發育的細而密集的剪下節理,稱為“劈理”。
通常,以節理與岩層的產狀要素的關係而劃分為四種節理:
走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理:節理的走向大致與岩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岩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順層節理:節理面大致平行於岩層層面。
前三種最為常見。
其次,節理的分類還可以節理的走向與區域褶皺主要方向、斷層的主要走向或其他線形構造的延伸方向等關係而進行,可劃分為三種:
縱節理:兩者的關係大致平行。
橫節理:二者大致垂直。
斜節理:二者大致斜交。
如果褶皺軸延伸穩定,不發生傾伏的話(水平褶皺),則走向節理相當於縱節理,傾向節理相當於橫節理,斜向節理相當於斜節理。
在認識節理的形態及其名稱以後,也可以適當地作些力學分析研究,如節理與褶皺的關係,節理的形態與受力的關係等。

節理的分類

分類名稱形成原因特徵
成因原生節理成岩過程中形成沉積岩中因縮水而造成的泥裂或火成岩冷卻收縮而成的柱狀節理
構造節理由構造變形而成
非構造節理(風化節理、表生節理)非構造節理如風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節理,常局限於地表淺處。
形成的力學機制剪節理由剪裂作用形成節理面平直,延伸較長,兩壁常閉合,沿節理面或可見兩側岩塊有微小的錯開,節理面上可有擦痕。
張節理由張裂作用形成節理面常粗糙不平,延伸較短,常曲折,多分叉,兩壁可輕微張開或被結晶物質充填而成脈。構造節理常有規律地成群出現。一群產狀一致且力學性質相同的節理構成節理組。在統一應力場中形成的兩組以上的節理構成節理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