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尾山

箕尾山 :箕尾山系山海經中的地名,屬古地名.今之翻譯印為狀為笸箕尾的山脈.南流注於淯的淯指白河,在河南南陽.其中多白玉更證明了這點,據其義.在河南南陽一帶。

【山海經原文】
(青丘之山)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於東海,多沙石。漢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淯,其中多白玉。
【考證】
1.淯
【拼音】:[yù] [Yù] 【字義】:[yù] 〔~水〕今中國河南省白河的古稱。亦作“育水”。
2.白河,發源於洛陽市嵩縣境內伏牛山玉皇頂(海拔3212米,號稱中原第一峰)全長630公里,其中從源頭到與南陽南召縣交界處的喬端有50公里,屬洛陽市;從南召縣經方城縣、宛城區、臥龍區到新野縣,南陽市境內全長550公里;白河出新野、經湖北省匯入漢水,本段僅30公里,流至襄樊注入漢水。常年有水,流域面積12500平方公里,在南陽市區內流經河段總長32公里,自東北向西南,自成半環形穿市而過。
根據以上信息,箕尾之山應為現在河南省魯山縣境內的石人山。石人山古稱堯山,是八百里伏牛山東段主峰之一,因主峰之巔有一尊形似人體的巨石高聳入雲而得名。主峰玉皇頂海拔2153.1米,奇峰秀麗,雲霧籠罩,凌空聳立的各色巨石,天斧神工,千姿百態,峰巒羅列,山峰造型各異,令人浮想聯翩。可以看出,石人山的特點與山海經中“多沙石”這一描述吻合。
至於山海經中提到的東海,應為現在的淮河流域範圍。一是淮河流域在古時因水路不通而在從河南平頂山市至安徽蚌埠一帶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這一帶現在的海拔高度都在海拔40米左右),古人稱之為海不足為怪【也是這樣才有了塗山氏幫助大禹在蚌埠附近治水的故事,也是這樣有了麻姑三見東海滄海桑田的說法】;二是從石人山發源的另一條河,即現在的沙河,向東流入了現在的淮河流域。
此外,伏牛山一帶同時跨中國長江(漢水)、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是符合山海經對箕尾之山“尾踆於東海”而“漢水出焉”這一特質。
青丘山再向東三百五十里的地方,叫做箕尾山,這座山的尾部踞於東海之中,山中多沙石。山中流出的河叫做汸水,向南流去,注入淯水,其中盛產白色的玉石。
以鵲山為頭,從招搖山起,蜿蜓到箕尾山,總共十座大山,長二千九百五十里。這些山中的神仙,都是鳥身龍頭(多可愛的長相啊)。祭祀神仙的禮儀是將牲畜放在玉制的禮器之中,把祭祀用精米放在白菅做的席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