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榮貴

筱榮貴,女,原名李榮貴,著名揚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揚劇“自由調”流派始祖,享受教授專家級政府津貼。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揚州,自幼隨父著名揚劇琴師李慶元學藝,十四歲登台,又得揚劇清曲藝人唐錫奎精心指點,嶄露頭角,主攻青衣花旦,兼小花臉,一九五零年加入鎮江“金星揚劇團”與著名揚劇藝術大師金派創始人金運貴,琴師王少華,著名演員陳金珠,姜鳳英等長期合作。

成就

她自幼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苦練吐字,行腔,對傳統演唱中的“嗯、啊、唧、嗗”的弊病較為反對,追求行腔的柔和與“絲竹美”,根據劇情廣泛的吸收三十年代多種的新興藝術形式,利用揚州清曲,小開口,揚州評彈以及越劇、滬劇、淮劇、京劇、崑曲等劇曲的音樂、組字、小腔,並吸收其眾家之常,以字代音,以韻行腔,特別是金派唱腔的精華融入自己的藝術演唱中,逐漸的形成了具有個性、特色的揚劇獨特流派“自由調”。

在長期的舞台生涯中成功的塑造了百颱風格各異的舞台形象,“看燈”一劇六十年常年不衰,廣為流傳,“僧尼下山”、“活捉張三郎”演繹的入骨,如醉,淋漓盡致。她所演唱的揚劇曲牌:梳妝檯、剪剪花、探親、南調、璃調、軟平、鮮花、滿江、疊斷橋、銀紐絲、耍孩兒、京舵子、補缸、大陸板等均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特別是利用了金運貴大師所唱的生調梳妝檯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創新,創造出“金調梳妝檯”女腔,使揚劇“自由調”流派得到了進一步升華和完美。

在五四年“華東戲曲匯演”、五七年“江蘇省戲曲匯演”、六二年“江蘇省成名演員匯演”等歷次重大演出中均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名揚劇壇,並在同期與江蘇省揚劇團進京匯報演出,受到了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看完她的演出後特向她表示祝賀,並鮮花致意,寄語她“有創新、有天賦,是揚劇的未來”。六零年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代表揚劇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併合影。

十年文革期間她遭受迫害,被下放農村接受再教育。

她承擔過中國戲曲家協會理事、中國青年聯合會理事、江蘇省戲曲家協會理事、鎮江市文聯委員、劇協顧問、揚劇研究會副會長、鎮江藝術劇院名譽院長。

她曾被選為鎮江市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被評為鎮江市勞動模範、江蘇省勞動模範,並享受國家教授專家級特殊津貼。

代表作有:看燈、挑女婿、借子、僧尼下山、活捉張三郎、紅樓夢、白蛇傳、紅霞、紅色家譜、梁山伯與祝英台、十五貫、柳蔭記、三篙恨、西廂記、王譙樓磨豆腐、陳英賣水、陳妙常偷思、二度梅、孟麗君、珍珠塔、丁郎尋父、王瞎子算命、金山情曲、狸貓換太子等百餘本劇目。

在長期的舞台生涯中她積極為揚劇培育後人,先後指點幫助了一大批揚劇人才。如汪琴、姚恭林、確榮貴、唐紅妹、金桂芬、筱勤喜等為揚劇事業做出了具有成效的貢獻,在處人遇事上她不計名利,力求真心、誠心,體現了她清白做人,認真唱戲高尚的情操。她與著名揚劇演員金運貴、高秀英、華素琴、顧玉君、房竹君潘玉蘭周月英、筱玉霞、陳碧秋並稱揚劇十大女演員,並與越劇袁雪芬、滬劇丁是娥、粵劇紅線女、豫劇常香玉、評劇新鳳霞、淮劇筱文艷、錫劇梅蘭珍、京劇沈曉梅等劇種著名演員並立為有藝術成就的著名演員,受到國家文化部的表彰。

在六十年演藝生涯中,她長於上海、南京、鎮江、揚州和安徽等地區巡迴演出,深受揚劇觀眾的讚譽。五九年二月於《戲劇音樂》發表署名文章《我唱揚劇的一些體會》,其劇目演唱錄音錄像被中央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上海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江蘇廣播電台、江蘇電視台、南京廣播電台、南京電視台、揚州廣播電台、鎮江廣播電台、鎮江電視台收藏。

其傳人有確榮貴、唐紅妹、金桂芬、筱勤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