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冢

4.書:寫字。 8.題:書寫。 15.號:稱。

基本信息

筆冢(bǐ zhǒnɡ)
1.亦作"筆冢"。2.書法家埋藏廢筆的處所
3.李肇《國史補》卷中載懷素練字,寫壞了的筆頭堆積如山,號曰:筆冢。後世以此為勤奮之意,與“韋編三絕”有同工之處。

相關文章

原文

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瓮,每瓮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提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鐵門限”。後取筆頭瘞之,號為“退筆冢”。
——選自《書斷》

注釋

1.永公:指智永,南北朝時書法家。
2.吳興:今浙江吳州。
3.積年:多年。
4.書:寫字。
5.禿筆頭:寫壞的毛筆頭。
6.石:古代重量單位,約一百二十斤。
7.覓書:求寫字。
8.題:書寫。
9額:匾。
10.戶限:門檻。
11.為之:因此。
12.穿穴:踏破。
13.鐵葉:鐵皮。
14.瘞(y ì):埋。
15.號:稱。
譯文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瓮寫壞的毛筆頭,每瓮都有幾石(那么重)。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