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冰川

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據在歐洲和北美研究的結果,認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間冰川期。 最顯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紀一二迭紀,冰川的遺蹟殘留於岡瓦納大陸。 在數十萬年以上的極長周期氣候中,有大冰川氣候周期和冰川時代氣候周期。

第四紀冰川(disijibingchuan)

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發生是極地或高山地區沿地面運動的巨大冰體。由降落在雪線以上的大量積雪,在重力和巨大壓力下形成,冰川從源頭處得到大量的冰補給,而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發育得又寬又深,往下流到高溫處,冰補給少了,冰川也愈來愈小,直到凍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補給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為舌狀,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為大陸冰川山嶽冰川兩大類。第四紀時歐洲阿爾卑斯山山嶽冰川至少有5次擴張。在我國,據李四光研究,相應地出現了鄱陽、大姑、廬山大理4個亞冰期。現代冰川覆蓋總面積約為1630萬平方公里,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1%。我國的現代冰川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北坡)、崑崙山天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一些高峰區,總面積約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

這是指地球氣候酷寒,高緯度地方的廣闊區域為大陸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蓋的時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據在歐洲和北美研究的結果,認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間冰川期。在日本根據分析冰斗地形(圍谷地形,kar)地形發現有兩次冰川期。最顯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紀一二迭紀,冰川的遺蹟殘留於岡瓦納大陸。除上述兩大冰川期外,在歐洲和美洲還發現有前寒武紀、中生代和第三紀的冰川遺蹟,但都不太顯著。 地球自誕生後,氣候也一直在變遷中。地質年代中地球的氣候是溫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現。在數十萬年以上的極長周期氣候中,有大冰川氣候周期和冰川時代氣候周期。 在震旦紀以前,也就是大約在六億年以前,我們並不清楚地球上的氣候。從六億年前古生代震旦紀起一直到一萬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紀止,地球上的氣候共經歷了三次大冰川氣候。第一次是震旦紀大冰川期,距今約六億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後期的石炭—二疊紀大冰川期,距今約2~3億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紀大冰川期,距今約200萬年。這三大冰川期氣候的時間周期尺度大約是千萬年至億年左右。
在第四紀大冰川期氣候中,目前我們已經確知其間氣候仍是寒冷與溫暖交替出現。這段時間世界各地的冰川進退次數並不一致,不過大多數的學者都同意有四次冰川時代. 如果誰想去看看第四紀冰川的遺址,可以去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坐落在京西翠山南麓模式口冰川擦痕遺蹟的東側,陳列館建於1989年,占地1950平方米,建築面積750平方米,冰川館是研究我國第四紀冰川學,弘揚李四光及老一輩地質學家愛國敬業精神,向廣大觀眾介紹地質科普知識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座落於北京西郊翠微山第四紀冰川擦痕處,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紀冰川擦痕實物為基礎建立的博物館。冰川擦痕是地質學家李捷在勘測永定河引水渠地質、地貌時發現的,並經過了李四光等國內外專家學者鑑定,於1957年被確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陳列館的展陳分為冰川擦痕遺蹟和5米長的畫廊,包括鴕鳥蛋、恐龍蛋、三葉蟲、猛獁象牙等化石及各種大小不同的冰漬石實物標本和介紹冰川知識及冰川資源現狀四部分內容。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介紹了地球和太陽的形成和關係、人類的誕生、冰川的形成和消亡、李四光創立新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和地質工作者為尋找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所作的不懈努力。

冰河期

在地質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氣候寒冷的大規模冰川活動的時期,稱為冰河期(iceage)以下簡稱冰期。這種冰期曾經有過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第四紀冰期來臨的時候,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曾經比現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陸為冰雪覆蓋,冰川面積達5200萬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紀冰期又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間冰期時,氣候轉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復了生機。第四紀冰期的遺蹟最多,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峽灣,北歐中歐、北美眾多的冰磧殘丘,阿爾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國瑞士交界處侏羅山巨大的冰漂礫等,都是第四紀冰川作用留下的產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