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一號冰川

根據第一次中國冰川編目,該冰川編號5Y428B21,即黑河流域的擺浪河21號冰川。 在此發布會上,不再使用之前的“五一冰川”、“祁連山一號冰川”等表述,並提出“該冰川尚未正式命名”。 從而,用老虎石溝源冰川描述該冰川群,並依據20世紀中後期出版的中國冰川目錄,其中最大的冰川為擺浪河21號冰川。

基本特徵

“祁連山一號冰川”(頂端坐標北緯38°56′41.13",東經99°17′10.19"),位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西岔河村老虎石溝源區的祁連山腹地,是擺浪河的水源地,距肅南縣城的直線距離有30公里,距張掖市的直線距離有100公里。該冰川屬大陸型冰斗山谷冰川。冰川谷壁地勢高峻、中間低洼,形似半月。冰川面積1.51平方公里,長度約2.5公里,冰層平均厚度約40至50米,最高冰峰海拔5103米,冰舌前沿海拔4390米。中科院中國冰川目錄編號為擺浪河21號冰川。
整體冰川大部分為透明冰,晶瑩剔透,視線可看穿3米左右,太陽光照射下的冰川反光極為強烈,遠望光彩奪目。

發現與命名

歷史名稱

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標準地名錄》一書中提及,該冰川在少數民族語言中,被稱之為“巴郎崗葛腦達”,這個稱謂是裕固族藏族複合語音譯,意為“黃牛冰川財主”(冰川名)為黑河流域,巴郎河、西岔河兩河發源地,在祁連山主脈東南側,東峰(鹿角溝腦)海拔4805m,西峰(白居呂溝腦,“居呂”是指山羊,“居呂”兩字前應加“羊”字旁)海拔5103m,是祁連山的主要冰川之一。巴郎河與西岔河匯流後稱擺浪河,歷史上是野牛白唇鹿的家園。
傳說巴郎山神的坐騎為一隻十岔角的白唇鹿,後來這隻鹿被一獵人偷殺,獵人背著鹿頭回家,途中遇到一位白須老人,老人摸了摸鹿頭,傷心地流著淚走了,獵人沒有到家就瞎了眼。從此,這一帶天不降雨,草木枯死,人們有富變窮,流落他鄉,部落頭目請來喇嘛卜卦,喇嘛說:你們打死了山神的坐騎白神鹿,唯一的辦法是禁止捕獵,為山神獻一頭白黃牛(巴郎)為坐騎,死後再獻一頭,如此循環往復,多年不斷,最終感動了巴郎山神,連降雨雪甘霖使這一帶再現生機,冰川和森林面積不斷擴大。人們常看到一頭白黃牛在兩河中間悠閒地吃草,所以將兩河發源地冰川尊稱為“巴郎崗葛腦達”。
此外,該冰川在當地牧民被稱之為老虎石冰川,在老虎石冰川的左前方有兩個“天澇池”,分稱“東天澇池”和“西天澇池”。“天澇池”是小型高原湖泊的俗稱,就是平常所說的“天池”。

冰川編目名稱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等科研人員歷時二十四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礎上完成了中國地學界大型基礎資料編纂項目《中國冰川目錄》。通過中國冰川編目,科研人員首次獲得了中國各流域、山脈和各省份的冰川準確數量。其中,第一卷《祁連山區》(王宗太、劉潮海等編著)於1981年出版。
根據第一次中國冰川編目,該冰川編號5Y428B21,即黑河流域的擺浪河21號冰川。其中5Y4指河西內流水系,5Y42指黑河流域,5Y428指擺浪河。

攀登與重新命名

2013年“五一”小長假來臨之前,甘肅張掖的民間戶外組織在反覆研究谷歌地圖時,發現位於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西嶺村和西岔河村附近有一系列無名冰川,東西走向分布共有大小冰川近13座,其中一座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冰川谷歌海拔5100米、東西直線長3.52公里、南北直線寬2.58公里、冰川周邊邊長12公里,估算面積9平方公里。無論從面積還是攀登難度而言,都遠遠超過了已經聞名遐邇的七一冰川。經過嚴密論證後,三家民間戶外組織決定利用2013年“五一”小長假的時間來探秘攀登這座無名冰川。
2013年4月28日,張掖方面的隊員和肅南方面的隊員在肅南縣城會合。全體隊員就地提議為即將攀登的冰川命名,最終的一致意見是:這座冰川谷歌海拔5060米,根據多年登山的經驗,一座山峰的頂峰測量實際海拔往往高於谷歌海拔的情況,他們推斷這座冰川的實際海拔應在5100米以上;這次來攀登的時間正好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鑒於上述兩個“五一”,決定把這個冰川正是命名為“五一冰川”。

宣傳定名

2013年6月4日,張掖市委書記陳克恭等領導在市委會議室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門聽取肅南縣雪豹登山隊、金張掖野人部落、肅南戶外聯合攀登肅南縣五一冰川活動情況。在座談會上,隊員向參加會議的領導介紹了五一冰川的發現、攀登等情況,介紹了五一冰川的各項地理信息及數據,展示了五一冰川的攝影圖片、攀登活動的紀實照片,以及在活動中拍攝的視頻資料,播放了全體隊員的個人登山活動照片,並就五一冰川開發旅遊方面提出了建設性建議意見。
在會上,陳書記發表講話:指示有關部門要儘快將五一冰川列入考察研討的工作項目,邀請國內冰川專家、登山家及有關專家開展科學考察;要將五一冰川的開發利用作為張掖市旅遊的大項目來抓,要加大宣傳力度、採取措施向全國宣傳和展示五一冰川,力爭做大做強,將之做成張掖市旅遊文化的金牌項目;要再一次開展攀登考察活動,市級媒體要跟進宣傳、及時報導,還要邀請省級、國家級宣傳媒體參與報導;要把五一冰川開發項目作為2013年蘭恰會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向外界推介,爭取投資開發。陳書記對全體登山隊員發現五一冰川的壯舉大加讚賞,還要求各位登山隊員進一步加大對五一冰川的宣傳報導力度,同時也要加強對這次參與活動的幾家民間戶外組織的宣傳報導力度。陳書記講,為了把五一冰川的品牌效應做大做響,吸引更多的關注目光,建議將“五一冰川”命名為“祁連山一號冰川”,要立足“距離城市最近的冰川”做好宣傳文章。當晚,科技局領導帶著登山隊提供的照片前往省府面洽冰川專家,招商局利用冰川照片已開始籌劃蘭恰會招商引資項目。
2013年6月7日,中新網等媒體開始以“祁連山一號冰川”為名對該冰川的發現與開發利用進行大規模報導。

聯合科考

受張掖市委、市政府的邀請,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副院長楊生榮研究員帶領中科院寒旱所、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蒲健辰、段克勤和冰川學博士尹常亮、吳玉偉,於2013年6月13日至15日,與新聞媒體記者和張掖市聯合組成科學考察隊,對肅南縣大河鄉境內西岔河村老虎石溝源的冰川進行了科學考察,主要考察了冰川的生態環境與地質地貌以及旅遊資源的開發價值,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發掘和豐富張掖的旅遊資源,為開發冰川旅遊資源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在此發布會上,不再使用之前的“五一冰川”、“祁連山一號冰川”等表述,並提出“該冰川尚未正式命名”。從而,用老虎石溝源冰川描述該冰川群,並依據20世紀中後期出版的中國冰川目錄,其中最大的冰川為擺浪河21號冰川

交通條件

村道可以通至冰川下海拔3000米,從大河鄉西嶺村線路海拔3000米到達冰舌的距離是9.5公里;從大河鄉西岔河村線路海拔3100米到達冰舌的距離是7.6公里。
從大河鄉西岔河村線路海拔3100米到達海拔4170米的冰磧岩堆下的距離是6.4公里,這一段地勢相對平緩,便於修建公路;從海拔4170米到達海拔4380米冰舌前沿的距離是1.7公里,這一段中間是冰磧岩堆,兩側為破碎流沙山體,修建道路的難度極大。

開發利用

肅南縣委宣傳部稱,該冰川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蘊含著良好的科考、探險、旅遊價值,張掖市有關部門已將冰川列入考察研討的工作項目。
新發現的冰川對張掖的重大意義。第一個方面,它為張掖生態建設、生態保護又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支撐。這個冰川的發現無疑又使張掖在整個河西走廊乃至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現,使張掖在生態保護中的責任更加重大。第二個方面,為張掖市旅遊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保障。張掖的旅遊有四個定位,第一個定位是中國地貌景觀大觀園,在張掖可以看到冰川、雪山、峽谷、森林、草原、湖泊、濕地、丹霞、沙漠、戈壁等景觀,這個冰川又是一個離城市最近的冰川、最易到達的冰川,無疑是地貌景觀大觀園裡面的又一顆明珠。第三個方面,對張掖的產業發展將產生重大意義。冰川的雪水是非常純淨的,這些年如何能夠給老百姓提供優質的食品、放心安全的飲用水一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課題。這個冰川有可能成為最潔淨冰川水的來源,也有可能成為張掖產業裡面的一個亮點,所以對產業發展來講也是一個重要的資源。2013年6月中科院專家們的科考活動為下一步保護、開發、利用好冰川提供了科學依據,我們將按照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在最大限度保護好冰川的前提下科學開發利用。
新發現的冰川除了本身的景觀外,還有保存完整、分布均勻的第四季冰川作用的痕跡,由冰川漂移,冰川作用形成的小湖泊和冰川下面的高山草甸等特有的地貌景觀都極具觀賞價值。山前和山中地帶有草原牧場,夏季牛羊成群,植物種類多樣,在開花的季節很美,給人感覺很舒服,這些沿途景觀對發展旅遊業都非常重要。冰川下面還有裕固族風情、寺廟文化景觀和丹霞地貌,把這些景觀聯繫起來進行旅遊文化綜合開發,潛力巨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