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20世紀30年代初期,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為了擺脫國內嚴重的經濟危機,極力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加緊擴軍備戰,企圖通過武力進行擴張,掠奪市場和原料產地,進一步同英、法抗衡。義大利在歐洲敵不過英法的力量,就對貧窮的非洲打起了主意。為了重新分割東非與北非的殖民地,獨霸地中海,控制紅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與亞洲殖民地的聯繫,義大利制定了侵占衣索比亞的計畫,並加緊侵埃準備。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入侵衣索比亞的軍事行動。

簡介

義大利1934年12月一次意屬索馬里衣索比亞的邊界衝突為藉口,拒絕埃方的所有和解請求,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入侵衣索比亞的軍事行動。由於義大利相對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並且違反於1925年簽署的日內瓦協定使用芥子毒氣,衣索比亞軍隊迅速潰敗,首都亞的斯亞貝巴1936年5月5日被義大利軍隊占領,國王海爾·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國,5月7日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宣布吞併衣索比亞帝國使之成為義大利帝國的一部分。

起因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後,希望擴張領土,妄圖獨霸地中海,重新瓜分東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衝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併阿比西尼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英、法最終對義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使義大利得以成功侵占衣索比亞。
法國當時急於拉攏義大利對抗德國,對侵略計畫採取縱容的態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簽署了《意法條約》。而英國則擔心義大利此舉可能動搖其在東非、埃及和蘇丹的統治,所以起初持反對態度。但最後,英國認為和義大利開戰的風險太大.並認為犠牲阿比西尼亞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國結盟,最終給義大利暗示,不會幹預侵略行動。
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

經過

義大利軍團入侵獨立的非洲王國阿比西尼亞(現在的衣索比亞)。以東北非意軍總司令E.德博諾將軍為總指揮,分北、中、南三路進攻衣索比亞,其中北路軍為主力。同年11月16日由P.巴多利奧接任元帥。埃軍總數約45~50萬人,但訓練不足,裝備落後。5月5日,意軍攻陷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將衣索比亞領土併入義大利王國。

結果

1936年5月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征服,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英國。英法操縱國聯對意經濟制裁,但拒絕實施兩項重要措施,即禁運石油和封鎖蘇伊士運河。

後續影響

衣索比亞被義大利占領,至1941年,衣索比亞和盟軍共同擊敗了義大利侵略軍,衣索比亞才恢復獨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