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鄰國

第三鄰國

第三鄰國是蒙古強化與美、日、德、韓、印度以及歐盟等“第三鄰國”外交關係的對外政策,已經得到了這些國家的積極回應,作為夾在中俄兩大鄰國之間的一個小國,蒙古選擇了接受“多樣化的外來援助”。

背景

美國副總統拜登8月22日對蒙古國展開了為期一天的訪問。當天,韓國總統李明博也訪問了蒙古。7月底,印度總統時隔23年後又一次訪蒙。有分析認為,這顯示出蒙古近年來積極推動與“第三鄰國”合作關係的趨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及東亞南亞一些國家政要密集訪蒙,表明蒙古國強化與美、日、德、韓、印度以及歐盟等“第三鄰國”外交關係的對外政策,已經得到了這些國家的積極回應。作為夾在中俄兩大鄰國之間的一個小國,蒙古選擇了接受“多樣化的外來援助”。
蒙古的政策取向經過深思熟慮蒙古的政策取向經過深思熟慮

外交構想

蒙古將強化“第三鄰國”外交政策
蘇聯解體後,蒙古從1989年代末開始實行民主制政治轉型,就在那個時候,蒙古領導人提出了“第三鄰國”的說法。1990年代初期,蒙古先是主要發展對中俄兩大鄰國的外交關係。後來通過不斷思考和研究,他們找到了“第三鄰國”這一概念。
前任中國駐蒙古大使高樹茂在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說:“我上任時,當時的蒙古國外長額爾登楚龍曾與我談過這個問題。他說,怎么去理解蒙古的‘第三鄰國’政策?這個涵義起初被認為是中、俄、美,即‘第三鄰國’是美國;但之後這個涵義變了,他說是西方國家。所謂西方國家,涵義就變大了,如美國、西歐國家;後來他們認為這個提法還不是很準確,於是又把‘第三鄰國’界定為援蒙國家,因此日韓印等亞洲國家開始進入‘第三鄰國’行列。”
2010年,蒙古國家大呼拉爾(議會)通過了新國家安全構想,強調蒙古在平衡與中、俄兩大鄰國的同時,將強化“第三鄰國”的外交政策。環球時報·環球網駐蒙古國記者霍文指出,蒙古近兩年活躍的對外交往正是這一政策的具體體現。一方面包括其對美、日、德、韓、加、澳、印度等“第三鄰國”的積極外交;另一方面也包括其重視發展多邊外交關係,如聯合國、歐盟、北約、上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
“兩塊石頭撐不起來,必須要有第三個支點”
對於“第三鄰國”外交政策,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專家陳山指出,它的準確表述應為“多支點、等距離、不結盟的均衡外交”。
2009年正值中蒙建交60周年,蒙古國總理巴特包勒德(當時擔任蒙古國外交部長)訪問中國,他在中國社科院作演講時,形象地表述了蒙古人特有的“三個基石”理念:一口鍋支在地上,兩塊石頭是撐不起來的,必須要有第三個支點。多支點中擺在第一位的是兩大鄰國——中國、俄羅斯,蒙古在中俄與“第三鄰國”之間保持均衡的外交方針。

夾在中俄間的蒙古有自身考慮夾在中俄間的蒙古有自身考慮

陳山認為,“第三鄰國”包含兩點:首先是與蒙古有共同的價值觀,其次是能夠對蒙古及其周邊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國際組織或政治勢力。環球時報·環球網駐蒙古國記者霍文稱,蒙古“第三鄰國”外交的實質是視美、日等“第三鄰國”為國家安全支柱,即作為一個小國,蒙古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來保障國家安全,而非軍事等其它手段。

政策影響

一個小國,生存在中、俄兩個大國之間,對自身安全有多方考慮。前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高樹茂認為,站在小國的立場,看待蒙古的“第三鄰國”政策,就很容易理解。蒙古國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當時還處於社會主義國家的集體氛圍,是中蒙政治關係最為熱絡的時期,但經濟關係並非最好時期。中國曾援建蒙古一些醫院、商店、學校,沒有更多的援助,因為其時中國國力也有限。蘇聯卻是給了蒙古大量援助。但在中蘇關係惡化以後,蒙古“一邊倒”向蘇聯,冷戰時期的蒙古對外關係主要是依附蘇聯。而現在,蒙古在經過多方判定及多年外交實踐之後,找到了一個維護本國實際利益的選擇。高樹茂表示,“作為一名中國外交官,我們應該尊重蒙古國做出的這一選擇。”
前段時間,陳山在陪同蒙古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海桑岱訪問時,曾有一段有關蒙古國“第三鄰國”政策的對話。海桑岱說,雖然蒙古是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但“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大政方針,作為國家的政策顧問,我覺得蒙古國在對外政策上,不應該總是服從來自俄羅斯或是中國政策的影響,在面對這兩大鄰國時,蒙古應該服從於本國自主決策的外交方案。”

與中俄兩國關係

蒙古仍然重點發展與中俄兩國的關係

儘管蒙古近幾年開始與“第三鄰國”密集外交,但中俄仍被認為是蒙古最重要的對外關係。前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高樹茂稱,蒙古國在對外關係中仍然這么表述:我們重點發展與俄、中兩大鄰國的外交關係,重視發展與“第三鄰國”的關係。這種排序,也說明了蒙古的政策取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蒙古發展與‘第三鄰國’的關係,是因為人們關注它,實際上它與中俄的關係發展也不少。”近十年來,中蒙兩國一直保持頻繁交往,每年都有多次的高層接觸,中蒙關係走得很近。蒙古人說,與中俄兩國為鄰是上帝給的,想搬都搬不走。
不過,蒙美關係近幾年被不斷強化的趨勢也不容忽視。蒙古一直被美國視為亞洲民主國家的典範。在美國的推動下,蒙古從今年7月開始擔任“全球民主聯盟”輪值國主席,這預示著蒙古不僅要繼續在本國推進其民主化進程,還承擔起在全球推行民主的責任。環球時報·環球網駐蒙古國記者霍文認為,蒙美關係的另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美國所看重的,是蒙美的軍事關係。這一關係從“9.11”後美國的反恐戰爭開始被不斷加強,標誌是2003年蒙美首次在蒙古國舉行聯合反恐演習。而俄羅斯對這種軍事滲透深表不安,也加強了與蒙古國的軍事合作。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蒙古國特殊的地緣戰略,未來美、俄在蒙古的軍事競爭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而蒙古可能會得到更多的軍事援助。

美國十分看重蒙美軍事關係的發展美國十分看重蒙美軍事關係的發展

戰略新思維

“國家戰略大礦”新概念的提出
蘇東劇變後,蒙古脫離了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體系。由於失去了最重要的外來援助,蒙古經濟曾遭遇嚴重滑坡。蘇聯時期,其人均GDP由上世紀80年代末的1000多美元下滑至90年代初期的300美元左右。其時,蒙古國內生產本來已十分畸形,尚未形成一個成熟、完整的生產鏈,而這個鏈條一旦斷裂,就會產生很大的震動。這個震動主要體現在民生上,民眾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食品等生活必備品奇缺,普通百姓的生活十分困難。那時去過蒙古的人說,蒙古的商店很凋零,什麼都沒有。

如今蒙古的外國商品琳琅滿目如今蒙古的外國商品琳琅滿目

在經歷了長達六、七年的動盪期後,外國商品開始進入蒙古市場。高樹茂2003年去蒙古國就任大使時,感覺當時的蒙古市場已十分繁榮。超市內不僅有中國商品,而且有很多外國商品,比如韓國的、德國的、日本的,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商品都進入蒙古商店。經過幾年的經濟恢復轉型,這個國家逐漸消化了政治體制轉型所帶來的陣痛。
2006年以後,蒙古國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蒙古政府開始思考,如何利用其豐富的國家資源,來振興經濟發展。高樹茂介紹,當時蒙古制定的《國家發展戰略(2006-2015)》中提出了許多新的觀念,比如,以開發礦產資源為首的經濟發展思路,用礦產資源開發所得的資金積累,逐漸發展蒙古國高科技、旅遊等其他方面的新思路。同時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又提出了“國家戰略大礦”等新概念。“也就是說,蒙古國在思考本國發展的一條新軌跡和道路,我們看到了一個從根本上改變蒙古經濟發展的大方略。”
蒙古將成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國家?
近年來,蒙古豐富的礦產資源吸引全球目光。位於蒙古南部省份的奧尤陶勒蓋銅金礦和塔本陶勒蓋煤礦,礦產儲量在亞洲甚至世界上都位居前列。2009年和2010年,蒙古對其1994年制定的《對外政策構想》分別做了兩個方面的重要修改和補充,一個是在政府例行會議上討論制定了“外交經濟化綱領”,另一個是把“第三鄰國”外交政策以法律形式加以強化,兩者均強調蒙古將利用資源開發等優勢發展項目作為經濟手段,來建立新的對外互利合作關係,尤其強調發展與“第三鄰國”間的關係。
由於蒙古擁有大量未經開發的礦產資源,有分析稱,外國投資者的開採項目預期將在未來10年改變蒙古經濟,蒙古也可能因此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對於這樣一個擁有250萬人口的國家,礦產資源的收入一定會給其國民帶來極大益處。”前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高樹茂稱。但同時,他也指出,作為未來的礦產資源開發國,蒙古需要儘快出台相關政策,以保證資源開發所需的後續條件的穩定。比如公路、鐵路、水源及供電等基礎設施,都亟需完善。
作為蒙古的國家政策顧問,海桑岱也認為,蒙古要發展,確實存在一些不可迴避的問題。例如,蒙古在對待外國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及法律政策支持方面,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外國投資有一定的風險。“蒙古國只有在理清方方面面,制定出一個符合本國國情、開放合作的發展思路後,國家目標才能達到。”高樹茂說。

外交王牌

豐富礦藏成蒙古“經濟外交”最大王牌
圍繞蒙古礦產資源的開發,多國企業都在爭取機會。最近,中國神華集團參與競爭蒙古塔本陶勒蓋煤礦一事成為各方關注焦點。今年6月底,該礦確定由來自中、俄、美、蒙、日、韓6國、總計3家企業/聯合體共同開發。但根據蒙古政府7月份發布的聲明,中國神華與日本三井物產組建的財團將獲得40%股權,由俄羅斯企業牽頭新成立的俄羅斯—蒙古財團將持有該項目36%權益,而美國博地能源公司將持有剩餘的24%權益。韓國出局。
蒙古此舉引發韓國強烈不滿,韓國總統李明博此次訪蒙據稱就是為了重奪開採權。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專家陳山介紹,蒙韓雙方此次簽訂了“蒙韓中期合作規劃”,包含礦產領域的開發。但他同時表示,李明博此行是否會對韓企涉足蒙古戰略礦開發產生影響,還有待觀察。
然而,本似塵埃落定的塔本陶勒蓋煤礦爭奪戰卻再起懸念。8月20日又有訊息傳出,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表示“因國民不支持,總統也無法支持”,將對方案進行重審。因此,最終敲定方案的時間預計將被大幅推遲。

蒙古國擁有豐富的礦藏資源蒙古國擁有豐富的礦藏資源

“沒有中國參與的蒙古煤礦開發,是不健康的開發”
這樣一個變數暗生的談判過程,或許暗含中蒙在礦產資源合作開發中的較量與博弈。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未開採煤礦,塔本陶勒蓋煤礦此前已經歷了8年的擱置。要從其中分一杯羹絕非易事。
對此,前任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高樹茂表示,如果蒙古國政策變化太快,將在國際社會中引起人們疑慮。“神華在塔本陶勒蓋煤礦合作方面,已做了十多年的努力。神華集團在經濟領域中的地位眾所周知,特別是在煤炭開採、運輸方面,在中國是傑出的。這是最首要的條件。神華集團秉承中國企業的優良傳統,經過十多年的談判走到今天,應該說很不容易。如果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單方面取消協定,對神華無疑是種傷害。”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蒙古的公路運輸較為貧乏,鐵路運輸也十分有限,因此,運輸成本的高昂導致這些煤礦的最大買家還是中國。高樹茂強調:“沒有中國參與的蒙古礦產資源開發,是一個不健康的開發。”

塔本陶勒蓋煤礦號稱世界最大未開採礦塔本陶勒蓋煤礦號稱世界最大未開採礦

他舉了一個例子,蒙古有一個額爾登特銅鉬礦,這些銅鉬礦礦石洗完之後,大部分被運到了中國。但是中國企業直接從蒙古國購買的,卻只占極少數,多數都被第三國、第四國買走。這些國家從中賺取了高額的利潤。“這樣一種多國盤剝、賺取利潤的合作不會是一個健康的合作。蒙古如果真正想發展礦產資源開發,應該放棄對中國的疑慮,坐下來和中國好好談談。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十分希望進口它的礦產資源,中國公司的進入,將會給蒙古帶來真正的利益。沒有中國參與的蒙古礦產資源合作,將十分有限,或是一個虧本的買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