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小鳥圖

竹石小鳥圖

竹石小鳥圖是一幅中國繪畫作品,作者是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竹石小鳥圖》完成於1692年,時年八大66歲。八大山人(1626-1705),名朱耷,江西南昌人,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滅亡以後,面對國毀家亡,作為明宗室後裔的朱耷心情悲憤,落髮為僧,取法名為傳綮,字刃庵。又以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道朗等為號,後又入青雲譜為道。朱耷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此幅《竹石小鳥圖》用筆利落,竹石和小鳥在大小對比下顯得非常奇特,而簡單的用筆勾勒出竹、石和鳥的不同特性,可謂妙品。但到了260年後的1952年,當一生十分崇拜八大的張大千得到此畫以後,卻在畫作右邊加上一整條紙並補足石塊以還原其全畫之面貌。
在補遺《竹石小鳥圖》後,張大千並題上:“近世好事家最重小幅,以三尺上下為度。此風瀰漫南北,而吳中尤甚。於是骨董掮客一遇大堂幅,往往割裂,冀得善價。其摧殘前人心血,凶忍有甚於劊子手。此幅近得之香港,惜其斷璧,乃以意補(數)綴數筆。雖未能煥若神明,頓還舊觀,竊自比於瞽者之有(於)杖,慰情聊勝也”。由此,我們才了解到原畫曾經受過“割裂”的厄運,而大千見後的加筆使之“頓還舊觀”。從用筆上來看,張大千得八大之精髓,無論在形似還是在神似都很到位。從題跋中折射出當時的收藏理念也讓筆者深感有趣。
八大的原作為何被“割裂”?其原因只是由於當時的收藏家“最重小幅”。而八大的此圖即是由商人為謀高利切割過的一幅畫。行文至此,筆者不由聯想到當時藏家的收藏,由於品鑑愛好和條件,多好小幅,又以欣賞手卷、冊頁為貴,不時有兩三好友相聚把玩,以為樂事。比較近年來以巨幅書畫為重的市場來看有著不同的欣賞價值觀。
而此畫最具價值的地方在於中國畫壇的兩位曠世奇才——八大山人和張大千跨越260多個春秋而結下的筆緣,這種筆墨之緣既表達出中國畫的傳承軌跡,又體現出後代大師對前輩大家藝術表現的繼承和理解,這種風雲際會本身就是一段深具意義的藝壇佳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