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畫像磚

竹林七賢畫像磚

竹林七賢畫像磚是南朝的磚刻珍品,“建安七子”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

概要

竹林七賢畫像磚畫像磚
南朝磚刻珍品。計出土三套,1959年南京江寧西善橋出土一套,1968年江蘇丹陽胡橋吳家村和丹陽建山金家村各出一套,內容、形式大體相同。人物刻劃極為生動傳神,突出地表現了每個“賢人”的性格、氣質。動態,神情都符合史籍記載。例如善彈琴的嵇康、嗜酒的山濤、喜弄如意的王戎、閉目沉思的向秀和挽袖撥阮的阮鹹等,都放蕩於竹林叢樹之間,較深刻的表現了當時沒落士大夫崇虛無,尚清淡、悲觀、放達的一種思想感情。畫面具有濃郁的裝飾風,運線纖細有力,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技法和風格,與流傳至今的晉代繪畫摹本非常相似,有學者推測是顧愷之或戴逵等名家的畫本。竹林七賢,詩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
嵇康
嵇康(224—263),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莊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鹹、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阮籍(210-263),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山濤(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向秀(約227-272),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种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阮鹹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

王戎(234—305),字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人耿直,他幼年喪父,勵志勤學。後娶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女)為妻,在曹氏當權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

嵇康後來家道清貧,常與向秀在樹蔭下打鐵謀生,貴公子鍾會有才善辨,但嵇康瞧不起他的為人。一日,鍾會前來拜訪,嵇康沒理睬他,只是低頭幹活,鍾會呆了良久,怏怏欲離,這時嵇康發話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沒好氣地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完就拂視袖而去,後來鍾會深恨嵇康,常在司馬昭面前說他的壞話。
嵇康喜愛音樂,他在《琴賦》序中說:“余少好音聲,長而習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他對傳統及當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這一點在他的《琴賦》中可見。

據劉籍《琴議》記載:嵇康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裡學得《廣陵散》的。嵇康非常喜愛此曲,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司馬氏掌權後,不苟合於其統治,與阮藉、向秀、山濤、劉伶、阮鹹、王戎號稱“竹林七賢”,與司馬氏相對抗,後被司馬氏殺害,死時方四十歲。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為其求情,終不許。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製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嵇康人緣極好,王戎說與他交往二十年,未見其有不好的臉色。因此留下“意趣疏遠,心性放達”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一面,他的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及對《廣陵散》的喜愛便是他憤世嫉俗、桀傲不馴的性格的表現,而蔑視司馬昭,進而遭致殺身之禍更是這種剛正不阿的顯例。

《廣陵散》一曲,淵源已久。東漢末至三國時,《廣陵散》已在流行。漢應璩(190~252)與劉孔才的書信中言及“聽廣陵之清散”。魏嵇康的《琴賦》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廣陵止息》。嵇康因善彈此曲而聞名一時,即使到了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隋唐以前,《廣陵散》與《止息》尚為2曲。唐代始見有稱《廣陵散》為《廣陵止息》之說。唐李良輔撰《廣陵止息譜》一卷,為23段,見於《新唐書 · 樂志》;唐呂渭撰《廣陵止息譜》一卷為36段;宋元時《廣陵散》已增至44段。
《廣陵散》與聶政故事相聯繫,始見於宋元人的詩文,樂曲的規模、調式、樂段的標題等,與今日所見的《廣陵散》譜大抵一致。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一為明朱權《神奇秘譜》本;再,明汪芝《西麓堂琴統》有兩個不同的譜本,稱甲、乙譜。此3種不同譜本經琴家研究,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版本。全曲共45段,即開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聲18段、亂聲10段、後序8段,譜中有“刺韓”、“衝冠”、“發怒”、“投劍”等分段小標題。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以致朱熹指斥“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相關條目

瓷器 陶瓷 雕刻 藝術品 工藝品 美術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