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免

黜免

語出:《陳書·張種傳》:“以種為征西東曹掾,種辭以母老,抗表陳請,為有司所奏,坐黜免。”明劉基《前江淮都轉運鹽使宋公政績記》:“其黨與皆不宜任用,坐黜免者甚眾。”

釋義

【詞目】黜免
【讀音】chù miǎn
【釋義】罷免、免除;革除官職。
【近音詞】出面 除免 初眠 
【開頭相同】黜嫚 黜幽陟明 黜濁 黜汰 黜落 黜放 黜斥 黜刺 黜兵 黜冢 黜削 黜降 黜罰 黜官 黜邪崇正 黜衣縮食 黜名 黜典 
【結尾相同】擯黜 疏黜 降黜 譙黜 減黜 受黜 放黜 革黜 竄黜 黑黜黜 三黜 訕黜 裁黜 肅黜 謫黜 責黜 貶黜 廢黜 
【出處】《陳書·張種傳》:“以種為征西東曹掾,種辭以母老,抗表陳請,為有司所奏,坐黜免。”
【示例】明·劉基《前江淮都轉運鹽使宋公政績記》:“其黨與皆不宜任用,坐黜免者甚眾。”
基本解釋
[dismiss sb. from office] 罷免;免除、革除[官職]
詳細解釋
降官或革職。
《陳書·張種傳》:“以種為征西東曹掾,種辭以母老,抗表陳請,為有司所奏,坐黜免。”明劉基《前江淮都轉運鹽使宋公政績記》:“其黨與皆不宜任用,坐黜免者甚眾。”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禮多的升官,禮少的黜免。”

相關信息

世說新語:黜免
【題解】黜免,指降職。罷官。本篇主要記述黜免的事由和結果,從其中可以窺見統治者內部的鈎心鬥角和晉王室衰微的情況。例如第1 則記諸葛厷“為繼母族黨所讒,誣之為狂逆”,結果遭到流放。這是親戚間的排擠陷害。第7則記桓溫要挾朝廷,強迫朝廷接受自己的安排。當時大臣擁兵自重;連皇帝也無可奈何,可見晉王室衰微到何種地步。
世說新語

(1)諸葛友在西朝,少有清譽,為王夷甫所重,時論亦以擬王。後為繼母族黨所讒,誣之為狂逆①。將遠徙,友人王夷甫之徒詣檻車與別②,厷問:“朝廷何以徙我?”王曰:“言卿狂逆。”友曰:“逆則應殺,狂何所徒!”【注釋】①族黨:同族親屬。狂逆:狂放而且叛逆。
檻車:囚車。
【譯文】諸葛厷(gōng)在西晉時,年紀很輕就有美好的聲譽,受到王夷甫的推重,當時的輿論也拿他和王夷甫相比。後來被他繼母的親族造謠中傷,誣衊他是狂放叛逆。將要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時,他的朋友王夷甫等人到囚車前和他告別,諸葛友問:“朝廷為什麼流放我?”王夷甫說:“說你狂放。叛逆。”諸葛厷說:“叛逆就應當斬首,狂放有什麼可流放的呢!”
(2)桓公入蜀①,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餘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
【注釋】①桓公入蜀:晉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 年),桓溫西伐蜀漢李勢,次年攻占成都。【譯文】桓溫進軍蜀地,到達三峽時,部隊里有個人捕到一隻小猿,母猿沿著江岸悲哀地號叫,一直跟著船走了百多里也不肯離開,終於跳上了船,一跳上就馬上氣絕。剖開母猿的肚子看,腸子都一寸一寸地斷開了。桓溫聽說這事大怒,下令革除了那個人。
(3)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①。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②。
【注釋】①“殷中軍”句: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殷浩以中軍將軍受命北伐,結果大敗而回,被桓溫奏請廢為庶人,於是遷屠楊州東陽郡信安縣
咄咄怪事:形容令人驚訝的怪事。
【譯文】中軍將軍殷浩被免官以後,住在信安縣,一天到晚總是在半空中虛寫字形。揚州的官吏和百姓沿著他的筆順跟著他寫,暗中察看,也只是寫“咄咄怪事”四個字而已。
(4)桓公坐有參軍椅烝薤不時解,共食者又不助,而椅終不放,舉坐皆笑①。桓公曰:“同盤尚不相助,況復危難乎!”敕令免官。
【注釋】①椅(jī):通“攲”,用筷子夾菜。烝薤(xiè):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說,《齊民要術,素食篇》有薤白蒸,是米薤同蒸,調以油豉。蒸熟後必凝結,故夾取較難。薤,也叫蕌頭(jiào tóu)。【譯文】桓溫的宴席上有個參軍用筷子夾烝薤沒能一下子夾起來,同桌的人又不幫助,而他還夾個不停,滿座的人都笑起來。桓溫說:“同在一個盤子裡用餐,尚且不能互相幫助,更何況遇到危急患難呢!”便下令罷了他們的官。(5)殷中軍廢后,恨簡文曰:“上人著百尺樓上,儋梯將去。”①【注釋】①“殷中軍”句:殷浩兵敗,桓溫上表請罷免他。當時簡文帝以撫軍錄尚書事,輔助朝政,所以奏請廢殷浩。儋:同“擔”,扛著。
【譯文】中軍將軍殷浩罷官以後,不滿意簡文帝,說:“把人送到百尺高樓上,卻扛起梯子走了。”
(6)鄧竟陵免官後赴山陵,過見大司馬桓公①,公問之曰:“卿何以更瘦?”鄧曰:“有愧於叔達,不能不恨於破甑②!”
【注釋】①鄧竟陵:鄧遇,字應遠,曾任桓溫參軍,升至竟陵郡太守,隨桓溫征伐多次,後桓溫戰敗,罷了他的官。②“有愧”句:指自己沒看叔達那樣的品德,對丟掉官職不能不感到遺憾。叔達即孟敏,字叔達,敦厚正直,有一次到市場買甑(zèng,做飯用的陶器),失手打破了,他連看也不看一眼就走了,認為既已打破,看也沒用。有人欣賞他這種涵養。
【譯文】竟陵太守鄧遐罷官後去參加皇帝的葬禮時,拜見了大司馬桓溫,桓溫問道:“你為什麼更加消瘦了?”鄧遐說:“我在叔達面前有愧,不能不因打破飯甑而遺憾。”
(7)桓宣武既廢太宰父子①,仍上表曰:“應割近情,以存遠計。若除太宰父子,可無後憂。”簡文手答表曰:“所不忍言,況過於言②。”宣武又重表,辭轉苦切。簡文更答曰:“若晉室靈長,明公便宜奉行此詔③;如大運去矣,請避賢路④。”桓公讀詔,手戰流汗,於此乃止。太宰父子,遠徒新安。
【注釋】①太宰父子:指司馬啼和他的兒子司馬綜。司馬曦,字道升,晉元帝第四子,簡文帝之兄,初封武陵王,後升任太宰,為桓溫所畏懼。簡文帝即位後,桓溫誣他將謀反,上奏章請逮捕司馬曦父子問罪。簡文帝不答應問罪。桓溫又奏請把他們流放到揚州新安郡。
②所:可。
靈長:綿延長久。明公:對地位尊貴者的敬稱。
賢路:任用賢德的人做官的途徑、機會。按:簡文帝這話暗指對桓溫退位讓賢,所以恆溫看後不免流汗。
【譯文】桓溫罷免了太宰司馬啼父子後,仍然上奏章說:“應該割斷私情,以留心長遠大計。如果清除太宰父子,可以免除後患。”簡文帝在奏章上親手批示說:“我可不忍心這樣說,何況所做的超過了所說的。”桓溫又重新上奏章,言辭越發迫切。簡文帝再批示說:“如果晉王室的國運久長,明公就應該奉行這個詔令;如果晉王室國運已去,請讓我避開進用賢人之路。”桓溫讀著詔書,害怕得手發抖、直流汗,這才停止上奏。太宰父子被流放到遙遠的新安郡。
(8)桓玄敗後,殷仲文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非復往日①。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②。殷因月朔,與眾在聽,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姿,無復生意!”③【注釋】①“桓玄”句:晉安帝元興元年(公元402 年),桓玄起兵反帝室,攻入建康,第二年稱帝,到第三年劉裕起兵討桓玄,桓玄敗逃。殷仲文是桓玄姊夫,投奔桓玄,任侍中,後隨桓玄出逃,終於脫離桓玄,回到京都。二三,時二時三,不專一,反覆無定。②撫疏:枝葉四散、分離的樣子。
月朔:陰曆每月初一。婆娑:形容枝葉紛披。
【譯文】桓玄失敗以後,殷仲文回到京都任大司馬咨議,心情似乎反覆不定,不再是以前那樣了。大司馬府官廳前面有一棵老槐樹;枝葉非常鬆散。殷仲文由於月初集會,和眾人同在官府廳堂上,他對著槐樹看了很久,嘆息說:“槐樹枝葉散亂,不再有生機了!”
(9)殷仲文既素有名望,自謂必當阿衡朝政①。忽作東陽太守,意甚不平②。及之郡,至富陽,慨然嘆曰:“看此山川形勢,當復出一孫伯符③。”
【注釋】①阿(ē)衡朝政:輔佐帝王,主持國政。阿衡,一說是商代官名,這裡指輔佐。②“忽作”句:殷仲文脫離桓玄歸朝廷後,任大司馬咨議,忽調離京都,出任揚州東陽郡太守,實為降職,故不平。
③孫伯符:孫策,字伯符,東漢末吳郡富春(晉代改富陽)縣人,曾任會稽太守,平定江東,為他弟弟孫權創立吳國奠定了基礎。按:這句暗示自己要當孫伯符式人物。
【譯文】殷仲文既一向很有名望,自認為一走會主持國政。忽然調任東陽太守,心裡非常不平。當到郡上任,經過富陽時,感慨地嘆息說:“看這裡的山河地理形勢,應當再出一個孫伯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