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岙村

全村有4個自然村,即童家岙、大埠頭、外岙、鄭家,村民委員會駐地童家岙,轄15個村民小組。 童岙村為橫童公路的終點,經村長約2公里,寬6米,於2000年澆成水泥路面。 何如桐岙舊遊處,萬樹寒香圍一村。

全村有4個自然村,即童家岙、大埠頭、外岙、鄭家,村民委員會駐地童家岙,轄15個村民小組。全村有619戶,1530人,民族有布依族4人,水族1人,白族1人,僳僳族1人,彝族1人,瑤族2人,壯族1人,其餘均為漢族。村名的由來,據潘氏宗譜記載:“元末明初由潘桐溪公者從餘姚豐山遷徙至此,在岙里築室定居。”村以人命名為桐岙。現名童岙,實系桐岙之訛。
童岙村屬山區,東有鮎魚須山、毛山、庶頭山、鷹窠山,南有烏石牙山、官山、大山腦,西有刺山崗、調羹山,北有桃花山、孫家尖、對面山、高嶺、大埠頭嶺。境內有小型水庫2座,梨頭岙水庫(童家岙水庫)蓄水量10萬立方米,鴉雀崗水庫蓄水量1.2萬立方米,供村民飲用水及部分農田的灌溉。在西湖畈有南江、北江、上橫江、下橫江、新江等排水江河5條。有大埠頭橋、大埠頭機埠橋、碾子頭橋、廟前橋等10座橋樑。童岙村為橫童公路的終點,經村長約2公里,寬6米,於2000年澆成水泥路面。村道多為砂石路面。余慈鐵路貫穿村境。童岙至餘姚的桃園公路已經建成通車,到餘姚十分方便,給童岙村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農業:全村有山林面積4500畝,耕地885畝,其中700畝為西湖畈田,其餘為山坡梯田。茶園面積313畝,慈谿南茶享有盛譽。農民收入主要來自楊梅,楊梅產業異常發達。
工業:由於山區偏僻,資金技術均較缺乏,工業發展滯後。
境內有距今65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1955年村民在西湖江挖烏泥肥田,曾掘出大型的沉船,船內有獸骨、鹿角、陶器等物。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童家岙試掘,出土一批文物,屬河姆渡第三層類型文化。
全村多為潘姓,占村民70%,余為童、黃、俞、蔣、鄭、陳、房、邱、朱、王、倪、洪、胡、徐、樓、何、段、張、顏、羅等姓氏。
消寒竹枝詞 (清)朱文治
數點梅花著瓦盆,春光昨已到柴門。
何如桐岙舊遊處,萬樹寒香圍一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