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再康

童再康,1963年5月出生,浙江桐廬人,浙江農林大學科技處處長,教授,博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84年開始一直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教學工作

林木遺傳育種學、高級植物育種專題、觀賞植物遺傳育種學、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等。不同種源厚朴酚類物質含量變異與遺傳的初步研究、黑楊派南方型新無性系紙漿材材性株內變異規律、厚朴遺傳改良策略的研究、厚樸質量的研究、厚朴種源同工酶初步研究、黑楊派南方型新無性系紙漿材材性變異與遺傳、厚朴組織培養與高產細胞系建立技術研究、黑楊派新無性系木材物理力學性質研究、美洲黑楊新無性系短伐期經營生物量研究等40餘篇。

工作簡歷

1984年開始一直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教學工作

林木遺傳育種學、高級植物育種專題、群體與數量遺傳學

研究領域

植物育種與培育

在研課題(項目來源、起止日期、經費數、承擔任務):

1. 分子輔助杉木優異基因型發掘與新品種創製,863項目,300萬元,2011-2015,主持

2. 桉樹優質抗逆的分子基礎及設計育種,863項目,130萬元,2011-2015,第二主持

3. 沿海防護林高抗性樹種選育及中試,省重大專項,100萬元,2007-2010,主持

4. 優質用材樹種高效育種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及套用,省科技廳重大項目,175萬元,2008–2011,主持

論文目錄

近10年來共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著作3部,參編教材、著作5部。近3年主要發表論文有:

1. 光皮樺ACC氧化酶基因BlACO的克隆和表達分析,植物生理學通訊,2010,46(9)

2. 光皮樺6個南方天然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生物多樣性,2010,18 (3)

3. 光皮樺SSR分子標記體系的建立,浙江林學院學報,2010,27(3)

4. 光皮樺SSR分子標記體系的建立,浙江林學院學報,2010,27(3)

5. 矮生杉木的解剖特性,浙江林學院學報,2008,25

6. 矮生杉木光合特性及葉綠素螢光參數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9,31(2)

著譯目錄

主編(著)《厚朴》、《杜仲》、《彩葉樹種》,參編(著)《杉木育種》、《世界蠟梅》、《名特優經濟樹種栽培》、《經濟林育種學》、《藥用植物育種學》等

科研成果

1.特色經濟林新品種選育及高效培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6),第一主持人

2.彩葉花木新品種引種、選育與開發,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4),第一主持人

3.厚朴、雷公藤、腫節風三種木本藥材良種選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8),第二主持人

4、厚朴生產管理規範化技術研究,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03),第二主持人

5、美洲黑楊新品種適用性研究與定向培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8),第二主持人

6.黃山松地理種源研究,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1),第二主持人

7、菇木林良種選育與節木技術,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3),主要參加

備註

浙江省“151”第一層次人才

浙江省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2011年9月21日在省農業科技大會上受表彰

浙江桐廬人,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研究20多年。

水稻是浙江的第一大糧食作物,而水稻育種是所有農作物育種中最辛苦的行業。每年四月初播種,五月初插秧。二十年來,幾乎每個五一勞動節,他都是在富陽試驗田度過的。炎熱的夏季正是水稻研究最關鍵時期,“頭上烈日曬,地上濕氣蒸”是所有水稻育種人都必須適應的,11月他又帶著收穫的種子趕到海南冬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著“杭州—海南—杭州”路線,在實驗室、田間穿梭忙碌,播種新的“希望”。

經過20年潛心研究,他帶領研究團隊,主持育成南方主栽食用優質稻品種12個,至2010年成果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35億元。獲國家科技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各一項,省部級科技獎8項。針對早秈稻用途多樣化的特點,培育出適合加工的超高產早稻中嘉早32中嘉早17分別於2009年和2010年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其中中嘉早17有望在2012年成為浙江省早秈稻的當家品種和長江中下游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近年來,以中國-IRRI(國際水稻研究所)稻米品質與營養聯合研究中心為平台,在稻米品質高效快速評價技術與新香味基因發掘上特色明顯,申請多項發明專利,廣為國內外同行認可和利用。2008年當選為國際雜交稻聯盟(HRDC,Hybrid R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sortium)專家委員會委員以來,與水稻技術公司(Rice Tec)等跨國公司合作,為雜交稻技術出口作了大量基礎性工作。近5年來,發表文章16篇,培養博士後1名、博士生2名、碩士生13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