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益

章益

章益(1901~1986)字友三,安徽滁縣人。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192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成績列當年文科畢業生第二名,獲金質獎章。至1924年,在復旦大學附中任英文教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章益16 歲到上海考進聖約翰大學附中,將畢業時因參加愛國反帝運動,被學校開除。5 月下旬回到家鄉,聯絡旅外學生聚會,舉行示威遊行,散發傳單、講演、貼標語,通電支持北京學生鬥爭,並與其他人共同創辦《清流聲》刊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暑期快結束時回到上海,藉助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校長李登輝的幫助入復旦公學繼續讀書。民國11 年(1922 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文科,獲金質獎章。民國13 年自費留學美國,在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教育學和心理學,因學習成績全優,受到校長和教師的器重,並獲得研究生獎學金,是該校建校以後獲得研究生獎學金的第二個外國人。民國15 年獲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民國16 年回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育系主任、教務長、安徽大學文學院院長、上海勞動大學教育系主任等職。民國27 年至民國32 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總務司司長、中等教育司司長、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中國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民國32 年至民國38 年任復旦大學校長。

章益在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遵循蔡元培的治校原則,主張校內言論、思想自由。他對於國民黨鎮壓學生運動極為不滿,曾多次保釋被捕的進步學生和教師,並以辭職和贊同教師罷課來抵制當局對民主人士的迫害。民國38 年上海解放前夕,當局密令他遷校華南,並催促他本人迅速離滬。他拒不遷校,也不離滬,並組織“護校委員會”,將復旦大學完好地保存下來,歸還於人民。

上海解放後,章益繼續投身於大學教育,初為復旦大學校務委員並擔任外文系教授,1952 年調任山東師範學院(現為山東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1955 年參加中國心理學會第一次代表大會,1964 年任山東分會理事。1957 年被錯劃為右派,1961 年糾正,1979 年平反。1980 年當選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和山東名譽理事長。

個人成就

章益在學術研究上,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並具有創新精神。早在30 年代就撰寫了一系列論文,闡述了他的主張。如在《國家與教育》一文中,他不贊成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學校即社會”的說法,而主張面對現實,不讓社會的邪惡影響侵入學校,相反學校教育應起改革社會的作用。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一文中,他初步提到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思想。在《中國中等教育應負之使命》一文中,他提出中等教育不只有培養學生升學的任務,還應面對地方,造就各類建設人才。其它如《橫直行排列及新舊標點對閱讀效率的影響》、《讀法心理的研究》等,都對革新教育提出了一些積極建議。

章益在治學方法方面,牢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名言,主張學思結合,不肯食人唾餘。民國15 年在華盛頓州立大學讀書時,正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在美國盛行之時。行為主義強調人的學習是刺激—— 反應的機械聯結。他對此大有疑竇,使用大白鼠做了一個精巧的試驗。結論說明:即使是大白鼠的學習,也不會是機械的刺激——反應聯結,而是含有認識成份。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托爾曼的認識理論在此6 年之後才公諸於世。章益此舉,可見其治學方法之一斑。

章益後期主要從事普通心理學和心理學史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其專著及論文有《心理學講話》、《心理學的回顧與前瞻》、《略論馮特創建心理學實驗室以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

章益在文學方面也有較高的造詣。曾翻譯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司各特的《中洛辛郡的心臟》等世界文學名著。

其它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章益已至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鑠,治學不息。1984年春,他在一首抒懷詩中寫道:“飽閱滄桑六十年,艱辛歷盡入堯天。黃童白叟齊歡樂,疊圖岑樓亘陌阡。黌宇廣開英俊集,輕騎馳騁物資闐。老去猶甘效十駕,庶幾芹獻瓦磚添。”筆端凝聚著一位老學者對黨由衷的熱愛和壯心不已的獻身精神。在病中他也不肯停筆,把病房當書齋,完成了最後一部譯著《人心中的宇宙》。

復旦大學歷任領導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