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體小說

章回體小說

章回體小說分章回敘事的長篇小說就是章回體小說。

文體來源

章回體小說《紅樓夢》章回體小說《西廂記》

“章回體”小說由宋元時期(10~14世紀)的講史話本發展而來,它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這種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過程。講史說的是歷代興亡和戰爭故事,一般篇幅很長。藝人表演時必須分為若干次才能講完,每講一次,就等於後來“章回體”中的一回。在每次講說以前,藝人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體”小說回目的起源。從章回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說”和“看官”等字樣,可以看出它與話本之間的繼承關係。
經過長期的孕育,明代(1368~1644年)初年出現了首批章回小說,其中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等。這些小說都是在民間長期流傳,經過說話藝人補充內容,逐漸豐富,最後由作家加工改寫而成的。它們比起講史話本有很大的發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雖然是歷史的,但更多內容是由後人所杜撰的。它們的篇幅比話本更長,主要供讀者閱覽之用,而且明確分為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節,在每節前面均有一個單句的目錄。
明代中葉以後,章回小說的發展更加成熟,出現了《西遊記》、《西廂記》、《金瓶梅》等著名作品。由於社會生活日益豐富,這些章回小說的故事情節更趨複雜,描寫也更為細膩,它們在內容上和講史已沒有多少聯繫,只是在體裁上還保持著講史的痕跡。這時章回小說已不分節了,而是明確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單句發展成為參差不齊的雙句,最後成為工整的對句。“章回體”小說後來發展成為後世“評書”曲藝表演中所使用的底本。

基本簡介

章回體小說《水滸傳》章回體小說《水滸傳》

章回體小說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時期的“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講史”就是說書的藝人們講述歷代的興亡和戰爭的故事。講史一般都很長,藝人在表演時必須分為若干次才能講完。每講一次,就等於後來章回體小說中的一回。在每次講說以前,藝人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體小說回目的起源。章回體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說”和“看官”等字樣,正可以明確看出它與話本之間的繼承關係。

經過長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現了首批章回體小說,其中著名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等。這些小說都是在民間長期流傳,經過說話藝人補充內容,逐漸豐富,最後由作家加工改寫而成的。明代中葉以後,章回體小說的發展更加成熟,出現了《西遊記》、《西廂記》、《金瓶梅》等著名作品。由於社會生活日益豐富,這些章回體小說的故事情節更趨複雜,描寫也更為細膩,它們在內容上和講史已沒有多少聯繫,只是在體裁上還保持著講史的痕跡。這就是清代寫作的《紅樓夢》還是有“看官”、“且說”等詞句的原因。

創作特點

章回體小說《西廂記》章回體小說《西廂記》

明清時期歷史演義小說繁榮興盛,並在藝術形式、創作方法、思想傾向和人物描寫方面,表現出一些共同的創作特點:章回體的藝術形式;以實為主、虛實結合與崇實翼史的創作方法;宣揚儒家學說的思想傾向;理想化與類型化的人物形象。這些創作特點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及思想原因。

藝術特徵:可敘述性,要求情節連貫,故事完整,意向明朗,敘事角度基本上是第三人稱

形式特徵:散韻結合,散文是主體,韻文的過渡、裝飾,韻文有以下幾種情況:a全書開場和收尾,以詩或詞做和做結b每回開場,大都無詩或詞,但結尾一般是兩句七言詩c正文中也適當插入詩詞

敘事特徵:注意聽說關係a章回小說前有一個人話,叫“契子”b注意保存講說的痕跡c採用“賣關子”、“吊胃口”手法在情節關鍵處嘎然而止。

格式介紹

章回體小說章回體小說

1.為中國長篇小說的一種傳統形式。
2.源於宋代平話,確立於元末,以長篇小說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為成熟標誌。
3.其特點是將全書分為若干章節,稱為“回”。少則十幾回、幾十回,多則百餘回。每回前用兩句對偶的文字標目,稱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內容。如三國演義第一回正文前標有“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每回末有“如何,且看下文分解”,如三國演義第一回本“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4.一回敘述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承上啟下。
5.這類小說段落整齊,敘事清楚,符合民眾的欣賞習慣,便於讀者間歇閱讀,故其形式為明、清兩代長篇小說所普遍採用。

開山之作

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代表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三國志傳》等,簡稱《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生卒年不詳),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祖籍東原(今山東東平),流寓杭州。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 、《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該書繼承了歷史上諸多史書、雜傳、戲劇、小說,如陳壽《三國志》、《殷芸小說》、《三國志平話》等的故事題材,著重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和興衰過程,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風雲畫卷,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全書使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搖曳多姿,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人物形象栩栩傳神,劉備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關羽之忠,張飛之莽,趙雲之勇,孫權之霸,周瑜之英,無不赫然在目。可以說沒有哪一部小說能像《三國演義》這樣對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尚產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

《三國演義》帶來中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