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羊柄銅鏡

立羊柄銅鏡

青銅分鑄立羊柄和圓鏡,鉚接合成。鏡面圓形,平直無紋飾。立羊,立耳、頷首,長角向後呈波狀彎曲。立羊造型簡潔,飽滿。立羊的後背部,鉚合著一個“T”形鉤狀物,以隨身懸掛攜帶之用。這樣的銅鏡在新疆僅發現一件,從動物造型來看,有著濃郁的草原地域民族風格。

簡介

立羊柄銅鏡 立羊柄銅鏡

名 稱 : 立羊柄銅鏡時 代 : 東漢(公元25~220年)

尺 寸 : 通高16、直徑7.7厘米

出土時間及地點 : 1965年伊吾縣葦子峽墓地出土

相關報導

2008年03月20日 10:24:46 稿源: 新疆經濟報 評論 條 訂閱新疆手機報

在谷伊吾河最為動人的季節,我懷著追尋伊吾歷史的想法,再次踏上了這片古代遊牧民族曾經居住、生活、馳騁過的古老土地。

對於哈密來說,伊吾保留了最早的也是最古老的哈密名稱。遠在東漢時期,哈密曾叫過 “伊吾盧”,後又被東漢王朝定名 “伊吾”。奇妙的是,這個名稱居然在東天山以北得到了保留。當我遙想過去那遠去的歷史畫面時,東天山激昂的戰馬嘶鳴聲似乎又在這片河谷中響起。

“伊吾盧”,吐火羅語,也就是大月氏人的語言,意思為“馬”。看來,古為大月氏人的居住地——包括伊吾在內的哈密綠洲和大月氏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們在伊吾縣毫不費力地找到了玉石之路的通道,也讓這一切很快得到了佐證。

2005年2月,在伊吾縣吐葫蘆鄉拜其爾村發現的墓地中,出土了兩件令人驚訝的器物:青銅器北山羊和陶塤。“拜其爾”是維吾爾語,意思是“兩條河流匯集的地方”。

青銅器北山羊有著渾圓的身體,健碩的四肢,醒目的兩隻大角傲然挺立。它的下顎還留著一撮長須,顯得風度翩翩。據專家介紹,這隻北山羊距今大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雖然已鏽蝕得相當嚴重,但精美的造型卻仍令人讚嘆不已。這也是新疆發現的第一個“北山羊”的銅飾品。

過去,在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北山羊”銅飾品出土的比較多,新疆還從來沒有發現過。原蘇聯考古學家曾將這種藝術品定位為青銅器時代塞人的物品,但從拜其爾墓地中與“北山羊”一起出土的鐵器來看,這應該是新疆早期鐵器時代的隨葬品。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北方草原文化留在伊吾的深深烙印,塞人、大月氏、烏孫均屬歐洲白種人,與哈密土著黃色人種——羌人在哈密綠洲共同生活,創造了神奇的綠洲文化。

陶塤,又是一個重要的物證。在此之前,浙江河姆渡發現過六孔陶塤,更多的是在甘肅河西火燒溝文化中發現過五孔陶塤,伊吾發現的則是四孔陶塤。

據自治區考古所鑑定,這個陶塤距今有3000年的歷史,與哈密焉不拉克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火燒溝文化屬於羌人文化,因此,曾研究羌人足跡的專家的意見終於得到了印證:羌人的強大勢力從哈密東天山西至若羌、東至甘肅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他們在哈密綠洲包括伊吾在內的地方留下了許多羌人文化遺存,大名鼎鼎的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和五堡古墓地都曾發現過屬於黃色人種的羌人遺骨。可以說,包括伊吾在內的哈密綠洲是古代遊牧民族馳騁、交流的大舞台。加上哈密以前出土的銅鑊、弧背鹿首銅刀、羊形柄銅鏡、雙羊銅牌飾等,更是表明了哈密、伊吾、巴里坤、鄂爾多斯大草原以及中亞大草原的文化聯繫。

最早經營玉石的是羌人的西王母部落,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西王母部落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開始一直到周朝,都在向中原王朝進貢和田玉。而周穆王的西遊也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遊山玩水,而是對所屬版圖的巡視。

大月氏,歷史記載中稱作“俞氏”、“禺氏”,其實就是“玉石”。今天,我們雖然無法得知大月氏何時從羌人的西王母部落中奪取了玉石經營權,但在西漢王朝漢武帝年間,大月氏被烏孫人趕至伊犁的時間裡,大月氏人一直在控制著玉石,用其充當與中原進行商業交換的商品等價物。

包括伊吾在內的哈密綠洲,一直是遊牧部落爭奪的重要通道,在拜其爾墓地出土的兩件文物見證了伊吾的滄海桑田。這片位於東天山的山間谷地,曾經歷過多少驚異的畫面,至今仍令我們回味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