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書院

立志書院

立志書院位於茅盾故居東鄰,清同治四年(1865)創辦。清光緒三十年(1904)改名立志國小,是烏鎮第一所初級國小,茅盾為第一批學生之一。現代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是一幢古老的清代建築,坐落在桐鄉市烏鎮觀前街中段。1984年按原貌修復,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志書院位於茅盾故居東鄰,清同治四年(1865)創辦。清光緒三十年(1904)改名立志國小,是烏鎮第一所初級國小,茅盾為第一批學生之一。現代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是一幢古老的清代建築,坐落在桐鄉市烏鎮觀前街中段。1984年按原貌修復,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圖)立志書院立志書院大門

故居坐北朝南,四開間兩進深,磚木結構,東面兩開間兩進自成單元,為老屋;西面同樣結構的兩進後期買入,稱作新屋。新老屋一牆相連,前後左右上下來去相通,渾然一體。序廳靠西的一間為家塾,當年,茅盾的3個叔父和二叔祖家的3個男孩,以及茅盾自己,幼時都曾在這裡分別接受過祖父沈硯耕和父親沈永錫的教育。老屋樓上東首第一間為茅盾祖父母臥室,第二間是茅盾父母臥室。1896年7月4日,茅盾就出生在這裡。老屋後進樓上兩間,為茅盾兩個姑母和女傭的住處,樓下兩間,西為廚房,東為客堂。茅盾少年時代,曾在這裡幫祖母一起養蠶等農事活動,為他後來創作名著農村三部曲,積累了原始素材。新屋臨街第一進樓下兩間成一統間,為全家飯堂;樓上兩間是茅盾叔祖和四叔祖的臥房;天井後面第二進樓上樓下共4間,是茅盾曾祖父、曾祖母的居所。第二進樓房後面,原為一約半畝地大小的園子,跟老屋後進樓下的客堂相通。1897年茅盾曾祖父在園中蓋起三間平房,作為晚年休閒之處。曾祖父去世後則成了堆放雜物的庫房。1934年,茅盾親手設計草圖,用《子夜》所得稿費,將3間平房翻建成頗具日本風格的書齋,作為從上海回鄉探親時的寫作住所。

茅盾故居東隔壁,原為茅盾童年時就讀過的立志初級國小(即立志書院),1991年修復後被列為茅盾業績陳列館,裡面陳列著介紹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動和所走過的文學道路的150多幀照片,以及他的作品、手稿、書刊、題字和曾經使用過的用品等實物。

矛盾在這裡受到近代的新式教育,特別是國文教師沈聽蕉的作文教學,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厚實的基礎。1990年6月,修復原書院建築五進中的三進。1991年7月4日正式作為茅盾故居的一部分對外開放。書院占地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臨街兩間成一單元,西邊一間是“青藜閣”,出售茅盾著作和有關紀念品。東邊一間門口懸周志高書寫的“茅盾童年讀書處”匾額。進入過道,門兩旁刻有:“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競成”對聯。跨進天井,迎面是4米多高的封火牆,門上方磚雕“立志書院”四字。過牆門為又一天井,迎面是兩間平屋,原為書院的講堂,內懸掛複製的“有志競成”匾額。兩柱為抱柱對:“分水換規模,但願聞風皆立志,殳山鍾秀傑,足知異日有成材。”正中豎立茅盾青年時代造型的漢白玉全身像,系根據茅盾18歲時的照片雕塑。出平房跨進第三進天井是二層樓房。樓上展廳安放著茅盾半身銅像(原安放在“故居”大門內“序廳”)。展廳從左至右依次陳列著以“茅盾走過的道路”為題的展覽,分“家庭童年、學校生活、五四北伐、左聯前後、抗戰烽火、建國以後、永垂不朽、革命家庭、光照千秋”9個部分。後4個部分從右至左陳列在樓上的第二展廳;陳列內容有茅盾一生各個時期的著作、照片、手稿、信件、題詞等,較系統地反映了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動、文學業績和走過的道路。陳列內容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茅盾13歲時就讀於植材高等國小時兩本荊川紙的作文本,內容大多是史論,共37篇文章,16000多字,字跡清秀道勁,行文流暢,教師在批語中稱讚他“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限,立論有識。”顯示了少年茅盾的才華學識。院西側走廊有牆門通茅盾故居後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