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觸素

突觸素(synaptophysin)是一種位於突觸囊泡膜上,分子量為38kDa 的鈣結合蛋白。1985年Jahn等首先在大鼠中發現,因為其分子量是38
kDa,所以稱SVP。同年,德國腫瘤研究中心Wiedenmanm等在牛腦中發現並提純了這種蛋白質,把它命名為Synaptophysin。國內把它譯為
突觸素或突觸囊泡蛋白、突觸生長素和突觸體素等。

1、組織分布

根據近10多年的研究發現,幾乎在所有動物的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終末內均發現有該物質存在,同時在非神經性的垂體前葉細胞、腎上腺嗜鉻細胞、胰島內分泌細胞、甲狀腺細胞、良性和惡性瘤的神經內分泌細胞、發育異常的哺乳動物腺體上皮細胞中存在。

2、功能

生化研究表明,突觸素與鈣離子有很強的親和力,認為在鈣依賴性神經遞質的釋放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根據其胺基酸序列的提示,它可能構成突觸囊泡特異性膜通道,參與囊泡轉運和排放。在胚胎髮育中,突觸素的表達和突觸的形成是一致的,顯示突觸素是突觸發生的一個標誌;突觸素也可作為突觸前終末的特異性標記物,用來檢測突觸的密度和分布,其特異性診斷作用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與此同時,突觸素與多種神經疾病有密切聯繫,如AD和Schizophrenia等。

3、套用

近年來,突觸素與神經疾病的聯繫成為突觸素的研究熱點之一。特別是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極大地推動了突觸素的研究進展,豐富了突觸素學說的內容,為套用突觸素進行臨床診斷腫瘤和其他疾病提供了形態依據。

4、和腫瘤關係

  過去,對神經內分泌細胞的鑑別往往用NSE(神經無特異性烯醇化酶)和神經肽作為標記物,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許多非神經內分泌
細胞也存在NSE,從而限制了NSE的套用,神經肽是一個系列,只用一種肽作為標記物明顯不夠。近年來,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神經內分泌細
胞都含有突觸素,並且許多腫瘤細胞中,也有SVP標記的細胞。1987年,Victor等率先提出用SVP作為一種新的,全面的神經內分泌標記
物,從而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Wiedenmanm首次報導了SVP38在神經性神經內分泌瘤存在,另外,在甲狀腺和垂體的幾種
腫瘤中,支氣管、肺和胃腸類癌瘤以及皮膚的神經內分泌癌中均有存在。然而,在良性和惡性的非神經內分泌腫瘤,一些間質性腫瘤以及惡性黑色素瘤中均未發現突觸素存在。
總之,突觸素不僅可作為研究神經系統的發育、損傷及再生的標記物,而且可作為神經內分泌細胞的標記,並且為一些腫瘤及神經系統疾病診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