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火槍

突火槍

突火槍,中國古代一種用火藥發射彈丸的竹管射擊火器。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宋軍發明此種管狀火器。以巨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藥與子窠——子彈。點燃引線後,火藥噴發,將“子窠”射出,射程遠達150步(約230米)。這是世界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步槍。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突火槍突火槍
中國的早期火槍,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叫做“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彈丸最大射程可達300米,有效射程達100米。
中國發明的突火槍是所有現代管狀噴射武器的鼻祖。其實大家可能不知道,突火槍的發源地是在古時候的壽春,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壽縣,這是一個文化古城,曾是四朝古都,就是在這裡有人發明了突火槍。

歷史記載

突火槍,據《宋史·兵志》載:開慶元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威力、射程加大,而且增加了“子窠”。這“子窠”就是最原始的子彈,可在火藥噴發時,將子窠發出,打向目標。
突火槍的出現無疑是火器發展中的又一重大進步,這種火器中的子窠大約是用瓷片、碎鐵、石子之類組成,是後世各種管狀類火器中彈丸的先河。

實戰套用

南宋紹興二年(1132),陳規守德安(今湖北安陸)時,製成長竹桿火槍20支,用以噴射火焰,焚毀敵人的大型攻城器械“天橋”。南宋紹定五年(1232),金軍曾用飛火槍同蒙古軍作戰,其制是以16層紙捲成筒,長2尺(約合0.62米)許,內實火藥及鐵滓、磁末等,再綁縛在 矛 的前端,臨陣燃之,以燒灼蒙軍人馬,噴火後再用矛格鬥。突火槍同上述火槍相比,已經從噴射火焰燒灼敵人的管形噴射火器,發展為發射彈丸(子窠)殺傷敵人的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其發射原理為 步槍 、 火炮 發射原理的先導。

傳入西方

1260年蒙古帝國的軍隊在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火藥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藥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藥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藥和火藥兵器的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