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鐵

早在傳說時代,突厥人就已經掌握鍛鐵技術了。據《隋書·突厥傳》云:\"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後魏太祖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於鐵作。\"投奔茹茹(柔然)之後,阿史那氏的突厥人成為以鐵為貢品的依附部落,被茹茹主阿那瑰罵作\"鍛奴\"(見《周書·突厥傳》)。這個靠鐵起家的遊牧部落,在立國後依然以\"工於鐵作\"自炫。568年初,前往西突厥汗庭報聘的東羅馬使團,\"抵康居,有若干突厥人向其售鐵,彌南(Menandre)以為其意在示使臣知其國饒有鐵礦\"。

 

發展

突厥汗國的鐵礦資源,以屬部黠戛斯最豐富。每逢暴雨沖刷,礦脈即露出地面,以致有"天雨鐵"的誤傳。《太平寰宇記》卷一九九對此作過合理解釋:"其地產鐵,因暴雨樹涼而出,既經久土蝕,故精利耳,若每從天雨,而人畜必遭擊殺,理固不通。賈耽云:"號曰迦沙,每輸之於突厥。"
"工於鐵作"的突厥人,特別善於製造馬具和兵器。除鐵制的馬鐙、馬勒外,在射獵和戰鬥中廣泛使用的鐵箭鏃,尤其式樣繁多,製作精巧。據考古學家研究,古突厥人的鐵箭鏃,按其形制可分8類30款。第1類三校響箭,式樣多達10款。在出土的220件鐵鏃中,響箭180件,占總數81%。由於古突厥時代特別流行三棱響箭,因而,唐代史書在記述其軍事裝備時,才會特別突出"鳴鏑"的威力。唐玄宗《命姚崇等北伐制》中所說的"默啜素稱傑騖,嗚鎬於狼居",也同樣以放射響箭作為突厥可汗犯唐的象徵。
在突厥的鐵制工藝中,儘管箭鏃精良,農具生產則完全外行。因此,當鹹亨中(670-673),六胡州的突厥降戶被遣返時,為了適應定居農事的需要,默啜可汗就開口向則天皇后索取"農器三千具,鐵數萬斤"了。
可見,靠鐵起家的突厥人,從根本上說只是草原上的鐵匠,他們的工藝水平有明顯的局限性,決不是兼通或雙全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