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花

空心花

空心花,中藥名。為紫金牛科植物鯽魚膽Maesa perlarius (Lour.) Merr.的全株。分布於西南及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接骨消腫,去腐生肌之功效。常用於跌打骨折,刀傷,疔瘡腫瘍。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株。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歸肝、脾經。

功效

接骨消腫,去腐生肌。

主治

跌打骨折,刀傷,疔瘡腫瘍。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切段,曬乾或鮮用。

二、炮製方法

全株的揀除雜質,切短段;已切段的整理潔淨。

形態特徵

小灌木,高1-3米;分枝多,小枝被長硬毛或短柔毛,有時無毛。葉片紙質或近堅紙質,廣橢圓狀卵形至橢圓形,頂端急尖或突然漸尖,基部楔形,長7-11厘米,寬3-5厘米,邊緣從中下部以上具粗鋸齒,下部常全緣,幼時兩面被密長硬毛,以後葉面除脈外近無毛,背面被長硬毛,中脈隆起,側脈7-9對,尾端直達齒尖,葉柄長7-10毫米,被長硬毛或短柔毛。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腋生,長2-4厘米,具2-3分枝(為圓錐花序時),被長硬毛和短柔毛;苞片小,披針形或鑽形,較花梗短,花梗長約2毫米,小苞片披針形或近卵形,均被長硬毛和短柔毛;花長約2毫米,萼片廣卵形,較萼管長或幾等長,具脈狀腺條紋,被長硬毛,以後無毛;花冠白色,鐘形,長約為花萼的1倍,無毛,具脈狀腺條紋;裂片與花冠管等長,廣卵形,邊緣具不整齊的微波狀細齒;雄蕊在雌花中退化,在雄花中著生於花冠管上部,內藏;花絲較花葯略長;花葯廣卵形或近腎形,無腺點;雌蕊較雄蕊略短,花柱短且厚,柱頭4裂。果球形,直徑約3毫米,無毛,具脈狀腺條紋;宿存萼片達果中部略上,即果的2/3處,常冠以宿存花柱。花期3-4月,果期12月至翌年5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1350m的山坡疏林下或灌叢中陰濕處。分布於西南及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性狀鑑別

莖枝圓柱形,多已切成段,長3-6cm,直徑0.5-1.2-2cm;表面棕褐色,未有縱皺紋,具均勻分布的紅棕色圓形點狀皮孔,主莖更明顯。葉互生,具長約1cm的葉柄;葉片薄紙質,皺縮,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長5-9cm,寬3-5cm;葉面綠色,葉背色較淺,先端稍尖長,基部鈍圓或略呈楔形,邊緣有疏齒,中部以下漸不明顯;葉背中脈、葉柄及嫩枝均被銹色柔毛。葉腋間有總狀花序,花小,黃色,易脫落;常見留有小漿果呈球形,深黃棕色,長約3mm,具短果柄。氣微,味澀。

以莖枝嫩、葉多、帶花者為佳。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接骨消腫,生肌祛腐。治跌打刀傷,疔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