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拉文斯基

穆拉文斯基

穆拉文斯基(Eugene Mravinsdy,1903—1988),前蘇聯指揮家,是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指揮大師之一,21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學習指揮和作曲;1931年即任列寧格勒基洛夫歌舞劇院副指揮;1938年在全蘇指揮比賽中獲頭獎,被聘為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達40多年,使該團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著名樂團之一;曾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蘇聯人民藝術家等稱號;穆拉文斯基指揮的曲目極為廣泛,尤擅指揮蕭士塔高維奇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他的指揮風格穩重果斷,精密嚴謹,處理樂曲富有清晰的層次與健康明快的色調。

人物簡介

著名指揮家
在優秀的俄羅斯指揮家中,穆拉文斯基是元老人物,名望最高,功績最大,被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1903年6月4日,穆拉文斯基生於聖彼得堡,早年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科學.以首次指揮由烏蘭諾娃主演的《睡美人》(柴科夫斯基曲)而開始了他的指揮生涯.6年之內,指揮了《天鵝湖》、《胡桃夾子》、《歌劇瑪捷帕》等. 使他一夜成名的是1938年榮獲全蘇指揮比賽第一名,同年即被任命為前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即今聖彼得堡愛樂樂團)首席指揮,併兼任前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即今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教學工作(後升任院長).任職期間,他幾乎只專職指揮這支樂團,一個指揮在一支樂團任職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主要業績

綜觀其一生,穆拉文斯基最大的功績就是造就了一支世界一流的樂團-前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這支樂團氣質之好、音質之純、演繹之優、音色之清、音響之佳、氣魄之大、感染力之強,完全可與世界上任何超級樂團相媲美,而這了不起的成就正是穆拉文斯基一手訓練出來的.在他廣泛的曲目中,最為人稱讚的是他對俄羅斯作品的演繹,那款柴科夫斯基《第四、五、六交響曲》(DGG 419745-2),是歷史上的經典之作,至今仍是後世之楷模.
穆拉文斯基還是前蘇聯當代音樂作品的積極推廣者,特別是蕭士塔高維奇的交響曲多半是由他指揮前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首演,如第五交響曲》(1937年) 、《第六交曲》(1939年) 、《第八交響曲》(1943年) 、《第九交響曲》(1945年) 、《第十交響曲》(1953年) 、《第十二交響曲》(1961年)等.
1988年1月20日,穆拉文斯基因心臟病在列寧格勒逝世,終年85歲.

穆拉文斯基全集介紹

BMG 1995/1996年採用20Bit技術重新製作原Melodiya版的《穆拉文斯基全集》CD盒裝(CD1-10 74321-25189-2,CD11-20 74321-29459-2),共20款CD,即:
第一集 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舒伯特《第八交響曲》
第二集 莫扎特《第三十八交響曲》、西貝柳斯《第七交響曲》
第三集 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五交響曲》
第四集 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
第五集 普羅科菲耶夫《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組曲
第六集 欣德米特《世界的和諧交響曲》奧涅格《第三交響曲》(禮拜)
第七集 貝多芬《第四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第八集 巴托克《弦樂、敲擊樂、鋼琴曲》、斯特拉文斯基《阿波羅》
第九集 蕭士塔高維奇《第六、第十交響曲》
第十集 華格納《歌劇序曲、前奏曲集》
第十一集 貝多芬《第五、第七交響曲》
第十二集 勃拉姆斯《第三、第四交響曲》
第十三集 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
第十四集 理查·施特勞斯《阿爾卑斯山交響曲
第十五集 奧夫斯亞尼科-庫利科夫斯基《第二十一交響曲》、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
第十六集 蕭士塔高維奇《第七交響曲》
第十七集 蕭士塔高維奇《第八交響曲》
第十八集 格拉祖諾夫《第四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
第十九集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隱城基切日的故事》、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
第二十集 柴科夫斯基《義大利隨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