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寨鄉

穆寨鄉

穆寨鄉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38公里處,是西安市發展改革試點鎮、農村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鎮,相棗之鄉。全鎮總面積65.4平方公里,人口5.1萬,下轄26個行政村,145個村民小組。耕地總面積30295畝,其中:基本農田10288畝、有林地32952畝。

基本信息

城鎮建設

穆寨鄉穆寨鄉
“穆寨高,路難悵,要想喝水更犧惶”,這句俗語自古流傳在驪山深處的穆寨鄉。這裡山樑高峻、水比油金貴,祖祖輩輩的老百姓天不亮就得趕到幾里外用扁擔挑水。2008年7月,隨著穆寨鄉一口深達355米的深水機井的竣工,長達17公里的管道終於鋪到了每戶農家。當村民第一次擰開水龍頭時,每個人都笑得燦爛如花,因為“他們終於和城裡人一樣用上了方便的自來水”。

挑水五十年凌晨三點挑水開始一天生活

家住臨潼穆寨鄉駱嶺村楊嶺組的邢文庫老漢2008年整70歲了。從15歲開始,他每天早起的頭件事就是走到兩公里外的溝里挑水。50年如一日,挑水壓彎了他的背,催老了他的人。今年11月,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竟然作為井水入戶的首批村民,在自家小院裡接上了甘甜如飴的自來水。

穆寨鄉穆寨鄉

沒井之前,和楊嶺組祖祖輩輩的村民一樣,邢老漢挑一擔水要走上三個小時。“每天凌晨三點雞剛叫就從被窩爬起,挑著扁擔一路小跑到門頭溝,”邢老漢回憶說,水是從岩石縫裡浸出的,每天只能解決十多戶吃水,要是去得晚沒水了,就只能趕到更遠的門岩村挑水,那回家可就晌午了。同村大嬸馬玉蘭說起原來也是一肚子委屈,“一到雨天,土路泥濘沒法挑水,只能在家接雨水吃”。直到後來,村民紛紛掏錢在院子裡打了口地窖,雨天吃水和牲畜飲水才方便了些。

從遠路擔回的水比油還金貴,村民們把每滴水都用在“洗”和“吃”上。邢老漢說,那時他家裡有五六口人,一天擦臉洗手都只用半臉盆水解決,最後成了黑乎乎的水都不捨得擺抹布,連“洗碗洗鍋的水都是洗完後淀清再洗”。那時,村里還專門挖了個土坑,儲藏下過雨的澇水,雖然水面上樹葉、塑膠袋什麼垃圾都有,可鄉親們洗衣服、牲畜飲水總算有了水。

到了2000年,鄉里一些村民吃水困難得以好轉。在臨潼區的支持下,穆寨鄉在駱嶺村駱嶺組修建了二號機井,解決了北邊兩個村子1000多人的吃水。但因為這口井地勢低、出水少,一些地勢高的其他村組還是吃不到水,邢老漢所在的楊嶺組也在其中。

“還是比以前方便了,起碼不用天不亮就起床擔水了。去二號井打水時,一般都得我兒子駕著牛車去,一大桶能用上五天,”邢老漢說,這兩年,村里又有村民蹬三輪車做起了拉水生意,每桶收費4元,邢老漢家開始吃起了“高價水”。但很多貧困村民還是不得不自己拉水吃。

打井一月七旬老漢家成了打井“指揮部”

2007年5月,邢老漢聽村民紛紛傳言,說要在鄉里地勢最高處打一口深井,這下他可高興壞了,“我老漢從沒想過這輩子還能坐在家裡吃上水,這多虧了政府關心啊”。“為了我們窮山溝的百姓不再為吃水發愁,市委市政府真是把心都操碎了,”穆寨鄉鄉長焦隨安告訴記者,光董軍副市長就不知道跑來多少趟,還把財政、水利、電力上的人都叫到村上現場辦公。井打多深、管子咋鋪,他都操心得很。

2007年6月9日,楊嶺組355米深井正式開始動工,這對穆寨鄉的村民來說可是一件大喜事。

邢老漢回憶起當天的情形:“早上剛4點,打井的地方就圍滿了百多位村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非常興奮,還主動買來鞭炮慶祝。

那時打井正是熱的時候,山里人十分純樸,每天不是這幾家送來茶水和雜果,就是那幾家搬來幾把椅子。“天氣太熱了,來我家吧,”看到打井工人熱得滿臉流汗,邢老漢主動提出把打井的指揮部從大樹下搬到了一路之隔的自己家裡,他給值班人員騰出床鋪,還搶著做飯,只想聽他們在飯桌上告訴打井的最新進展,因為村民們天天都要來他家串門,打聽最新訊息。

打井需要電,一開始工地上沒電,村民們就連夜栽桿子通電。井架子還沒運來,小伙子一早起來就來工地邊等著卸架子。打井的一個月里,工程除了下大雨停過一天工外,其他每天都是日夜加班,十七八個工人兩班倒。“打井需要大量水,下雨天村民沒法挑水,只好把窖水用管子引過來,”為移管子,楊嶺組組長王掌權三天三夜都沒合眼,李全興等許多村民也是日夜守在外面移管子。

2007年7月20日,一個月的打井工作終於竣工,並已成功試水,就差鋪設17公里的輸水管道。等到管道鋪好,以駱嶺村為圓心的3個村10個組1100多人,將徹底解決了吃水難題。這次,村民們又自願買來鞭炮慶祝這個喜慶的時刻。

穆寨鄉穆寨鄉
自來水給鄉親們帶來新生活

邢老漢家的小院裡終於裝上了水龍頭。邢老漢是機井第一批飲水到戶的50名村民之一,他在裝水龍頭的幾天前,就迫不及待地去別人家參觀了好幾次,“我這一輩子只見過別人用水龍頭,自己從來都沒摸過”。那天,當邢老漢第一次自己用手擰開水龍頭,接到第一捧甘甜如飴的井水時,他笑得一直都合不攏嘴,只是一遍一遍地念叨“黨的政策就是好”。

自來水終於流進了農家的灶火間,也飛速改變著山里人的生活

前幾天,邢老漢的兒子和媳婦已經去臨潼打工掙錢了,因為他們年輕人再也不用為挑水而不得不留在家裡。現在,雖然家裡只剩下邢老漢一人,可當他每天早起,嘩啦啦接上一臉盆水洗臉時,心裡充滿的都是喜悅。

剛打完井又修了路。借著打井之機,區上還投資四五萬元,將楊嶺組1.7公里的泥路變成了水泥路,鄉親們雨天出行再也不用擔心路難走了。過去去趟縣城,早上5點多天還沒亮就動身,回來就到了後半夜。現在路修好了,還有班車,大家一個小時就能跑個來回。

現在,隨著深機井的竣工,灌溉用水也不再犯難了。市政府還幫助村上調整產業結構,確定了村上的主導產業“晚秋西紅柿”和“核桃科技示範園”。在水足地肥的情況下,西紅柿的一畝產量可以提高30%。“市上幫助我們聯繫專家,種西紅柿核桃,養秦川牛,真是把心都操扎了”,感恩的鄉親們你一言我一語,不知道說什麼才能表達自己的心情。

2007年4月,邢老漢家栽上了一畝西紅柿苗子,那時還在二號井取水灌溉,“我就拿個小杯子從桶里往外舀,一點點兒地往根上倒”。可明年開春,“我就可以在水龍頭上接上管子,直接往地里澆了”,邢老漢開始憧憬起明年的好收成。不止邢老漢家如此,“今年家家戶戶都已經種上了西紅柿,”穆寨鄉鄉長焦隨安說。

“涓涓春水暖心田,山村舊貌換新顏,團結齊心跟黨走,小康生活比蜜甜。”在市政府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驪山深處的穆寨鄉終於有了深水機井,這口井改變了山里百姓挑水吃的歷史,也給鄉親們帶來了出行的暢通和致富的機遇。今後,甘甜的自來水一定會給大家帶來甜滋滋的新生活。

黨政建設

穆寨鄉穆寨鄉
穆寨鄉黨政部門作為農村基層組織,紮根農村、貼近農民,既是黨中央惠農政策的貫徹執行者,又是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施者。因此,如何發揮鄉鎮黨政部門“統”的功能、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是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

1.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為建設新農村打牢物質基礎。沒有生產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沒有經濟基礎。堅持以發展生產來解決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堅持以發展來促進其它方面的進步。要把發展生產的立足點放在激發農民民眾創業的積極性上,增強其發展意識,提高其發展的能力,形成人人幹事創業、爭當致富能手的濃厚氛圍。

2.引導農民民眾在建設新農村中發揮主體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既是發展主體,又是受益主體。發展的力量來源於農民民眾,發展的成果也必須惠及最廣大農民民眾。只有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們必須把不斷提高農民民眾的生活水平作為第一大事,採取切實措施,在生產發展的同時解決好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使老百姓過得安心、過得放心、過得開心、過得舒心。要通過我們的努力,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斷提高農民民眾的健康指數、快樂指數和幸福指數。

3.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的是要抓好“五個一”工程,即一個好的帶頭人、一個好的領導班子、一個好的發展思路、一個好的創業氛圍、一套好的扶持政策。

4.加強民主管理,尊重農民意願。把尊重農民意願作為第一原則,要把農民民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要尊重民眾的首創精神,善於總結推廣他們在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革除一切束縛農民創業的體制弊端,營造農民自主創業的寬鬆環境;要加強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要讓農民知情,使農民認同,使建設新農村的過程成為農民民眾參與發展、共享成果、實現價值的過程。2008年來,西安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啟動民主程式,採取了“4+2”工作法,就是一個很好的創舉。既尊重了農民意願,又紮實地推進了新農村建設。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不移地投身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去,把改革開放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鄉鎮活動

穆寨鄉穆寨鄉
天災無情人有情,奉獻愛心見行動。2008年5月15日下午,穆寨鄉黨委、政府組織機關全體幹部及中國小校、穆寨信用社、衛生院等單位幹部職工在鄉政府院內舉行情系災區獻愛心捐款活動,為了確保本次活動的順利舉行,鄉黨委、政府特成立了以黨委書記黃彥甫同志為組長的捐款活動領導小組。整個院子裡涌動著一股愛的暖流,從領導到幹部職工紛紛解囊,不長時間,190餘人共捐款8100餘元。

四川省發生特大地震以來,災情牽動著穆寨鄉每一名幹部民眾的心,連日來,廣大幹部民眾每天都通過報紙、電視、廣播關注著震情災害以及搶險救災進展,主動積極地開展各項幫助災區排憂解難送溫暖活動。

捐助現場,穆寨鄉黨委書記黃彥甫同志代表穆寨鄉幹部民眾向這次地震災害中遇難的同胞表示哀悼,大家默哀三分鐘。地震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克服困難,積極支援災區,幫助災區重建家園,黃書記動員講話後,首先帶頭捐款300元,機關領導幹部和職工緊隨其後,排成長龍走向捐款箱。機關在外地出差和休假探親的同志,也紛紛打電話請同事代為捐款,表達一份心意。穆寨中學老師王武厚不顧自己生活困難個人捐款1000元,業池村70歲的劉春萬老人把自己平時節省下來的50元零鈔捐了出來,為災區人民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一份份真情在這裡匯成了一條深情的長河,為全鄉幹部民眾繼續向災區民眾獻愛心活動拉開了序幕。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