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華

程金華

程金華,男,1977年生,2011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法學博士,兼任浦東新區檢察院檢察長助理(掛職)。專業和研究領域:法律定量實證研究、法律與金融、法律制度變遷、中央與地方關係。在中英文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法律實證研究的實證研究——世界潮流與中國趨勢”。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2010),“東方學者”(2011)。[1] 2013年,獲上海年度(2012-2013)“社科新人”。

基本信息


程金華,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副教授,上海市“曙光學者”(2010年度)。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社會科學碩士,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社會科學博士研究生,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2007年9月至今為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律科學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比較競爭制度、法律與經濟發展、中央-地方關係、法律制度的定量研究。
近期主要研究成果:
進行中或者已完成課題:
1.“中國公民對法治的制度需求――基於全國性調查問卷的實證研究”,2010年度上海市“曙光學者項目”資助,2010年12月起,課題主持人。
2.“當代中國的階級與法治發展――糾紛解決的視角”,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規劃項目)資助,2010年6月起,課題主持人。
3.“分權的兩面性及地方經濟保護主義的法律治理――以上海地區的國有企業改革為例”,2009年度上海市社科規劃一般課題立項資助,2009年5月起,課題主持人。
4.“Local protectionism, Legal Institutions, and the Chinese Domestic Common Market”,2008-2009年度耶魯大學麥克米蘭中心博士論文研究資助課題,已完成,獨立研究人。
期刊論文類:
中文類
1.《中國公司上市的地理與治理――對證券市場行政治理的再闡釋》,載《證券法苑》總第3期,2010年。[本文獲第一屆“上證法治論壇”(2010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2.(與吳曉剛合著)《社會階層與民事糾紛的解決――轉型時期中國的社會分化與法治發展》,載《社會學研究》2010 年第2 期。
3.《中國行政糾紛解決的制度選擇――公民需求的視角》,載《中國社會科學》2009 年第6 期。[本文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同時被摘要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法學文摘》2010年第1期,第37-41頁]
4.《地方政府、國家法院與市場建設――美國經驗與中國改革》,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卷(2008年)第6 期。
英文類
1. “Institutional Options of Administrative Dispute Resolu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 Perspective of the Demand of the Peopl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 Vol.3.
2. “Police Corruption Control in Hong Kong and New York City: a dilemma of checks and balances in combating corruption,” The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Journal of Public Law, Vol.23, 2009, pp.185-220.
書籍收錄類:
1.《中國行政糾紛解決的制度選擇――公民需求的視角》,載汪慶華、應星主編《中國基層行政爭議解決機制的經驗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第199-226頁。
2.《不確定性與中國轉型經濟的潛在危機――對仰融案的思考》,載吳志攀、白建軍主編《金融法路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報刊評論類:
1.《維基“刁民”試探法律底線》,載《法制日報》2010年12月7日。
2.《政治透支與財政赤字的雞生蛋問題》,載《法制日報》2010年8月31日。
3.《司法化是解決勞資糾紛的一條大道》,載《法制日報》2010年6月8日。
4.《法院財政“去地方化”應防法院人才流失》,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1月17日。
5.《耶魯法學院奇葩誕生記》,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 年9 月8 日(第21期)第7 版。
6.《美大法官任職的政治玄機》,載《法制日報》2009 年7 月28 日。
7.《從通用重組看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載《法制日報》2009 年7 月14 日。
8.《通用破產的法律包裝》,載《法制日報》2009 年6 月5 日。
9.《美法律人入閣的深層含義》,載《法制日報》2009 年4 月17 日。
10.《美國電視直銷中的歸責原則》,載《法制日報》2009 年4 月3 日。
11.《美“獎金門”法案的是與非》,載《法制日報》2009 年3 月27 日。
12.《做一個中國籍的“全球公民”》,載《法制日報》2009 年3 月13 日。
13.《英少年爸爸引發法律和道德思考》,載《法制日報》2009 年2 月20 日。
14.《一個幽靈,在全球上空遊蕩》,載《法制日報》2009 年2 月13 日。
15.《美國人如何“瓜分”聯邦財政》,載《法制日報》2008 年12 月21 日。
16.《美國政客的法律“血統”》,載《法制日報》2008 年12 月7 日。
17.《金融救市與權力制衡難題》,載《法制日報》2008 年11 月9 日。
譯文類:
1.卡爾・布蘭切特著:《參與式發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載《國際社會科學雜誌》2002 年第4 輯。(Karl Blanchet,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Between Hopes and Reality,”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1, Vol.4.)
2.湯姆斯・弗萊納著:《面臨多樣性》,載《國際社會科學雜誌》2002 年第1 輯。(Thomas Fleiner, “Facing Diversity,”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1, Vol.1.)
近期主要學術活動
1.2010年12月,在北京市,於上海證券交易所及北京大學法學院召開的“第一屆上證法治論壇”上,發表題為“中國公司上市的地理與治理――對證券市場行政治理的再闡釋”的演講。
2.2010年4月,在美國紐哈芬市,於耶魯大學法學院召開的“2010年度研究生學術節”上,發表題為“法律的中央集權與共同市場――理解制度相對主義、制度多元與經濟發展”的演講(工作語言為英文)。
3.2010年2月,在香港,於法律與社會國際協會東亞分會召開的首屆“東亞法律與社會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題為“社會階層與通往民事公正的路徑――轉型中國的社會分層與法律發展”的演講(工作語言為英文)。
4.2009年7 月,在北京市,於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中國行政糾紛解決機制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題為“中國行政糾紛解決的制度選擇――公民需求的視角”的演講。
5.2009 年6 月,在北京市,於《法律和社會科學》編輯部主辦的“法律經濟學席明納第四期”上,發表題為“中國官民糾紛解決的制度選擇――公民需求的視角”的演講。
6.2008 年7 月,在美國波士頓市,於北美中國社會學學者協會主辦的2008年會上,發表題為“中國的階級與通往民事公證的制度路徑”的演講(工作語言為英文)。
7.2007年11月,在美國紐約市,共同策劃由中國公共事務學會主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協辦的“中國公共事務2007 年年會”,擔任會議聯合主席,並主持會議。
8.2007 年11 月,在美國紐哈芬市,參加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中心和“耶魯大學世界學者項目”主辦的題為“中國共產黨第17 次全國代表大會:社會、政治與法律的涵義”的專家討論(工作語言為英語)。
9.2007 年4 月,在美國紐哈芬市,參加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主辦的題為“耶魯法學院全球對話:開發中國家的刑事司法”的專家討論(工作語言為英語)。
10.2007 年4 月,在美國紐哈芬市,於耶魯大學法學院召開的“2007年度研究生學術節”上,發表題為“香港與紐約市警察腐敗治理的比較研究――兼議權力制衡的悖論”的演講(工作語言為英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