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史

秦漢史

《秦漢史》是一本正文語種為簡體中文的書籍。該書初版於1947年,後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漢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該書將漢朝政治歷史分為十一個段落,即做了全面系統的敘述,又能抓住重點作比較詳細的闡釋。對社會經濟,對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有重要參考意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全國政協一屆委員,全國人大一、二、三屆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民族歷史研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史學會秘書長等職。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秦漢史(圖文版)》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是研究秦漢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秦漢史(圖文版)》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為政治史,按歷史事件的順序編排;後半部為社會經濟文化史,採用分門別類的辦法敘述。

呂思勉推崇顧炎武的“閎雅”、錢大昕的“淵博”、戴震的“論證”和章學誠的“辯答”,熟讀《二十四史》等傳統典籍,析解、分類、排比、考證史料,寫下大量札記。呂著史實紮實而精確,歷史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敘述清楚,見解獨到而精闢。嚴耕望評其治學特色為:“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

本書為作者於1931年所撰寫之講義,上自秦人一統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為一尚未完編之斷代史。作為一代史學大師,錢穆先生秉其一貫高屋建瓴、融會貫通的史學要旨,深入淺出地梳理了秦漢兩代的政治、經濟、學術和文化,指呈了中國歷史上這一輝煌時期的精要所在。誠如作者所言,“學者就吾所講,退而循誦馬班兩史,庶有窺乎秦漢兩代史跡之大概。即有精治馬班原史,涉獵吾書,亦足供討論鑽研之一助。”

作者簡介 ······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1919年畢業於武昌商業專門學校,1924年到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經濟,1925年冬回國後一直從事文化工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全國政協一屆委員,全國人大一、二、三屆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民族歷史研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史學會秘書長等職。主要著作有:《歷史哲學教程》、《先秦史》、《秦漢史》、《中國史料學》、《中國史綱》、《中國史論集》(第一輯)、《中國史論集》(第二輯)、《歷史問題論叢》、《翦伯贊歷史論文選集》、《中國歷史概要》(合著)等。

《秦漢史/呂思勉文集》簡介

本書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呂思勉系中國近代的史學大師,著述豐富,成就卓著。本書初版於1947年,後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漢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與先期出版的《先秦史》一樣,本書也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為政治史,按歷史事件的順序編排;後半部為社會經濟文化史,採用分門別類的辦法敘述。 本次《秦漢史》的新版,以開明書店的實版本為底本,吸取了作者各楊、呂諸先生的校訂成果,並將原書的繁體直排、雙行夾注,改為繁體橫排、單行夾注。除訂正子原書的一些訛誤之外,其它如習慣用詞、行文遣句、概念術語等,均未予改勛。《秦漢史》的札錄,原是作者為自己的研究工作所做的摘錄,文字非常簡略,有些只是揭示性的輯要,但都標有相應的頁碼,現以頁下注的方式,附在正文之中,以便讀者參考。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秦代事跡

第三章 秦漢興亡

第四章 漢初事跡

第五章 漢中葉事跡

第六章 漢末事跡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八章 後漢之興

第九章 後漢盛世

第十章 後漢衰亂

第十一章後漢亂亡

第十二章三國始末

第十三章秦漢時社會組織

第十四章秦漢時社會等級

第十五章秦漢時人民生計情形

第十六章秦漢時實業

第十七章秦漢時人民生活

第十八章秦漢政治制度

第十九章秦漢學術

第二十章秦漢宗教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秦代事跡

第一節 始皇治法

第二節 始皇拓士

第三節 秦之失政

第四節 二世之立

第三章 秦漢興亡

第一節 陳涉首事

第二節 劉項亡秦

第三節 諸侯相王

第四節 楚漢興亡

第四章 漢初事跡

第一節 高祖初政

第二節 高祖翦除功臣

第三節 高祖和匈奴

第四節 漢初功臣外戚相誅

第五節 漢初休養生息之治

第六節 封建制度變遷

第五章 漢中葉事跡

第一節 漢代社會情形

第二節 儒術之興

第三節 武帝事四夷一

第四節 武帝事四夷二

第五節 武帝事四夷三

第六節 武帝事四夷四

第七節 武帝事四夷五

第八節 論武帝用兵得失

第九節 武帝求神仙

第十節 武帝刻剝之政

第十一節 巫蠱之禍

第十二節 昭宣時政治情形

第十三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一

第十四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二

第十五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三

第十六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四

第六章 漢末事跡

第一節 元帝寬弛

第二節 成帝荒淫

第三節 哀帝縱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一節 新莽得政

第二節 新室政治上

第三節 新室政治下 第四節 新莽事四夷

第五節 新莽敗亡

第八章 後漢之興

第一節 更始劉盆子之敗

第二節 光武定河北自立

第三節 光武平關中

第四節 光武平群雄上

第五節 光武平群雄下

第九章 後漢盛世

第一節 光武明章之治

第二節 匈奴分裂降附

第三節 後漢定西域

第四節 漢與西南洋交通

第五節 後漢平西羌

第六節 後漢開拓西南

第七節 後漢時東北諸族

第十章 後漢衰亂

第一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上

第二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下

第三節 後漢羌亂

第四節 黨錮之禍

第五節 靈帝荒淫

第六節 後漢中葉後外患

第七節 後漢中葉後內亂

第十一章 後漢亂亡

第一節 何進之敗

第二節 董卓之亂

第三節 李催郭汜之亂

第四節 東諸侯相攻

第五節 曹操平定北方上

第六節 曹操平定北方下

第七節 孫氏據江東

第八節 赤壁之戰

第九節 劉備入蜀

第十節 曹操平關隴漢中

第十一節 劉備取漢中

第十二節 孫權取荊州

第十二章 三國始末

第一節 三國分立

第二節 三國初年和戰

第三節 諸葛亮伐魏

第四節 魏氏衰亂

第五節 魏平遼東

第六節 司馬氏專魏政

第七節 蜀魏之亡

第八節 孫吳盛衰

第九節 孫吳之亡

第十節 三國時四裔情形

第十三章 秦漢時社會組織

第一節 昏制

第二節 族制

第三節 戶口增減

第四節 人民移徙

第五節 各地方風氣

第十四章 秦漢時社會等級

第一節 豪強

第二節 奴客門生部曲

第三節 遊俠

第四節 秦漢時君臣之義

第五節 士大夫風氣變遷

第十五章 秦漢時人民生計情形

第一節 秦漢人訾產蠡測

第二節 秦漢時豪富人

第三節 秦漢時地權不均情形

第四節 漢世禁奢之政

第五節 漢世官私振貸

第十六章 秦漢時實業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商業

第四節 錢幣

第十七章 秦漢時人民生活

第一節 飲食

第二節 倉儲漕運糴糶

第三節 衣服

第四節 宮室

第五節 葬埋

第六節 交通

第十八章 秦漢政治制度

第一節 政體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制

第四節 選舉

第五節 賦稅

第六節 兵制

第七節 刑法

第十九章 秦漢學術

第一節 學校

第二節 文字

第三節 儒家之學

第四節 百家之學

第五節 史學

第六節 文學美術

第七節 自然科學

第八節 經籍

第二十章 秦漢宗教

第一節 祠祭之禮

第二節 諸家方術

第三節 五德終始之說

第四節 圖讖

第五節 神仙家

第六節 道教之原

第七節 佛教東來

呂思勉先生學術年表

呂思勉及其《秦漢史》

編輯推薦

《秦漢史》為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摘

插圖:

第一章 秦朝的建立和滅亡(前221-前206年)

第一節 “六世餘烈”

一 從襄公立國到繆公獨霸西戎

司馬遷的《史記·秦本紀》是一部最早最簡明最權威的秦國發展史。根據他的記載,秦人是同夏、商、周等族同樣古老的原始氏族,它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傳說中五帝之一的顓頊。由顓頊之苗裔孫女惰吞玄鳥卵,生子大業。卵生神話傳說和對鳥圖騰的崇拜,說明這時秦人還處於“知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大業以後才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也說明秦人的祖先和崇拜鳥圖騰的東夷族、商族的祖先有著血緣和文化上的關係。大業之子大費曾參加過大禹治水,並佐助大舜馴養鳥獸。大費即伯益,伯益為東夷族首領,舜賜姓贏氏。大概這時秦人活動在今山東泰山以東、汶水兩岸。《漢書·地理志》泰山郡有贏縣,應是秦人最初活動的中心。大費玄孫名費昌為商湯御者,參加了伐夏桀於鳴條的戰鬥。其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贏姓多顯,遂為諸侯”。大概在這時秦人已進入文明社會,並有一部分人遷居西戎,成為商王朝在西陲的有力奧援。周武王滅商後,秦人轉而歸附周朝,又有一部分秦人從東方遷至今陝、甘一帶與戎人雜處。周孝王時,秦人的首領非子居於犬丘(今陝西興平),利用其祖先善於馴養鳥獸的傳統,為周王朝牧馬,“馬大蕃息”,獲得孝王的賞識,將他封於秦(今甘肅隴西境),“使復續贏氏祀,號日秦贏”。這是秦人封國之始。自此以後至二世胡亥,共傳30代,37個國君。

秦人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它的首領只是從非子開始才從周王那裡獲得封邑。以後,由於周王室與西戎的關係日趨緊張,而與西戎長期雜處的秦人恰恰成為阻止戎人侵擾的重要屏障。這樣,他們便越來越受到周王室的重視。周宣王繼位後,秦仲被任命為大夫,率領秦人征伐西戎,最後死於戰鬥中。宣王給他的5個兒子7000兵馬,繼續與西戎作戰,取得重大勝利,將其控制區擴大到西犬丘(今甘肅天水、禮縣間),莊公也被任命為西陲大夫。

秦人真正立國,取得同齊、魯、晉、燕、宋、楚等諸侯國同等的地位,是在秦襄公時期,其契機是西周亡於犬戎和周平王東遷洛邑。襄公是莊公的次子,在史書上連名字也沒留下來。他的哥哥名世父,本應作為太子承襲莊公的爵位。但他激憤於西戎殺死祖父,故傾全力伐戎,自願將太子之位讓予襄公。公元前778年(周幽王四年),莊公在位44年後死去,襄公繼位。此時,中國的歷史發展正面臨著一次重大的轉折。

根據史學界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夏、商和西周是中國的奴隸社會時期,在這13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以農業、青銅器和甲骨文、金文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奴隸制的文明。然而,這個文明在西周后期已走向沒落。一方面,隨著各級奴隸主貴族的日益腐敗,使奴隸和平民所受的壓迫與剝削不斷加劇,致使矛盾迅速激化。奴隸和平民以怠工、逃亡與武裝起義等形式進行的反抗鬥爭也日趨激烈;另一方面,因財產和權力的分配引發的奴隸主的內部鬥爭也日甚一日。這個鬥爭,既表現為周王室在王位繼承上的爭鬥,又表現為周王室與諸侯國之間以及諸侯國彼此間的明爭暗鬥。與此同時,中原的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戎、狄的矛盾也不斷加深,彼此間為爭奪土地和財富而進行頻繁的戰爭。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周族平民在都城鎬京起事,將“專利”的周厲王趕跑。使西周歷史上出現了14年沒有國王統治的“共和”時代。周宣王繼位,儘管千方百計力挽頹勢,創造出為後世史家稱道的“宣王中興”,但是,它不過是西周滅亡前的迴光返照。宣王死後,他的兒子幽王繼位,形勢即急轉直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犬牙交錯地糾集在一起,使周王室的統治岌岌可危。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春天,周幽王廢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寵姬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於是引發了周王室內部的一場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對幽王極度不滿的申後父申侯勾結犬戎突然發動了對鎬京的進攻。幽王措手不及,各封國諸侯也都拒絕調兵勤王,致使周幽王和他的寵姬只能眼睜睜地對著驪山烽火台的縷縷青煙被戎人砍掉了腦袋。只有秦襄公應召率兵救周,與犬戎之兵作殊死戰,對保衛周王室立下了汗馬功勞。承襲父位的周平王宜臼面對兵燹之後殘破的鎬京想到朝發夕至的犬戎之兵,已沒有勇氣繼續留在關中。於是決計遷都洛邑,秦襄公率兵護送,使平王平安抵達東都。平王為了酬謝襄公在危急時刻的勤王功勞,於是下令封襄公為諸侯,並賜給他岐(今陝西岐山)以西的土地,對他說:“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平王除了送給襄公一個諸侯的空頭爵位外,土地的封賞實際上也是送的空頭人情。因為此時的岐、豐之地,絕大部分已被戎人占領,秦人雜處其間,占據的只是很少的地方。但是,這次封賞對於秦人來說,仍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第一,通過這次封賞,秦人得到立國的權力,取得了與其他諸侯國平等的地位。“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這大大有助於秦人今後的發展。第二,這次封賞雖然沒有得到多少封土,但取得了從戎人手中奪取土地的權力。有了周天子賜予的“尚方寶劍”,秦人不僅可以隨時從戎人手中收復被他們侵占的岐、豐之地;而且能夠進一步在戎地開疆拓土。日後,秦人正是通過長期西向發展,逐漸成長為雄踞西陲的泱泱大國。第三,最重要的,是秦人填補了周王室東遷後在關中留下的巨大空間,取得了日後統一中國的戰略基地。

關中地處涇渭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四周有高山大河環繞,進可攻,退可守,是軍事上不可多得的戰略後方。周王室在此建都後,經過400年左右的開發,已經變成人眾物阜的獨立經濟區。雖經戰火的破壞,但基礎仍十分牢固。一旦有了和平的環境,正確的政策,社會經濟必然會得到迅速的恢復與發展。秦人獲得這一塊得天獨厚的立國基地,等於得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盡寶藏。地理環境雖然不能完全決定歷史的發展,但卻是人類歷史活動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秦人之獲得關中,實際上已經邁出了統一中國的第一步。

襄公立國後,駐蹕西陲(今甘肅隴西縣附近),目的顯然是為了便於對戎人作戰,西向發展。他自以為僻在西方,應主少嗥之神,於是作西疇,祠白帝,建立了與自己對應的天神系統。公元前766年(周平王五年,襄公十二年),一生不忘從戎人手中奪取疆土地的襄公率兵攻戎,至岐而卒,葬於西障,結束了他壯烈的一生。襄公雖然連個名字也沒有留下來,生年也難以考定,但在秦國的歷史上,他應是第一個功勳卓著的英雄。因為正是他在周王室最危難的關頭,在其他諸侯國盡作壁上觀之時,毅然率兵勤王。這一英明決策,不僅使秦人贏得立國的權力,還使秦人獲得了無比優越的立國基地,使秦國在一個高起點上邁開了前進的步伐。

襄公死後,對秦國歷史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第二個國君是秦繆(同穆)公。從非子秦贏算起,他是第14代國君,距襄公之死已經105年。其間有七個國君依次給秦國的歷史打上了自己的印記。

文公在位50年(前765-前716年),秦國的發展並不顯著。但他有幾樁功勞還是值得永載史冊的。公元前762年(文公四年),他在濟、渭之間(今陝西寶雞東)營邑,作為秦的都城,使秦人向關中腹地發展。公元前753年(文公十三年),他初設史官記事,說明他的文明意識進一步提高。公元前750年(文公十六年),他率兵伐戎,取得成功,將疆土東擴到岐(今陝西岐山),將戎人統治下的原周王室的民眾收為已有。為了表示對周王室的忠心,他將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室。公元前746年(文公二十年),他制定三族罪法律,表明秦人有了初步的法律意識。他在位期間,還作鄜疇,祠白帝。在陳倉北坂(今陝西寶雞南)作一牢祠,命日陳寶,祭祀神雞。

憲公(又稱寧公)在位12年(前715-前704年),他在位期間,致力於向東發展,滅掉小國毫(今西安南)、芮(今陝西大荔南),將秦的觸角伸向渭水中下游。出子(又稱出公,前703~前698年)、武公(前697-前678年)、德公(前677~前676年)三個國君共歷時34年。這一時期發生的重要事件是武公時期征伐華山下的彭戲氏,在邦(今甘肅天水)、冀(今甘肅甘谷東)、杜(今陝西寶雞東南)、鄭(今陝西華縣)初設縣。

後記

1964年7月,我自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侯外廬先生學習中國思想史。1966年“文革”爆發後,基本上中斷了學業。“文革”期間,我既有事後思之痛悔的“造反”行動,也有被打成“5·16”反革命分子的慘痛經歷。1972年夏天自河南“五七”幹校返京後,開始反思“文革”和自己曾經參與的那些喪失理智的行動。當時侯外廬先生因病在北京同仁醫院就醫,我去醫院看望他並對參與對他的批判誠心道歉。先生大度地說:“那些事過去就算了。誰也沒有前後眼,我不是也承認是‘走資派’么!你不要想三想四,還是認真讀點書吧!”遵照先生的囑咐,此後直至1976年上半年,我沉下心來陸續讀了《馬恩選集》、《列寧選集》、《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前四史、《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十三經註疏》、《諸子集成》等書。讀《漢書》時對王莽這個人物發生興趣,寫了《王莽傳》書稿。後經修改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於1982年出版,1996年又由哈爾濱出版社出版了擴大規模近二倍的《新朝舊政·王莽》一書。讀《飲冰室合集》(40冊)時對梁啓超產生興趣,寫了《梁啓超傳》書稿,後由北京出版社於1980年出版。因寫《梁啓超傳》引發了我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濃烈興趣,當時打算以此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1976年5月我調山東大學歷史系任教。其時該系缺乏講授中國古代史的教師,我服從安排到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工作,講授先秦秦漢史。此後,我基本上放棄了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全力投入到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工作中,先後為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講授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歷史文選、先秦秦漢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史專題研究、中國古代史文獻研究等課程。同時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先秦秦漢史尤其是秦漢史方面。先後出版了《中國農民戰爭史·秦漢卷》、《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秦漢卷》、《先秦秦漢史論》、《秦漢人物散論》、《細說王莽》等著作,與安作璋先生合作出版了《劉邦評傳》、《秦始皇帝大傳》、《漢高帝大傳》、《漢光武帝大傳》。與胡新生先生合作出版了《齊魯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漢卷》,與王克奇先生合作出版了《齊魯文化通史·秦漢卷》等。另外,還參加了田昌五、安作璋先生主編的《秦漢史》和田昌五、漆俠先生主編的《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的撰稿工作。在我發表的180多篇論文中,有近一半屬秦漢史領域。這次應人民出版社之約撰寫中國斷代史系列中的《秦漢史》。

序言

秦漢兩朝(前221-220年)近四個半世紀的悠長歲月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初期階段。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們的祖先在世界東方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創造了當時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此後中國歷史的發展,而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左右著東亞歷史的走向。從那時至今,歷史的車輪已經滾動了2230年,當年雄視東亞的秦漢帝國已經發展成為令當今世界矚目的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那時形成的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已經繁衍成為今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那時基本定型的漢字漢語已經成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文字,而那時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豐富和不斷地新陳代謝,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沒有中斷過的歷史最悠久、內涵最宏富的文化系統,在世界多元一體的人類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今天,回溯歷史,放眼世界,展望未來,才能更加深入認識秦漢兩朝對於中國和世界的巨大貢獻。

秦朝(前221一前206年)是一個短命皇朝,如果不計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悠悠創業史,而從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年代算起,它只存在了15個年頭,可以稱得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儘管如此,其在歷史上的開創之功卻是永垂千古。這主要體現在奠定祖國疆域之基,創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建立地主私有的土地制度,育成中國一統的民族認同觀念。繼承秦制的兩漢皇朝極大地弘揚了秦朝的功業,從而將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歷史推向一個輝煌的頂峰,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巨大成就。

如果說,統一的秦皇朝奠定了今日我們偉大祖國幅員遼閱的疆域的基礎,那么,漢皇朝就更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這個基礎。當秦始皇及其臣子們在琅邪刻石上顧盼自雄地寫上“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的時候,秦皇朝的疆域也不過東盡大海,西至今日之甘肅,北至今日之內蒙古、遼寧。南至今日之兩廣和北越。大體上是以蘭州為基點劃一縱線的今日中國的東部地區。但是,到漢皇朝,特別是到漢武帝統治時期,大漢皇朝的疆域已經向周邊大大擴展了。其中,東北越過鴨綠江,達到今日朝鮮的北中部。西部則越出新疆。達到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北部越過長城,到達廣漠的蒙古草原。南部則越出廣西、雲南,幾乎囊括了今日越南的大部分和緬甸的北部,從而成為東亞疆域最遼闊的國家。

媒體推薦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胡錦濤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自強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標準,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影響,也為中國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它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溫家寶

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包括歷史經典、文學經典、哲學經典、倫理經典等多個方面。領導幹部要通過研讀歷史經典,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起到“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的作用;通過研讀文學經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研讀哲學經典,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增強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通過研讀倫理經典,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格。總之,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習近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