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杜虎符

秦杜虎符

秦杜虎符器物杜虎符為左半符,虎作行走狀,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

基本信息

名稱:秦杜虎符

類別:器物

尺寸: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

出土時間及地址:1973年西安南郊杜城村附近出土

文物鑑賞

秦杜虎符圖 秦杜虎符圖

“符”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一種信物,一般分為兩半,兩半相合,就能作為辦理某類事務的定約和踐約的憑證。現代漢語中,“符合”一詞即來源於此。中國古代兵符多製成虎形。1973年,西安南郊杜城村附近一位農民犁地時發現了一枚形似虎的秦國兵符。

虎符“右在君,左在杜”,字型為小篆,內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但遇上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不會和君王的右符。銘文反映出秦以“右”為尊,秦國的軍權高度集中,凡徵調50人以上的兵士必須經國君認可。

虎符作為中國歷史上調兵遣將的憑證起源很早,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說明至少在戰國時期虎符已經行用。而且從記載可知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為把持軍權都實行了類似的制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