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

秘色

秘“秘色”的意思不是“秘密的顏色”,或“香草色”,或“青綠色”,而是“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謂“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秘色”一詞最早出現在晚唐民間文獻《秘色越器》(陸龜蒙詩篇名)中,一九八七年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衣物帳》中就有“瓷秘色”的記載,並出土越窯青瓷十六件。其釉料配方與一般青瓷相異,是一種經過特殊淘洗並使用專門釉料配方製成的最高級瓷器,並非青瓷。

簡介

越窯發展到晚唐時期日趨精緻,其中有被稱為“秘色”瓷者。

由來

清代《陶說》、《景德鎮陶錄》都把秘色說成是五代吳越王錢氏壟斷越窯燒造,專供錢氏宮廷和上貢中原朝廷使用,並謂臣庶不得使用的瓷器稱秘色器。歷來對“秘色”二字解釋紛紜,有認為秘為中密,或認為是艾色,或謂秘色近縹碧。而查考文獻,秘色二字最早見於唐陸龜蒙《秘色越器詩》,唐末徐寅又有《貢余秘色茶盞七律詩》,一九八七年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衣物帳》中就有“瓷秘色”的記載,並出土越窯青瓷十六件。而秘色二字在明代文獻中仍沿用,國外也有用秘色的,如“高麗秘色”,從大量的文獻記載與實物考察,秘色實際已成為晚唐以來高檔青瓷器的代稱。

含義

晚唐開始,越州瓷窯出產所謂“秘色瓷”。“秘色”一詞最早出現在晚唐民間文獻《秘色越器》(陸龜蒙詩篇名)中,也出現在宋代官修的政府文書集《宋會要》中,此外如清代出版的《十國春秋》也用這個詞。自宋代以來,迄於明、清,乃至今天,學者們為“秘色”一詞的真正含義聚訟不已。以往學者們都把注意力放在“秘”字上,而沒有注意到“色”字。據本百科“色”字條解釋,“色”可作“顏色(color)”解,也可作“配方(formula)”解。這樣,“秘色”就是“保密配方”的意思,也就是瓷器表面塗層“釉藥”的配方保密的意思。這樣,所謂“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所以,“秘色”的意思不是“秘密的顏色”,或“香草色”,或“青綠色”,而是“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那么,釉料配方為什麼要保密呢?那不是因為這種特殊釉料能產生神秘的顏色,而是因為這種釉料所產生的塗層特別薄,釉層與胎體的結合特別牢固,光潔度特別好,能夠產生“如冰”、“似玉”的觀賞效果。我國科學家已經用現代核分析技術揭開了“秘色瓷”的秘密:其胚胎泥料經過特別仔細的淘洗;其釉料配方與一般青瓷相異,是一種經過特殊淘洗並使用專門釉料配方製成的最高級瓷器。這澄清了以往的誤說,過去人們以為秘色瓷就是青瓷,只不過它們是青瓷產品中質量最好的一些瓷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