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越軌

一般來說,科學是追求真理的社會活動,科學家應該嚴格依照科學精神從事研究。但是,正是社會活動的複雜性決定了科學家行為的差異。科學不斷發展,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科學家的隊伍也逐漸擴大。科學家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科學家的越軌行為時有發生,甚至連著名的科學家也不能倖免。

簡介

科學是由人和他的工具完成的。而人是有可能犯錯誤的。求知的動力,確切的說,是好奇心、利他主義和合理的動機。但是,創造就是幾乎根源於無理的黑暗的骯髒的心靈,這裡有害怕、有權勢、有性慾、有童年的創傷,都在隱蔽的迷霧般的濁流中沉浮,鞭笞著我們往前走。不僅性格和深層的動機起重要作用,而且它負面也可能是的創造的動力。 ——霍夫曼《相同與不同》 美國的布勞德和韋德在《背叛真理的人們》一書中介紹了20世紀科學史上一些重大的偽造數據、杜撰實驗結果和剽竊他人成果等科研越軌行為的案例,首次全面系統地對科學研究活動中鮮為人知的陰暗面進行了解剖分析,把科學家從神聖的殿堂拉到世俗的人群中。

當談到科學家的越軌行為時,有幾個問題是需要首先闡明的。首先,科學家的越軌行為與犯罪行為不能等同,因此大部分越軌行為不能通過司法或其他與科學活動無關的手段來解決。解鈴還需系鈴人,科學家的越軌問題最好通過科學共同體自己來解決。

其次,科學家的越軌行為並非總是自願的,也就是說有些越軌是被動的或者被迫的。

第三,科學家的越軌雖然不被科學家共同體贊同,但已演變成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因此科學家不必諱言越軌行為,其他人也不必因為越軌的存在否認科學精神的存在。

第四,科學家的越軌可以是個人行為也可以是群體或組織行為。當越軌變成組織行為時,表明越軌和規範出現了嚴重的衝突,是規範需要改進的信號。

第五,越軌並非是完全有害的,只有嚴重的越軌行為才會使科學的社會功能失調。

第六,科學上的越軌需要區分道德性越軌和非道德性越軌,但這兩種越軌又難於區分,可能造成對科學進步的扼制或者對越軌行為的失控。

布勞德和韋德認為,像經濟活動中起作用的是“無形之手”一樣,科學中起作用的機制是“無形之靴”。它將踢掉科學中所有不正確的、無用的或多餘的數據,和從事科學活動中的非理性因素、偏見、人情等,最後使科學獲得客觀的本質。這隻無形之靴就是時間。

越軌行為的界定

越軌行為是社會成員對社會普遍行為規範的背叛。科學家作為一個社會成員,必然像社會中其他成員一樣,要遵守社會生活中法律、道德、倫理、意識形態等種種規定。科學是一種特殊的職業,科學家作為科學共同體中的一員,必然要遵守職業規範,遵守科學共同體的某些特殊的規範,不能違背科學研究精神。

因此,廣義的科學家的越軌行為包括:①科學家在社會生活中對法律、道德、社會秩序的背叛(例如吸毒、賭博、實驗室性騷擾或其他騷擾、用觸犯法律的方式阻止與干擾其他科學家進行實驗與觀察、軍事與企業科學研究中的泄密、挪用或者濫用科學基金等);②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項目時的出現的種種背叛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行為;③科學研究活動的社會化(從申請立項到榮譽分配)過程中的違規行為;④發現和處理科研越軌過程中的違規行為。

從越軌的道德屬性來看,廣義的越軌還可以分為非道德類越軌和道德類越軌,前者包括思想方法類越軌和過失類越軌,後者包括偽造類越軌、剽竊類越軌和僭譽類越軌。

思想方法類越軌

思想方法類越軌是指科學家不按照規範的科學方法和思想取得成果和榮譽。每一個科學家都被過去的知識灌輸了某些規範,這些規範決定了科學問題的類型、解決方法和途徑。而很多標新立異的觀點常常被稱為越軌,這些觀點在後來有些被證明是錯誤的,有些是正確的,一般它們在開始時為科學傳統和權威勢力所抵制。

過失類越軌

過失類越軌是指科學家由於過失而並非主觀故意犯下的錯誤。它包括是疏忽性、自欺性和被動性越軌。疏忽性是指由於科學家麻痹大意、漫不經心的工作作風從而導致觀察到的結果失真;自欺性是指人們傾向於觀察到自己熟悉或者期望出現的東西,而忽視那些自認為不會發生但已經發生的東西,從而不加懷疑地認為已經觀察到的結果與期望的結果一致;被動性是指科學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沒有去真正辨別就接受某些錯誤的結論和事實,從而被人欺騙。

偽造類越軌

偽造類越軌是指按照某種科學假說和理論演繹出的期望值偽造虛假的觀察與實驗結果,從而支持理論的正確性或者確認實驗結果的正確性。它包括編造數據(根本未進行任何觀察與實驗,從而捏造不存在的數據)、篡改數據(以一些實驗結果為基礎推測實驗結果,對另一些與推測結果不同的實驗結果進行修改)、拼湊數據(按期望值任意組合實驗結果,或者把與期望值不符的實驗結果刪除,只保留與期望值一致的實驗結果)。

剽竊類越軌是指系統、直接地、公開地使用別人的觀察與實驗數據、語言和原始性思想如已經公開發表的論文或者未曾發表的實驗紀錄而不與承認的行為。它包括完全剽竊(除署名外全部照抄)、部分剽竊(段落抄襲而不註明出處)和改寫式剽竊(翻譯外文、段落與結構重新組合而不註明出處)。

僭譽類越軌

僭譽類越軌是指科學家利用某種特權不恰當地獲取榮譽的行為。剽竊類也是不恰當獲取榮譽的行為,但與剽竊類不同的是,僭譽類越軌在當時是得到被侵犯榮譽的科學家默認或者允許的。它包括榮譽署名(如給沒有任何直接的、實質性貢獻的人以論文署名)和僭越署名(如在論文署名時貶低貢獻大的人而拔高貢獻小的人)。

思想方法類越軌有時是對當時科學方法的超越,往往為保守型科學家所反對,為變革型科學家所支持;方法類越軌在本質上促進科學進步的,從傳統歸納法到現在假說—演繹法的形成可以說是方法類越軌的結果;過失類越軌本質上是一種誠實行為,是可以原諒或者很少受到譴責的行為,因為這種越軌行為不但使其他科學家被愚弄,連科學家自己也被蒙在鼓裡。

偽造類越軌和剽竊類越軌在本質上都是不誠實的欺騙行為,是令人無法原諒的、並受到譴責的行為;僭譽類越軌是被僭譽者和僭譽者之間的一種利益交換或者妥協的行為,被僭譽者有時是自願的有時是無奈的,僭譽者在獲取榮譽的同時也承擔了責任,對其行為的評價視不同情形而定。

狹義的科學家的越軌行為主要指道德類越軌行為。本文定義的科研越軌行為包含上述廣義越軌中定義中②③④包含的三種行為,即科學家在科研過程本身、科研社會化過程中偽造、剽竊、僭譽等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以及在發現、處理這些違規行為過程中的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

當然,狹義的越軌也有不同的含義,有的僅包含②的內容,中國大多數學者定義的科學家越軌行為包含②和③的內容。與此近似的稱謂還有“科研作偽行為”“科研作弊行為”“科研失范行為”“科學中的弄虛作假”和“科研中的不端行為”等等。英語中的“scientific misconduct”或“misconduct in science”也屬於此類。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對越軌的定義是“在提議、實施或者報告 NSF資助活動中採用的弄虛作假、偽造、剽竊或其他嚴重背離公認的慣例的行為;對舉報越軌行為的人和未同流合污的人進行打擊報復。”

科學家首先應該反對的是狹義的道德類越軌行為,而不是廣義的非道德類越軌行為,可是有的時候這兩者特別容易被混淆,既可能造成對科學進步的扼殺,也可能導致對越軌行為的辯護。

科研活動中的越軌

現代科學研究活動的社會化過程包括申請立項、實施研究、論文寫作與發表、成果評估、成果宣傳、榮譽的獲得與分配、越軌行為的發現與糾正等一系列步驟,科學家在其中任何一個步驟都有可能產生越軌行為。

申請立項中的越軌

除了極少數個人興趣研究之外,現代科研總是從立項申請開始的。立項申請的目的在於獲得資助的經費,而只有通過同行評議被認可的項目才能獲得資助。申請項目的新穎性和可行性以及申請者的過去的業績都是評議的標準和依據。因此,為了增加通過的可能性,申報者可能會虛報其實際業績(主要是虛構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論文)或者竊取同行的申請方案。

實施研究中的越軌

實施研究過程的越軌主要是偽造類越軌。越軌者通過對實驗儀器、觀測對象、工藝流程、實驗紀錄和觀測結果等進行偽造,欺騙同行。

論文寫作中的越軌

主要指在文尾不能正確列出或者根本不列出引文目錄或參考文獻,不對別人提供的有益的幫助進行答謝,不承認別的科學家對論文的創造性貢獻。

論文發表中的越軌

將尚不成熟、可信性和可靠性不高的成果提前發表;以獲取優先權;將同一次實驗改頭換面多次發表,以獲取發表數量;純粹地剽竊別人的論文重新發表;藉助權威的名聲發表論文;不經過審稿專家而是通過與編輯的關係直接發表;等等。

成果評議中的越軌

除了發表論文之外,一些科研成果還要通過同行的鑑定或者資助部門的驗收,以便對成果的價值和完成情況做出判斷。只聘請關係親近的、同自己觀點一致的評議人,用各種手段收買評議人,不加思考和批評地倉促評議,評議人做出不切實際的評議結果(如隨意加上"國內首創"、"國際領先"、"填補空白"等評語),評議中出具虛假的效益報告,都是成果評議中常見的越軌行為。

成果宣傳中的越軌

主要是指未經嚴格檢驗和同行評議,立即通過新聞媒介對科研成果加以誇張地宣傳,或者藉助同行評議之外的手段對自己的工作做出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評價,以便快速地獲取直接的經濟利益或者榮譽。這類越軌多發生在具有商業潛力的發明成果中。

榮譽獲取與分配越軌

這個步驟的越軌主要是僭譽類越軌,如擔任領導職務的科學家利用職權和地位之便謀取論文的署名,老師把學生應得的榮譽全部據為己有,貶低合作者或者競爭對手的貢獻。

8)越軌發現與糾正過程中的越軌。當越軌行為被發現後極力掩飾錯誤,報復檢舉者,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地誣告科學家越軌。

越軌行為的社會功能

由於社會具有吸納大量的越軌而使之免遭嚴重後果的能力,因而某一越軌行為或某人的越軌影響社會功能的發揮是不容易的。但是,科學家長期或廣泛的越軌行為能從幾個途徑導致科學的社會功能失調。

1)如果越軌廣泛流傳,就可能弱化人們遵從科學精神的動機。科學精神是一種群體規範,它要求每個科學家都自覺地遵守。科學家越軌行為發生又沒有受到懲罰,實際上是鼓勵了科學家的越軌行為。

2)越軌對其他科學家造成影響,特別是時間損失。這些時間將損失在科學家對其工作進行的仔細考察、重複實驗的驗證和各種調查與聽證會中。更為嚴重的事,更多的時間將浪費在以此為基礎的科學活動上。儘管科學家需要懷疑精神,但本質上他們更願意相信科學家特別是有名望的科學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活動。

3)越軌會降低社會對科學家的信任和對科學的信心。正如社會應該相信警察、醫生一樣,社會也應該相信科學家。如果科學家花了納稅人的大量資金謊稱有了科研成果,並為自己的越軌行為頑固辯護,而後真相大白,就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科學家希望享受科學共同體的自治和自我調節,要求社會對科學活動的干預越少越好,而越來越多的越軌行為正在降低科學家的職業聲譽,社會幹預將變得更具說服力。

4)越軌可能有害,還因為越軌使生活不可預知而充滿危險,因為科學技術已經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如果科學家特別是不能遵守人們期望他們遵守的科學規範,社會生活正常進行就會產生問題並處於危險之中。這在醫學領域、工程技術領域顯得特別突出,一個不負責任的小小失誤可能會導致成千上萬人的傷亡或者數十億財產的損失。

5)當然,越軌也有它積極的社會功能,科學家的越軌行為對科學共同體並非總是有害的。科學家的越軌行為有助於科學共同體澄清並定義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越軌行為是對規範的背叛,而規範本身是逐漸形成並完善的。許多社會規範在被破壞之前是模糊不清的,通過群體對越軌的反應進而澄清了規範。在科學家的規範行為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是通過科學家同行內部調節機制逐漸形成的,對榮譽和獎勵的態度是通過社會機制逐漸完善的,越軌行為的產生表明這些機制存在缺陷。

越軌行為產生的原因

科學心理學角度

從科學心理學分析,科學家的越軌行為也可能源於個性特點、社會習得和挫折回應。

特別可能產生越軌的個性是外向性格,這些人善於交際、容易衝動,渴望對社會生活中的豐富多彩做出回應,因此他們有儘快得到科學共同體承認的衝動。與外向性格相反的是內向性格,他們長於自我控制,他們會更加平靜地對待自己在科學共同體中的地位。

社會習得是指當一些科學家發現越軌行為可能帶來好處而不受到懲罰時,他們很可能採取越軌行為。挫折回應是指個人的需要、衝動和欲望受到妨礙沒有得到滿足時,個人就受到了挫折,受到了挫折的人可能會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進行回應。比如,當一個年輕的科學家被認為論文發表數量不夠職位得不到提升時,他可能會瘋狂地炮製論文。

科學社會學角度

從科學社會學分析,沒有科學家生來就是越軌者,而是社會環境通過多種方式造成了越軌者的越軌行為。在現代,科學的體制化、科學家角色職業化,使得追求真理不再是科學活動的惟一要求,功利性已開始成為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由於科學內部的運行機制是通過獎勵系統實現的,謀求獨創性的成果,爭取社會承認,自然會成為科學家行為內在的激勵因素。一些科學家有了對社會承認的強烈渴望以後,就難以用嚴謹的科學態度來對待科學研究,走捷徑成為一種選擇。

科學活動提出了作為普遍欲求的目標(科學家成功的最重要標誌是得到科學共同體的承認),同時也明確指出了實現這些目標的合法手段(如發表科學論文)或社會認可的手段(同行評議)。但是在科學快速變化和科學界的分層中不平等廣泛存在的環境裡,屬於某些層次的科學家可能很難有機會通過合法的途徑去實現成功目標。科層結構和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了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

例如,現行制度鼓勵研究人員更多地發表論文,以便豐富他們的成就。當發表科學論文的數量而不是質量決定科學家的一切時(項目的申請、職位的升遷、同行的認可),就要求科學家多發表論文,致使科學家心理壓力普遍較大,只能採取一系列手段追求論文發表數量,如化整為零、交費發表甚至偽造、剽竊。現代科學活動鼓勵科學家對優先權、發明權的競爭,有時這種競爭被上升到組織行為甚至國家行為,因此會導致科學家為了搶時間把很多不成熟的實驗結果發表。

又如,在同行評議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被默頓稱為馬太效應的現象。馬太效應是指“有名望的科學家的貢獻被給予了過高的讚揚,相對不知名的科學家雖然做出了相近的科學貢獻,卻只能得到低得多的承認。”

馬太效應的具體表現有:①把過去的成績累計起來,形成一種優勢,並影響以後的評價;②人們傾向於引證那些對所研究的問題或領域具有影響的工作,但同時也傾向於引證那些經常可見的科學家的工作,因此容易引證的人被更多人引證,不容易引證得更不容易引證;③當一個人的傑出成績得到承認後,人們可能會追溯並重新評價其早期工作;④承認和獎勵的分配有利於名牌機構的科學家,而那些在聲望較低、處於邊緣地區的機構里的科學家則很難得到適當的承認;⑤新的科學家需要逐步進入權威和名流集團之中,然後被承認;⑥科學界分層結構中流動是單向的,科學家只有升遷無降格。

馬太效應在很多情況下對科學發展具有不利的影響,使得很多具有才華的科學家被壓制、埋沒。當科學家體會到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壓抑,他們或者忍受著痛苦繼續堅持不懈地努力,這種行為為社會所鼓勵和讚揚;他們或者會失去對這些目標的興趣,不再從事科學事業;或者失去通過合法途徑達到成功目標的興趣,轉而產生用越軌的方法去獲取成功的動機。如果科學組織對科學家的越軌衝動和誘惑未能加以充分的內在控制或外在控制,越軌行為就會產生。

科學競爭的加劇也是導致越軌的原因之一。進入現代科學以來,隨著科學家人數的急劇增加和資源的相對稀缺,加大了科學共同體的競爭。

過度的競爭有好處,也有害處。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魯比亞充分肯定了科學競爭的好處:“科學競爭是必需的,絕對必需的。競爭是科學研究的動力,是科學家的驕傲所在,是很多科學活動存在的目的,是好科學壯大、壞科學衰敗的自我調節機制。”

而美國生物學家胡德則認為就業的激烈競爭加劇了科學的欺詐事件:“一旦你的博士後獎學金到期,在你開始計算被資助的年限之前,你必須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或者能獲得一份優厚的補助。現在,每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在我們那個時候是不存在的。我獲得學位後就進入了博士後流動站,然後寫了我的第一份基金申請。我用了兩三天時間就完成了,而且根本沒有考慮我會得不到它,我覺得那時自然而然的事。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對大多數來說,寫基金申請書是件需要兩三個月才稱完成的艱苦工作,而且可能還要來回修改三四次”。

更為重要的是,科學和社會關係的日益緊密加劇了科研越軌。科學家從事科研的資金來源和課題來源趨於多樣化,既有國家基金、非營利組織的基金,更有商業契約,這些東西把科學家和社會的其他組織捆綁在一起,對社會的其他組織依賴的增加也意味著社會其他組織對科學的干涉的增加。

每一個組織都對科學家關於科研問題的選擇、合作與競爭、交流、成果產出的質量和速度等都提出了不同的標準和要求,科學家不得不對這些標準和要求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即使過去曾經是一種自由自在的力量,現在卻再也不是了。他現在幾乎總是國家的、一家工業企業的、或者一所大學之類直接間接依賴國家或企業的辦獨立的拿薪金的雇員。由於他需要維持生計,因而科學家真正的自由實際上僅限於支付薪金的人所容許的活動。”

有的學者把這種科學稱為“後學術科學(post-academic science)”,認為後學術科學的特點一是研究是計畫項目的延續,決定資助的成員通常不是科學家;這時的問題是科學家的道德必然超出科學活動之外,涉及到贊助者。二是參與研究的是來自不同組織的團隊科學家而不是個體科學家,團隊往往是臨時的,因此問題也出現了,例如:團隊科學家的領導者需要對其成員的道德負責嗎?。

越軌的社會控制

旨在防止越軌並鼓勵遵從規範的努力就是社會控制。對一個的越軌行為的社會控制主要有兩種類型:內在控制與外在控制。

內在社會控制指那些引導科學家自我激勵並按遵從的方式行動的過程。對個體科學家來說,需要進行科學方法的培養,科學精神和社會道德的灌輸,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的科學家能夠起到表率作用。對科學共同體而言,要完善科學活動的自我控制機理-同行評議、論文審查和重複實驗,儘量減少同行評議、論文審查的失誤。

但是,科學活動的自我控制機理不能完全防止越軌行為的產生。首先是同行評議難以把關,因為科學研究是探索性活動,對前沿問題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質量難以確定;其次,論文審查存在缺陷,原因是審稿的隨機性比較大,稿件的命運與審稿人的個人偏愛有很大關係。第三,重複實驗的局限性。因為科學進步的動力是創新而不是重複別人的實驗,沒有科學家願意去做別人做過的事 。因此,僅僅依靠科學內部的規範機制則難以防範科學家的越軌行為。

在健全科學內部的評價機制的基礎上建立權威的外在社會控制機制就成為必然。外在社會控制則是運用各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會約束來促使科學家在各種外在壓力下遵守科學研究的行為規範。

非正式的社會控制機制用於工作場所,並為那些發生越軌時恰巧在場的人使用,也就是某個科學共同體內(科研小組、實驗室)內的人自我互相監督。但是這種非正式控制的效果是有限的,例如懲罰的不確定性與缺乏力度;個人情感、相關社會地位的影響;為了團體情感和團體榮譽,科研小組的團體成員也會保護越軌者;告密者反而使成為團體的異己分子會受到打擊、排擠等等。

內在控制和非正式的社會控制的控制權都屬於專門職業共同體。科學、醫療、律師等屬於專門職業(英語為Profession)的範疇,不同於一般職業(英語為Vocation)。默頓和吉倫認為專門職業控制權存在著四個方面制約:評價專門職業服務的標準往往是模稜兩可的;角色表現的相對低水平的透明度;職業同盟或者專業同事間的密切的人際關係的存在;專門職業者包庇那些違反了規範的同行。

因此,科學共同體對嚴重的越軌行為必須採取正式的社會控制機制,產生相應的機構和組織,由專門的人員負責。比如,美國公共衛生局成立了研究廉正室,成員包括生物學家、律師、統計學家,任務就是調查、偵破科研中的弄虛作假、剽竊等違規行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也組建了一個科學偵探室,其調查程式和研究廉正室相差無幾。為了統一協調全國的科學打假工作,美國國會還專門成立了由12人組成的"研究廉正委員會",成為防範科研中越軌行為的聯邦機構 。

案例:巴爾的摩事件

巴爾的摩(1938~)在美國科學界是一位風雲人物。他曾是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校長,一位傑出的分子生物學家,他因發現逆轉錄酶能將核糖核酸逆向轉錄為脫氧核糖核酸(RNA→DNA)而獲得197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1981年,科學家們發現,小鼠的生殖細胞在導入外源的大鼠生長激素基因後,能發育成為轉基因小鼠,這種轉基因小鼠比對照鼠要大上兩倍,被稱為"超級鼠"。轉基因鼠的出現為基因表達研究開拓了新的天地。

正在從事抗體基因研究的巴爾的摩立即抓住了這一時機。他意識到如果將含恆定元件 μ的外源基因導入小鼠的生殖細胞,小鼠內源基因的重排是否會效仿外源基因,也產生含有元件 μ的基因?為了證實這一點,必須做血清學的測試鑑別,即對轉基因小鼠用放射測定的方法進行鑑別。巴爾的摩決定與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特麗薩·今西加里攜手合作,再加上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了強大的研究陣容。

1985年5月,今西加里進行了最為關鍵的實驗,取得了預期成果:小鼠的內源基因確實會效仿外來的重鏈基因。1986年4月,巴爾的摩和今西加里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長達13頁、題目為“在含重排 MU重鏈基因的轉基因小鼠中,內源免疫球蛋白基因表達程式的改變”的實驗論文,論文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在論文提供的大量數據、完整的程式和事實的記錄面前,人們無法懷疑這一實驗結果。

論文發表一個月後,在今西加里實驗室的一位博士後M·歐圖勒在仔細讀了長達十七頁的實驗記錄後,發現與論文不符。論文中提到的一些關鍵性的實驗,在實驗記錄中根本找不到,論文有造假嫌疑。於是她向塔夫茨大學當局(因為該校正要聘請今西加里)提出了對今西加里的指控。

學校調查組的調查結論是:論文記錄雖有小小的錯誤,但並沒有造假。歐圖勒不服,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調查。國家衛生研究院雖然得出論文有造假的嫌疑,但權威的《科學》、《自然》《細胞》等雜誌都拒絕刊登批判文章。

最後官司打到了國會。1988年5月,國會調查分組委員召開了聽證會。而巴爾的摩在《致同事》的公開信中聲稱完全沒必要進行調查,他可以保證特里薩·今西加里的人品。他以為以他在科學界的聲譽和權威,可以讓調查中止。他指責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調查人員費特爾、丁吉勒、斯圖爾特等人,說他們毫無根據地干涉科學問題。他甚至以言語相要挾,聲稱這是一場“悲劇性的調查”,認為“外行是不可能評價科學的”。由於事態並沒有像他預料的那樣,他不得不刊登更正文章,但他指出,修正並不會減弱論文結論的可信度。

在騙局沒有完全揭開之前,巴爾的摩仍然受人尊敬,並被聘為洛克菲勒大學校長。可憐的歐圖勒受盡折磨和冷落,而且被學校解僱了。

國會和聯邦經濟情報局的調查結果最終顯示:實驗的日期與今西加里的記錄不一致,她是用截取日期轉貼到日期記錄紙帶上的方法來造假,這一發現使今西加里名聲掃地。直到這時,巴爾的摩才不得不承認自己為今西加里辯護的錯誤,撤回了在《細胞》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並向歐圖勒公開道歉。

在這個案例中,今西加里是真正的越軌者,巴爾的摩開始是被動越軌者,後來在面對越軌調查中成了真正的越軌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