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閨思二首

秋閨思二首

《秋閨思二首》是唐代文學家張仲素的組詩作品。這組詩都是抒發思婦情懷的。第一首詩,詩人以深情而洗鍊的筆墨,表現了閨中思婦的幽怨;第二首詩,詩人用委婉的筆法,寫出了思婦的憂慮和怨嗟。兩首詩都寫得迴環曲折,深婉動人。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秋閨思二首

•其一

碧窗斜月藹深暉 ,愁聽寒螿淚濕衣 。

夢裡分明見關塞 ,不知何路向金微 。

•其二

秋天一夜靜無雲 ,斷續鴻聲到曉聞 。

欲寄征衣問訊息 ,居延城外又移軍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碧窗:綠色的紗窗。“碧紗窗”的省稱。唐李白《寄遠》詩之八:“碧窗紛紛下落花,青樓寂寂空明月。”斜月:一作“斜日”。

⑵寒螿(jiāng):寒蟬。螿,蟬類。漢王充《論衡·變動》:“是故夏末蜻蛚鳴,寒螿啼,感陰氣也。”《爾雅·釋蟲》“蜺寒蜩” 晉郭璞註:“寒螿也。似蟬而小,青赤。”

⑶關塞:邊關;邊塞。《墨子·號令》:“數使人行勞賜守邊城關塞、備蠻夷之勞苦者。”

⑷金微:古山名。即今阿爾泰山。唐貞觀年間,以鐵勒卜骨部地置金微都督府,乃以此山得名。南朝陳沈炯《賦得邊馬有歸心》:“連鑣度蒲海,束舌下金微。”

⑸秋天:秋日的天空。漢桓寬《鹽鐵論·相刺》:“文學言治尚於唐虞,言義高於秋天,有華言矣,未見其實也。”

⑹鴻聲:鴻雁鳴叫的聲音。唐武元衡《長安秋夜懷陳京昆季》詩:“螢影疏簾外,鴻聲暗雨中。”

⑺征衣:出征將士之衣,泛指軍服。唐趙嘏《送李裴評事》詩:“入夜笳聲含白髮,報秋榆葉落征衣。”

⑻居延城:即居延塞,中國漢唐以來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故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東南。移軍:軍隊調動。唐韓愈《順宗實錄四》:“盜賊至州,杲懼,移軍上元。”

白話譯文

其一

夜晚斜月籠罩碧窗光色正淒迷,聽著寒蟬悲鳴心裡發愁淚沾衣。

夢裡清晰見到親人戍守的邊塞,醒來時卻不知哪條路通向金微。

其二

秋天的夜空一片寂靜不見浮雲,斷斷續續的大雁聲天亮尚可聞。

想要給親人寄征衣向人問訊息,聽說居延城外又開始調動大軍。

創作背景

唐代邊境戰爭頻仍,後來又加上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唐詩中,包含廣大量描寫征夫思婦相互懷念的作品。張仲素是以寫閨情見長的。這組詩就是這類作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首詩開頭二句寫思婦醒時情景,接著寫她的夢境,乃倒裝寫法。

詩中的主人公一覺醒來,只見斜月透進碧紗窗照到床前,環境如此清幽,心頭卻無比寂寞,更有那秋蟲悲鳴,催人淚下;她的淚水早已沾濕了衣襟。

剛才在夢裡,分明地見到關塞了。那“關塞”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因為她的良人就出徵到那裡。她不由大喜,立刻想到:快,去找金微山。金微山是當時邊關要塞所在。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來。

詩人以飽蘸同情之淚的筆觸,寫出了思婦的一片思念之情。

第二首詩寫思婦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靜無雲,她聽到鴻聲時斷時續。鴻雁,向來被認為是替人傳遞書信的,因此,她便由鴻聲而想到要郵寄征衣,但不知寄到哪兒去。本想寄到遙遠的居延城(今新疆),不曾料想,如今那兒又在移軍。真叫人愁緒萬端,寢食不安。

初、盛唐時,國力強盛。詩歌里洋溢著高昂、樂觀情調。中唐詩的基調開始轉為低沉了。就這兩首詩而論,從閨中思婦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邊關動亂不寧的影子。

從風格方面來看,盛唐氣象,往往貴在雄渾,一氣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則講究用意用筆的曲折,以耐人尋味見長。像這二首中,“夢裡”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迴環曲折,方將思婦的心情極細緻地表達出來。“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寫法,如此一轉,便加深了主題,豐富了內涵。

名家點評

胡應麟《詩藪》:張仲素《秋閨思》“夢裡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衣問訊息,居延城外又移軍”,皆方龍標不甚遠。

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道破深意,溫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風人之體。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敖英曰:王少伯《閨怨》、張潮《江南行》、王駕《古意》、張仲素《秋閨思》,皆溫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風人之體。

邢昉《《唐風定》:晚唐絕句愈工愈淺。近此獨空,淡有遠神。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二詩繾綣有情,含思婉至。

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二詩詠秋閨憶遠,皆以曲折之筆寫之。第一首靜夜懷人,形諸夢寐,常語也。詩乃言關塞歷歷,已見夢中,迨欲身赴郎邊,出門茫茫,何處是金微之路,則入夢徒然耳。第二首言欲寄相思。但憑尺素,亦常語也。詩乃言秋夜聞雁聲,感雁足寄書之事,方欲裁箋,而訊息傳來,本住居延,又移軍他去,寄書不達,情益難堪矣。唐人集中多詠征夫思婦,宋以後頗稀,殆意境為前人說盡也。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兩詩首二句皆寫秋,三四句皆寫閨情。

其一

楊慎《升庵詩話》:即《卷耳》詩後章之意也。

凌宏憲《唐詩廣選》:胡元瑞曰:此詩與下首結語,皆去龍標不遠。

黃叔燦《唐詩箋注》:言有夢尚不得到,用意更深一層。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翻用“夢中不識路”句,愈形金微之遠(末二句下)。

吳瑞榮《唐詩箋要》:晚唐絕句,愈工愈淺近,此詩獨空澹有遠神。

其二

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唐汝詢曰:秋色感人而音息終不能達者,以屯戍之無定也。

黃叔燦《唐詩箋注》:戍無定所,訊息難憑,感北雁之南征,悲寒衣之莫寄,秋天夜水,閨思情長。有風人之旨,亦太白、少伯之遺。

吳瑞榮《唐詩箋要》:盛唐風骨。“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異曲同情。委曲苦衷,讀之如見王少伯,後惟繪之得其遺響。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詩有一字訣,曰厚。偶詠唐人“夢裡分明向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鴻問訊息,居延城外又移軍”,便覺深曲存味。今人只說到夢見關塞,托征鴻問訊息便了,所以為公共之言,而寡薄不成文也。

作者簡介

張仲素(約769~819),唐代詩人,字繪之,符離(今安徽宿州)人。憲宗時為翰林學士,後終中書舍人。其詩多為樂府歌詞,以寫閨情見長,語言上十分清婉爽潔,悠遠飄逸,少有庸作;題材上以寫征人思婦的居多,也有描寫宮樂春旅的作品。《全唐詩》錄其詩三十九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