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社

秋社

文學社團,名曰秋社,是清朝末年至民國期間的一個文學社團。是徐自華女士在好友革命志士秋瑾女士就義後為紀念秋瑾而成立的文學社團,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擔任名譽社長。

基本信息

宋朝

秋社秋社
社鼓敲時聚庭槐,神盤分肉巧安排。
今番喜慶豐年景,醉倒翁媼笑顏開。
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八月,是為秋社。陸游有《秋社》詩云:雨余殘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賽廟回。又見神盤分肉至,不堪沙雁帶寒來。書固忌作閒終日,酒為治聾醉一杯。記取鏡湖無限景,苹花零落蓼花開。《社肉》詩云:社日取社豬,燔炙香滿村。飢鴉集街樹,老巫立廟門。雖無牲牢盛,古禮亦略存。醉歸懷餘肉,沾遺遍諸孫。描寫了秋社的熱鬧場面和老人的心情。

秋季祭祀日子

始於漢代,後世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古代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祀神報謝。宋時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後世,秋社漸微,其內容多與中元節(七月半)合併。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齎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鴨、餅瓜姜之屬,切作棋子、片樣,滋味調和,鋪於板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雲宜良外甥。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吳自枚《夢粱錄·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縣差官祭社稷於壇,蓋春祈而秋報也。”清顧祿《清嘉錄·七月·齋田頭》:“中元,農家祀田神,各具粉團、雞黍、瓜蔬之屬,于田間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謂之齋田頭。案:韓昌黎詩:‘共向田頭樂社神。’又雲‘願為同社人,雞豚宴春秋。’......則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猶古之秋社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