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墟

位於安徽蚌埠市西郊懷遠縣東渦淮交匯處塗山腳下的禹會村,相傳是“禹會諸侯”的地方。“禹會”的村名早在《漢書》中就有記載,延續至今。禹墟的稱謂在北魏時酈道元的《水經注》的“禹墟在(塗)山西南”中得到確指,這正與蚌埠西南郊禹會村的禹墟相吻合。據傳說,在4000多年前,這裡“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歷史地位

禹墟點擊查看大圖
位於安徽蚌埠市西郊懷遠縣東渦淮交匯處塗山腳下的禹會村,相傳是“禹會諸侯”的地方。“禹會”的村名早在《漢書》中就有記載,延續至今。禹墟的稱謂在北魏時酈道元的《水經注》的“禹墟在(塗)山西南”中得到確指,這正與蚌埠西南郊禹會村的禹墟相吻合。
據傳說,在4000多年前,這裡“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華夏古代文明興起於何時,迄今尚無確切的說法。眾所周知,中國在商周以後的歷史脈絡通過考古得到確認並為世界所公認,但對商代以前的特別是傳說中的五帝時期(公元前2000年至2500年)即考古學上所稱的龍山文化時期,還有諸多懸疑無法驗證,它也正是中國古代(即夏王朝)國家形成的關鍵時期。
因此,前些年我國在完成夏商周斷代工程後,便於2000年啟動了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力圖通過匯集多學科專家的研究,論證這一時期的文明起源與發展進程。而對禹墟的發掘正是實施這項工程的重大考古項目之一。其次,到目前為止,我國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先後都發現了龍山文化的遺址,惟有淮河流域至今仍沒有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王吉懷研究員在2006年先後兩次率隊來到地處淮河中游的禹墟遺址進行勘探試掘,初步測定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在試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等文物,以及具有典型龍山文化特徵的“鬼臉形鼎足”的器物。王吉懷據此材料擬訂了禹墟發掘的立項申請,上報國家文物局。此申請被考古專家組認定可能揭開中國古代文明關鍵時期的謎底之一而獲得全票通過,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領銜發掘。

傳說故事

相傳,大禹娶塗山氏女為妻。新婚第三天即離家治水,“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而這些故事,直到今天仍為祖祖輩輩生活在禹會村的人們傳誦著。
幾千年神秘傳說依舊在,幾千年風雨侵蝕不留痕。在禹會村走一遭,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嘆:禹墟上還有多少世風沒有被歷史所甄滅?地表下的還有多少真實沒有被塵封?儘管如此,人們一如既往地小心呵護這個遺蹟。據說,禹會村人們為緬懷大禹的功績,村里自古就建有大禹廟。解放初期,人們在禹墟的土堆上還能看到大禹廟的遺蹟和殘留的石牆,經過一場“文革”浩劫,廟宇的痕跡蕩然無存。解放後,文物部門一直不間斷地對塗山周邊進行考古調查,並在1981年發現禹會村有龍山時期的文化遺址,這片遺址從淮河東岸大堤下一直延續到村中,分布範圍在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300米的區域內。2001年,當地文物部門又在村民普遍認同“禹會諸侯”處的禹墟上樹立“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2006年10月,王吉懷研究員率考古隊來禹墟進行的為期10天的試挖掘,出土大量具有龍山文化典型特徵的文物,並測出遺址北部一處夯土層面積達2000平方米以上的早期龍山文化大型建築基址,中南部還有陶片豐富和遺址保存完整的文化層,初步勘探出整個遺址區規模約有50萬平方米。
近幾十年來,國家在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間的淮河流域進行的考古發掘與研究發現,這一區域的舞陽賈湖遺址、濉溪石山子遺址、蚌埠雙堆遺址、定遠侯家寨遺址,還有蒙城尉遲寺遺址等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重要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特別是雙堆遺址刻劃符號被確認為中國文字起源之一等研究成果,表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有著比較完整的框架,而且體現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碰撞、交融的文化特徵,足以說明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源頭之一。但是,淮河流域能列入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子項目只有禹墟一處,而禹墟遺址考古年代也正是龍山文化時期,故發掘禹墟遺址是填補淮河流域考古研究之舉,其意義遠比上述其它遺址發掘重大得多。
2007年4月底,王吉懷研究員帶領考古隊一行,以及來自安徽大學考古學專業的9名研究生入住禹會村。劃時代的禹墟發掘之舉也得到禹會村村民的理解,陳育新老人就是心情愉悅地把自家種在禹墟土堆上的三十多株桃樹悉數砍去,為發掘工作提供方便。5月1日下午3時,陣陣鞭炮聲中,旨在尋找大禹所生活的龍山文化時期在淮河流域的遺蹟、遺存的“禹墟”正式開始發掘。隨著發掘工作的有序進行,塵封數千年的地下遺址也一點一點地重見天日。考古進入第八天之際,原先勘探的北部夯土層上方堆積土中發現4座清代乾隆及光緒年間的墓葬,待清理完這些與發掘無關的墓葬後,考古工作者期待已久的夯土層終於出現了。更讓考古隊員興奮不已的是,夯土層面以上有人們居住遺址層及其散失的龍山文化時期陶片,這一發現對於下面夯土層的定性與斷代起到關鍵作用,也就是說,下面夯土層的具體斷代肯定比陶片斷代還要早些。同一天,在相距北部夯土層發掘點南側200米外的文化層也有重大發現,陸續出土了僅有半個鴨蛋大小的3個鬼臉鼎足和多件石鏃,其中約為公元前2500年的“鬼臉式鼎足”是極具山東龍山文化特徵的器物,雖然埋在地下4000多年,仍可以看出較高的工藝水準。
禹墟考古發掘進行到十餘天時,這裡已經發掘出土大量鬼臉式鼎足陶器碎片、動物牙齒、碳粒物、石鏃和耕作石器工具等,根據已出土的文物推斷,禹墟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當然,禹墟夯土層的具體斷代與定性還需從文化層的堆積情況,並通過對出土文物的分析來進一步驗證,已經揭露的夯土層所折射的信息初步表明,夯土層極可能是當時的大型宮殿、房屋等地面建築遺留下來的,夯土層的具體作用同樣需要進一步揭露夯土層來加以論證。

【傳說與遺蹟】

黑雲壓頂、瘴氣翻滾,傳說禹率眾劈開山脈,淮河水頓時傾瀉而出,順流而下,不再泛濫,劈開的山變成了如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的荊山和塗山。
談及大禹的故事,禹會村55歲的老高中生陳育賀口若懸河。
被稱為“禹墟”的遺址位於蚌埠市西郊渦淮交匯處塗山腳下的禹會村。當地傳說認為,這裡是“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發生地,關於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娶妻“塗山氏女”並生子啟等傳說在當地流傳。
據村民講述,4000多年前,淮河泛濫成災,舜派大禹的父親鯀治水,鯀治了九年沒結果,最終被殺。其後,舜派大禹治水,大禹採取因勢利導方式,最終消除水患。現在,禹會村保留著一條路,叫走馬嶺,據說是大禹治水時到工地查看工程經常騎馬走的路;路的盡頭有一個池子,稱為飲馬泉;以前還有一口井,傳說是大禹捉住水怪大魔頭時用作囚牢的。
治水過程中,禹娶塗山氏之女為妻,結婚第三天即離家治水,治理好淮河後又去治理長江。出發時帶走了塗山的一塊石頭,放在長江邊上,將那個地點當作“塗山”,就取地名當塗。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妻子生兒子啟,抱子望夫,最後化成一塊巨石,被稱為“啟母石”,現在仍屹立山中。大禹治水功績卓著,“萬國”諸侯“執玉帛”來朝,場面壯觀。後人為了紀念大禹治水成功,興建了大禹廟,解放初期還存有大禹廟的遺蹟。
“當時,禹墟的面積很大,建在大土堆上。上面有兩個大石碑,還有一些廟宇的殘留石牆。”74歲的村民陳育高說。但文化大革命期間,廟宇被毀,成為廢墟,上面栽著莊稼和果樹,立了一塊“禹會村遺址”石碑。
此外,禹墟附近的水溝邊曾經有一塊500多斤重的黑色石頭,傳說是龜嶺聖母殘骸所化,被大禹放置在此。68歲的陳桂修告訴記者,他小時候聽大人講,石頭非常神奇,動物身上有擦傷,便來到石頭邊摩擦,過了一會兒傷口便會癒合;大旱時,所有溝塘幹了,唯獨這裡的水仍是滿滿的,而且,“牛在上游盤水,渾濁的水經過石頭變清了。日本軍隊來過以後石頭就不見了。”

【發掘與印證】

關於禹墟的傳說在禹會村代代相傳,但由於沒有確鑿的實物證據,“傳說”僅僅被當作“傳說”。直到1981年,當地文物部門在這裡發現了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址,使禹墟的傳說有了考古學映證。
首先,禹墟遺址時代與大禹所處的時代相同。據蚌埠市文化局副局長朱孟珍介紹,禹會村遺址分布範圍自淮河東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300米,同時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殼、螺螄殼、紅燒土層、燒土塊、灰坑等。通過比較,其文化性質屬於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範疇。
龍山文化因1982年首先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被發現而命名,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傳說中的大禹剛好處於這一時期,時間上吻合。
其次,發掘現場與歷史記載的地點非常接近。從史料研究論證的結果,專家普遍認為“夏之興以塗山”“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中的“塗山”在安徽蚌埠市境內。2006年10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率隊在禹墟試掘,發現“甲”字形遺址頭部是一處面積達2000平方米以上的早期龍山文化大型建築基址時,“禹會諸侯”的歷史遺存似乎具備了可能性。
事實上,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問題,歷來在史學界爭論頗多。從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上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八九千年的“先秦”歷史由於文獻資料匱乏,史前記載皆為傳說,故又稱為“傳說時代”。這個時代的英雄,形象人神相揉,超越現實,所留下的史料隻言片語、歧義紛紛。
大禹也是如此,根據史書記載,他在舜死後,“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正式開闢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將中國歷史帶入文明時代。因此,重構大禹時代的歷史,有助於中國古代文明“正本清源”。

記者從位於安徽蚌埠市的禹墟考古發掘項目處了解到,禹墟考古發掘中再次有了新發現,考古專家在對此前5次的發掘所提取的禹墟土壤標本浮選過程中,發現了史前大麥。據了解,這一發現將人類的大麥種植史延伸至4000年前商周之前,是史前農業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懸念】

經過充分準備,王吉懷今年5月再次帶隊到禹墟發掘,目前,發掘工作已經進入關鍵時期。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此次發掘分兩個區域同時進行。淮河大堤附近是文化層的發掘。4個5米見方的探坑一字排開,工作人員在坑裡或坐或蹲,不時從夾著黑色炭灰的泥土裡挖掘出黃色、紅色陶器碎片。距離文化層不遠的“甲”字形遺址頭部附近區域,主要是夯土層發掘。由於龍山時期的夯土特徵不如商周以後明顯,工作人員的發掘工作非常仔細,目前,夯土層已經剩下薄薄一層,不久即將被全部揭開。
露出“真容”之後的禹墟,可能會透露怎樣的秘密呢?
其一:夯土層是“禹會諸侯”的場所遺址嗎?
“禹會”是指大禹會諸侯的盛典,如果真能證明禹會村是當年大禹會諸侯的地方,那么“禹墟”將成為一個重大發現。據介紹,夯土層在古代主要由大型宮殿、房屋、圍牆等地面建築留下,夯土的存在,證明其在遠古時期存在過宮殿廟宇等重大建築,夯土中間或者上下出土的文物能提供夯土的年代、用途等信息。“有關大禹治水的傳說很多,各地的禹王宮、禹王廟就是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所修建的,但是,以大禹會諸侯為名,叫‘禹會’的地方並不多見。相信隨著夯土層的斷代、定性以及文物出土,真實狀況能顯現。”王吉懷說。
其二:禹會村遺址是塗山氏國地域範圍嗎?
禹時“天下萬國”,絕大多數沒有留下歷史傳說,塗山氏屬於少數留下歷史傳說的氏族之一,這主要是因為有禹娶塗山氏這個歷史事件。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塗山氏女是當年塗山氏國一位年輕“君主”,是雄踞淮上的一方諸侯,華夏族酋長之一的大禹通過與夷族世家塗山氏女的婚姻,尋求淮夷力量的支持。從禹墟的發掘來看,總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並且出土農業工具石器較少,採集和漁獵遺蹟較多,與淮夷特點相符。專家認為,如果能證明禹墟是塗山氏國的地域,將有助於研究原始社會如何向文明社會過渡。
其三:能否發現塗山氏女與夏啟的遺蹟?
在禹會村中,尚存“啟母石”和“台桑石”,分別由塗山氏女望夫化石和“啟所生處”而來。作為大禹事業成功的基礎和背後的力量,並教育出中國第一個王朝的君主,塗山氏女充滿傳奇;啟“攻益而奪天下”,廢除禪讓制,實行帝王世襲制,並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為孟子、司馬遷所贊。

中國最早且最大祭祀遺址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禹墟發掘項目負責人王吉懷教授向記者表示,歷時3個多月的禹墟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正式結束。作為目前國內最早最大最具盛名祭祀場所,禹墟的地位將無法估量。
王吉懷教授告訴記者,禹墟遺址的第三次發掘工作,重點是在其祭祀台。通過對其內部出現的火燒杯、方土台、“大腳印”里的柱洞等形制的研究,專家們已經初步確定,這是目前國內最早、最大、最具盛名的祭祀場所遺址。這一點也得到了剛剛結束的考古所年會專家的一致認同。
王吉懷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鑒於氣候原因,第三期發掘工作將告一段落。2010年春節後,也就是三四月份,第四期發掘工作又將展開,可以肯定,屆時將會有更多驚喜展現出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