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課程

禪修課程,禪,本是梵文“禪那”(Dhyāna)簡稱,翻譯為“思維修”,即是運用思維活動的修行;又譯為“靜慮”,即是寧靜、安詳地深思。

禪,本是梵文“禪那”(Dhyāna)簡稱,翻譯為“思維修”,即是運用思維活動的修行;又譯為“靜慮”,即是寧靜、安詳地深思。在佛教《具舍論》中卷八這樣說:“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此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即是真實的了知”,“諸等持內,唯此攝支,止觀均行,最能審慮”,“禪那”只是諸多等持、寂靜中的一種方式。寂靜使我們的心理處於一種沒有了浮動躁亂、暗昧昏沉、脫離了煩惱的束縛和障,放下了生命的不安與痛苦,“禪那”保障生命自我明睿深沉地進行觀察和思慮的境界。

“禪那”的重要體徵就是攝“止觀”於一身,是止觀均行,“奢摩他”(Samātha),意譯為“止”或“定”,指觀察事與理的一切現象、契合空性真理而所必須依賴的心理條件。“毗缽舍那”(Vipas'yanā),意譯為“觀 ”或“慧”。就是相對應“奢摩他”的理論思維活動則名“毗缽舍那” ”意譯為“觀”或“慧”。這種定慧統一的“止觀雙運”是佛教“止觀”共行的典範。精神的集中 思想的專一,注意力高度集中,來調御自己的全部的意識活動,使其按照自己既定的構想和思維路線進行,從而作為調節身心情緒、健康和解脫的途徑,擺脫了客觀世界對精神世界的支配,超越自身生理機制對情感欲望的制約,訓練出一種不為客觀環境和主體情識左右,自在歡喜的精神境界。這在現實的修行生活中,即是短暫的摒棄了與修行無關的煩惱與分別,也是身心的一種終極解脫方式,獲得精神的療愈。

“禪那”是佛教中是獲取智慧最好、最直接的的方法,這也被佛教中的天台宗作為修行解脫的門徑。“禪”給予了我們生命覺悟、智慧的開啟。禪的頓悟思想,是重視擺脫欲望的干擾、思維的羈絆、超越相對、涵蓋了相對、遊行自在的境界。大智度論說:“善心於一處不動,是名三昧。”這寧靜的靜慮是一切修行的精神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