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營

禪修營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會影響我們的心,影響我們禪修。 因為無法控制它的生滅,所以是苦;當你觀察時,因為是無常的所以是苦;因為是無我的,所以是苦。 獲得身心的輕鬆;

不要一再回想過去,不要在未來中迷失自我,過去已不再,未來尚未到來。就在當下,如實地深入觀察生命現象,才能住於安穩和解脫之境。今天我們一定要精進,等到明天已經太遲。明天死神可能意外地降臨,我們如何與死神討價還價?知道如何日夜保持正念的人,就能以較好的方式去獨自生活。

課程宗旨

奔波紅塵中,腳踏名利兩條船,我們慢慢被欲望、貪著朦朧了眼睛,【忙碌】成了人生的代名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透出多少世間無奈的感嘆。我們在混沌中一刻都不能停息面對、應付、處理工作、人際和情感的壓力,在這個無限大的心裡塞滿了被讚譽被需要被滿足,還能留給自己一個的小小角落/空間嗎?禪修能帶給我們什麼,一次面對自己的機會,一次內觀的機會。心裡的那片地上已經多多少少的雜草叢生,需要給一個整理的機會。體驗寧靜的真實,這是一切的開始!

課程優勢

內觀禪修作為一種古老而嶄新的文化形式,以佛法高度的智慧作為指導;禪的特質是純淨、直接、當下、不二,超越信仰、超越文化、直指人心、回歸本心,又具有簡單、直接和高度的可操作性,對於解決現代社會普遍的心靈問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任何有心靈困惑與煩惱的人都可以來學習與實驗,從而淨化內心的煩惱、提升生命的內在品質、體悟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生命實相、安享生命中清涼、自在、安詳的本來面目。上海交大新儒商文化發展中心特邀請釋果寧法師給大家解答一些關於禪修的問題。

禪修簡介

禪修前的心理準備
禪修仿如耕種土地,深入觀察你的心,努力鋤草,因為雜草的種子會進入你的心裡,它們會生根。如果你讓雜草的種子長時間埋在土裡,它們的根會變得非常堅固,這時很不容易把它們拔出來;如果在雜草的種子發芽之前,你把它丟棄,這是非常有益的。
禪修基本技巧與指導
你內心的平靜也取決於你所交往的人,如果你與忠實、仁慈、慷慨、有正念和內心平靜的人交往,會有助於你的禪修;如果你和沒有正念、善變的人交往,和他們談論事情,或與不友善、易怒、浮躁不安、貪婪、驕傲的人交往,他們對你有負面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會影響我們的心,影響我們禪修。
深入內觀的方法
要學習基本的禪修技巧並不難,但是,要培養更深的定,你必須有一位好老師,有慈心、知足、沉著、平靜、解脫等特質的老師,而且他有空教導你。
覺知心識和所緣境
你觀察所緣境時,有觀察的目標和覺知的心。由於有所緣境,所以有覺知的心;由於有覺知的心,所以你能覺知“觀察的目標”,你也知道你在“覺知”所緣境。當所緣境出現時,你能夠覺知它們的生滅。不要期待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只要緊緊跟著所緣境。禪修中最重要的是:緊緊跟著所緣境。
觀察身心現象的原因
當你深入觀察身心的生滅過程時,你會發現:它們總是生滅不已,沒有固定的實體,身心不斷改變,生起又滅去。因為有色法,所以名法生起;色法的生滅過程是因為心的生滅過程,兩者互為對方生起的條件。觀察名法、色法生起的條件,觀察它的生起是因為“因緣”,這是第二觀智。
觀察無常、苦、無我
凡是無常者亦苦,凡是無常和苦者亦是無我。因為無法控制它的生滅,所以是苦;當你觀察時,因為是無常的所以是苦;因為是無我的,所以是苦。
觀察身心現象的生滅
每次經驗,每種感覺,每個念頭,每個心識剎那,包括覺知意識,都會消失。因此,在這個階段,禪修變得非常完整,你看到所緣境的生滅,你觀察意識的生滅,你觀察正在跟著所緣境的禪修意識,或觀察這“觀智”,你甚至可以觀察“正念”的生滅。
最後的想法和為禪修營做準備
禪修營只是整個禪修過程的一部分,在禪修營結束後,你應該繼續禪修,直到去世,直到最後一刻,這是我一直在準備的。準備也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甚至為下輩子做準備,因為我知道它會發生。如果你知道如何做準備,你會非常自信,而且事情很可能按照你事先準備的方式發生。

增值收益

禪修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漸減少煩惱的困擾和貪慾、嗔恚、愚痴的束縛;逐漸讓心靈淨化及得解脫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還有很多現實的好處:
緩解壓力;解除疲勞;
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調和陰陽;提神養精;
緩和緊張和高血壓等毛病;獲得身心的輕鬆;
安穩的睡眠;增強健康與強壯;
養成良好行為,做事更加專注;不易怒,對人慈祥;
在工作事業中更敏惠;記憶力增強;
煩惱減少,喜樂增加;更具有包容心和忍耐力;
獲得超人的智慧。

課程體系

禪修營禪修營

領銜師資

釋果寧法師
字戒淨,禮從上聖下輝大和尚於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居山苦修多年,因不忘“上求佛道以開智慧,下化眾生救苦救難”之菩提心。毅然下山,以弘揚佛法禪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幫助有緣眾生,破解迷惑,尋求人生的智慧,和促進社會更加和諧,人間更加美好。由於法師的慈悲,慈航普渡,被香港普緣蓮社推舉為住持,被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聘為副會長,廈門大學禮聘為國學研究院兼職教授,被上海交通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法師淵博的學識、圓融的智慧、無處不在的禪機,讓社會各階層人士受益匪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