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大白茶

福鼎大白茶

福鼎大白茶 原產於福鼎太姥山。 生長期全年達8個月。生長勢旺盛,抗逆性強,耐旱亦耐寒,雖在零下3—4℃或更低亦不受凍。繁殖力強,壓條、扦插髮根容易,成活率高達95%以上。產量比當地菜茶高。製成紅茶、綠茶、白茶品質均佳。福鼎大白茶樹高1.5—2米,幅寬1.6—2米,樹勢半開張,為小喬木型。 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藝天然和功效獨特等特性,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類珍品。福鼎白茶已經走出福鼎,走出福建,走出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展示她的非凡魅力。 近年來,先後有100多件福鼎大白茶產品在國內外茶葉品質大獎賽中獲得金獎、銀獎。 目前福鼎白茶主流的品牌主要有:福慧牌、九里香、品品香、天毫等領導品牌。

基本信息

產地

福鼎大白茶原產於福鼎太姥山。

傳說

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茶

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種蘭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並曾將其所種綠雪芽茶作為治療麻疹聖藥,救活很多小孩,人們感恩載德,把她奉為明,稱她為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名為太母山。到漢武帝時,派遣了侍中東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於是太母山被封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並正式改名為太姥山,現今福鼎太姥山還留有相傳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綠雪芽古茶樹、太姥娘娘發現綠雪芽的山洞和澆灌綠雪芽的丹井。距今150多年前(約1857年),有柏柳鄉竹頭村陳煥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

茶樹介紹

福鼎大白茶樹高1.5—2米,幅寬1.6—2米,樹勢半開張,為小喬木型。分枝較密,節間尚長。樹皮灰色。葉橢圓形,先端漸尖並略下垂,基部稍鈍,葉緣略向上。通常大12×5.4厘米,長寬比平均為2.2。葉色黃綠、具光澤。側脈明顯,7—11對。鋸齒較整齊、明顯,27—38對。葉肉略厚,尚軟。一芽二葉長5.1厘米,百芽重23克。花型較大,雄蕊低於雌蕊,盛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花量多,結果率高,茶子大而飽滿。
發芽期在3月上旬,11月中旬停止生長。生長期全年達8個月。生長勢旺盛,抗逆性強,耐旱耐寒,雖在零下3—4℃或更低亦不受凍。繁殖力強,壓條、扦插髮根容易,成活率高達95%以上。產量比當地菜茶高。製成紅茶綠茶、白茶品質均佳。採制銀針以芽潔白肥壯、茸毛多最為特色

白茶簡介

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藝天然和功效獨特等特性,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類珍品。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消熱降火,消暑解毒,具有治病之功效。清代名人周亮工的《閩小記》中載:“白毫銀針,產太姥山鴻雪洞,其性寒涼,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聖藥。” 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歐美國家對白茶進行的深入研究發現,相比其他茶類,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黃酮含量最高,胺基酸含量平均值高於其他茶類,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輻射、抗腫瘤,人體免疫力細胞的干擾素分泌量增加5倍等作用。
對於福鼎白茶獨特而顯著的保健功效,可以用五種茶來形容:①降火消炎茶:白茶具有清熱祛火的功效,同時最新研究還表明,白茶提取物對導致葡萄球菌感染、鏈球菌感染、肺炎等細菌生長具有預防作用。②女人茶: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多喝白茶或使用白茶的提取物,可以延緩衰老,美容美顏,因此受到了現代時尚人士,特別是都市女性的歡迎。③伴侶茶:喝紅葡萄酒飲白茶,“一紅一白”結合,白茶可以解決飲用紅葡萄酒容易上火的難題,可以說是現代成功人士社交應酬的好伴侶。④夢之茶:白茶可以清熱降火,讓人清心除煩、安神定智,有助於人們獲得健康良好的睡眠。⑤旅行茶:白茶具有耐泡的特點,一天旅途一杯茶,可以很好地緩解或消除旅行中的疲勞。
福鼎白茶所獨具的特點,也得到了許多專家的認可。2008年6月,通過對福鼎白茶認真細緻的考察和研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部主任姚國坤教授等七位國內著名茶葉專家一致達成“福鼎白茶共識”:一是源於福鼎,文化豐厚。福鼎白茶栽培歷史悠久,是白茶之王—白毫銀針的發祥地。二是品質優異,康體養顏。白茶具有增強免疫力、抗氧化、延緩衰老、抑菌消炎的顯著功效,是人類康體養顏之珍品。三是創新發展,前景廣闊,能夠滿足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日益追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院長、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主任駱少君研究員也一再呼籲重視發展白茶,她說:“不僅美國,瑞典斯德哥爾摩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也表明,白茶殺菌和消除自由基作用很強。30年前我就極力推介白茶,今天更要大聲呼籲。”

茶樹特徵

福鼎大白茶原產於福鼎太姥山。據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種蘭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並曾將其所種綠雪芽茶作為治療麻疹聖藥,救活很多小孩,人們感恩載德,把她奉為神明,稱她為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名為太母山。到漢武帝時,派遣了侍中東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於是太母山被封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並正式改名為太姥山,現今福鼎太姥山還留有相傳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綠雪芽古茶樹、太姥娘娘發現綠雪芽的山洞和澆灌綠雪芽的丹井。距今150多年前(約1857年),有柏柳鄉竹欄頭村(現為點頭鎮過筧村竹欄頭自然村)陳煥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
福鼎大白茶樹高1.5—2米,幅寬1.6—2米,樹勢半開張,為小喬木型。分枝較密,節間尚長。樹皮灰色。葉橢圓形,先端漸尖並略下垂,基部稍鈍,葉緣略向上。通常大12×5.4厘米,長寬比平均為2.2。葉色黃綠、具光澤。側脈明顯,7—11對。鋸齒較整齊、明顯,27—38對。葉肉略厚,尚軟。一芽二葉長5.1厘米,百芽重23克。花型較大,雄蕊低於雌蕊,盛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花量多,結果率高,茶子大而飽滿。 發芽期在3月上旬,11月中旬停止生長。生長期全年達8個月。生長勢旺盛,抗逆性強,耐旱亦耐寒,雖在零下3—4℃或更低亦不受凍。繁殖力強,壓條、扦插髮根容易,成活率高達95%以上。產量比當地菜茶高。製成紅茶、綠茶、白茶品質均佳。採制銀針以芽潔白肥壯、茸毛多最為特色。

專家研究

茶學界對白茶起源問題一直有爭議,孫威江教授歸納為“遠古說、唐朝說、明朝說、清朝說”,茶界泰斗張天福將福鼎1796年創製銀針作為白茶起源的標誌,認為“白茶製造的歷史較其他茶類為短”。近日,本人仔細觀照福鼎、政和兩地有關白茶始創過程的記載,發現幾處耐人尋味的疑點;
其一,從縱向看,福鼎白毫銀針從創製到定型的時間跨度長達90年(1796年首創了銀針,1857年、1880年分別發現茶樹良種福鼎大白、福鼎大毫,1885年制出白毫銀針),但白毫銀針一經製成便迅速走紅(1891年出口國外,1912年就達到鼎盛),這一慢一快的背後有什麼故事沒有?
其二,從橫向看,兩地發現白茶良種(1879年政和也發現大白茶,1880年福鼎又發現大毫茶)和始制白毫銀針的時間(福鼎是1885年,政和是1889年)驚奇地接近,是什麼原因促成兩地共同去找茶,去研發新茶?
其三,從事主看,兩地白茶樹發現者都有名有姓而且還有不同版本(福鼎有陳煥說、張阿欽說,政和有魏春生說、風水先生說),但白茶工藝發明人姓名都隻字不提,其中有沒有隱情?
其四,從傳說看,兩地都假託得到“仙人”的指點而找到白茶並最初用於治病(福鼎有南極仙翁指點太姥娘娘用茶救麻疹、白髮仙翁指點毛義用仙茶救母病、太姥娘娘託夢陳煥種白茶,政和有白髮仙翁指點三小妹找到白茶救瘟疫),這仙人是誰?
這些疑點,讓我隱約覺得前人在論述白茶起源時,似乎在刻意隱瞞了什麼。為探尋白茶起源與傳承問題,我決定從中國茶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去尋找線索。  
白茶源自遠古 白茶是中國六大類茶之一,但茶分六大類卻是現代的事。因此,我們認定一種茶是不是白茶,不應該看它是不是叫白茶,而應該看它是否符合白茶的定義,即“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方法製作的茶。
白茶,素為茶中珍品,歷史悠久。史載,東漢時期,一個叫尹珍的青年懷揣家鄉生長自製的“荼”,拜謁著名儒學大師許慎,遭門丁刁難,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許慎整個府邸充溢著濃郁的茗香。許慎踱步而出溯源,隨即便邀尹珍入書房,將其“荼”沖泡相觀,但見其外形優美,白色葉底如銀針墜壺,湯色碧綠明亮,品之頓覺味鮮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發其在《說文解字》中對“荼”的註解,用“檟、茗、蔎”譯註“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名字起源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其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陳櫞教授在《茶葉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可見唐代長溪縣(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種。因其僅有名稱,能否作為起源證據還有待進一步商榷。有的學者認為白茶始於神農嘗百草時期,湖南農學院的楊文輝先生就持此觀點。他發表的《關於白茶起源時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現早於綠茶。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成書於1107~1110“大觀”年間,書以年號名)中,有一節專論白茶曰: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園,設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甌縣境)。《大觀茶論》里說的白茶,是早期產於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關棣縣向宋徽宗進貢茶銀針,“喜動龍顏,獲賜年號,遂改縣名關棣為政和”。
清嘉慶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產,當時以閩北菜茶品種為鮮葉。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政和鐵山鄉人改植大白茶,並於光緒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銀針試銷成功,次年運銷國外。白牡丹始創於建陽縣水吉鎮。1922年政和縣也開始製造白牡丹,運銷香港,價格比普通紅茶和綠茶高出一倍多。
後來,古人又驚喜地發現,茶“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令人有力,悅志”,於是茶這“南方之嘉木”、“草木之仙骨”除了作為藥用外,還成為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供奉品、帝王貴胄享受的奢侈品、方家術士修道的輔助品。這些都需要茶的乾葉,因為茶的鮮葉不易得、不常得,於是古代先民便有意識將鮮茶曬乾保存,以備不時之需。此時應不晚於周朝,因為朝還專設24名茶官“掌以時聚茶”。這種保存茶葉方式,陳椽教授認為“如現時制白茶,可以說是制茶起源時期”,楊文輝教授也認為“與現今的白茶製法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屬於白茶製法的範疇”,並推斷出“中國茶葉生產史上的最早發明是白茶”。古人這種用曬乾方式製成的茶,我們不妨稱為“古白茶”。
如果說,白茶誕生於遠古,那為什麼之後又會銷聲匿跡了呢?我們知道,隨著茶種植面積擴大和制茶工藝創新,茶便退下了它的神秘面紗,逐步進入了日常生活。雖唐朝時“曬乾葉茶”(即古白茶)還與“蒸青團茶”並存了一段時間,但樸實無華的“曬乾葉茶”著實讓食不厭精追求色香味形俱全的國人產生了審美疲勞,便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取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綠茶和後來創製的其他茶,這個過程大家都很清楚。與此同時,中國的茶文化也開始盛行,文人雅士們忙著記錄各種新茶的風光事,偏偏忽略了已不入主流的古白茶,便留下了有關它的典籍微乎其微的遺憾。還好,古白茶並非完全消亡,至少在一定範圍內頑強生存著,明朝的田藝蘅喝到此茶後,忍不住在《煮泉小品》中贊道:“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生曬茶淪之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不可否定,太姥山所在的福鼎茶區在茶業發展歷程中,也曾引進過綠茶、紅茶、花茶等制茶工藝,並延續至今,而且還創製出被譽為閩紅三大工夫之一的白琳工夫。但值得慶幸的是,古白茶並沒有因此在福鼎湮滅。那些隱身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太姥山原著民和僧侶們,由於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仍執著地沿用曬乾或陰乾方式制茶自用,無意間將古白茶制茶工藝保存了下來,並默默延續了千百年。山民這種自製的土茶,俗稱“畲泡茶”、“白茶婆”,至今仍有,我們在太姥山區的農村還可以喝到,山民們將這種茶泡在大茶缸里,味道相當清爽,而且久置不餿,類似壽眉。遺憾的是,正如古白茶罕見於典籍一樣,太姥山的古白茶也一直沉默不語。好在外人朝山偶爾也得到過太姥山古白茶的款待,有心人就順手記錄了下來。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太姥山出白茶的最早記載是唐陸羽的《茶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陳椽教授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產地”。其實,這句話也不是陸羽的原創,他也是從《永嘉圖經》上摘錄來的,《永嘉圖經》是隋唐時期的溫州地方志,可惜已經失佚,但這個時期的永嘉縣只在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至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間存在。陸羽的這項記載,讓我們獲得一個重要信息,太姥山的古白茶早在隋朝時就已被外人所知。《中國名茶志》綜述部分根據其他線索,稱“福鼎大白茶良種可上溯至唐鹹豐年間”,一點也不為過。陸羽《茶經》在記載名茶產地時,還將福州擺在嶺南道的第一位,當時的太姥山隸屬福州長溪縣,這裡所說的福州茶有沒有包括太姥山茶,很值得探討。
大約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開始走出山門,有人還給它取了個很貼切、很雅致的名字,叫“綠雪芽”,並很快在名茶叢中占據一席之地,這就是明《廣輿記》所說的“福寧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綠雪芽”。明末清初時,太姥山茶(尤其是綠雪芽)的聲名更盛,清初周亮工《閩小記》、郭柏蒼《閩產錄異》、吳振臣《閩游偶記》、邱古園《太姥山指掌》都有綠雪芽茶的記載,汪懋麟還詩讚:“貽我綠雪芽,重比南山賈”。另外,明謝肇淛《太姥山志》有太姥山人種茶的記載,清傅維祖《太姥山寺產印冊》對太姥山寺院茶園進行登記,明陳仲溱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賣茶,可見此時的太姥山茶不斷廣泛種植,而且開始出售;明林祖恕、林愛民和清王孫恭、謝金鑾等游太姥山時,曾將太姥山山茶烹煮著喝,這也與白茶出水較慢的茶性相一致。可見,當時太姥山茶種植和精加工的歷史不會晚於明朝,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視為珍品的綠雪芽。
但綠雪芽是不是白茶呢?其實前人就已經告訴我們了。清邱古園《太姥山指掌》記載,太姥山平崗,有十餘家人種茶,“最上者太姥白,即《三山志》綠雪芽茶是也”;民國卓劍舟著《太姥山全志》時就已考證出:“綠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絕,而猶以鴻雪洞產者為最。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聖藥。運售國外,價與金埒”。另外,太姥山一片瓦寺(鴻雪洞旁)的僧人至今仍沿用古法製作綠雪芽(現已由丹井茶室一闕姓居士打理),每年架梯到鴻雪洞頂採摘野生茶樹的芽,涼曬成茶後待客,成品如白毫銀針。由此,我們不難斷定,古人所說的綠雪芽茶,就是今之白毫銀針的前身,為太姥山古白茶之上品。
本文開篇部分,我就對白毫銀針創製過程提出若干困惑,到了此時,應該給出答案了。我認為以白毫銀針為代表的福鼎白茶不是被創製的,而是仿製於太姥山的古白茶,其根源是市場競爭,逼上梁山。前人為了商業秘密的需要,才特意假託此茶是仙人所授,藉以隱瞞制茶工藝的歷史傳承,提高身價。
太姥娘娘是福鼎本邑乃至周邊地區人民心目中的神,逢年過節“上山拜太姥”是一項傳統項目,福鼎茶人們也不例外。建於唐朝的太姥娘娘舍利塔周圍便是鴻雪洞、一片瓦寺,相距不過三、五十米,是朝山的人必到之處。僧人待客,以茶為先,當有心的茶人喝到僧人自製的“綠雪芽”古白茶時,便留下深刻印象,也許還特意詢問了此茶采自何方,如何製作。可惜適合加工成綠雪芽的茶樹為奇異之種,茶人們一時半會還無法將其開發成商品,也就沒有太放在心上。當然,也有的茶人了解到“綠雪芽”的製作方法後,下山後便用菜茶的芽試著做,雖製作成功(此時應是清嘉慶初年),但針小,意義不大,便束之高閣。另外,當時的福鼎茶人主打紅茶牌,這已足夠他們賺得金銀滿缽,犯不著也抽不出精力來開發白茶,因為白茶工藝看似簡單,其實“風險大,天熱變紅,天冷變黑”,而且很占空間,無法機械操作。由於惰性使然,客觀限制了福鼎茶人開發白茶的積極性,即便後來成功引種了大白茶,也還只是用來製作“白琳工夫”,而沒有想到用它的芽來制白毫銀針。
清朝後期,國內外紅茶市場風雲突變,競爭異常激烈。從國際看,雖1860年的中國還是國際市場上的紅茶主要輸出國,但1893年英國紅茶的市場份額已有一半被印度、錫蘭占有;從國內看,祁紅茶1875年一經創製,迅速異軍突起,很快就擠占了閩紅茶的市場。此時的福鼎茶商,已經看到危機所在,才想起了曾在太姥山喝過的“綠雪芽”,決定另闢蹊徑,改做白茶。他們估計是在僧人(也就是傳說中的所謂仙人)指點下,在太姥山中找到了“芽壯毫顯”的大白茶茶樹,然後針對古白茶製作“看氣候制茶”的弊端,研究出了一套更適合商業化生產的現代白茶加工工藝,製成了白毫銀針並投入商業化生產(估計政和、水吉等地的白茶也是走類似的路子)。最初,白毫銀針是用以拼配紅茶出口的,因產量稀少、價格昂貴,歐美人士飲紅茶時加入少許白毫銀針用來增加美感、提高檔次。雖閩紅茶在國際市場上已大幅度消退,但仍占據一定份額,故搭車出口的白毫銀針很快便打開了國際市場。之後,白牡丹及其他大眾化白茶陸續開發出來,但白茶產量仍少,故一直作為特種茶專供出口長達百餘年。
近年,隨著國內消費水平提高和白茶大面積擴產,珍貴的白茶才開始回歸國內市場,“飛入尋常百姓家”。當我們品賞白茶“銀妝素裹”的美姿和“清醇鮮爽”的湯味時,可別忘了她曾出生寒門,曾千年孤獨,曾至尊無上。也許,最初的白茶是遠古時期太姥山人和其他茶區的人無意間共同創製的,但引以自豪的是,最終保存這項技藝並據此創製了現代白茶的還是太姥山人。竊以為,用 “創於遠古,聞於隋唐,興於明清,盛於當世”來表述福鼎白茶的起源與傳承,再也貼切不過。
央視新聞頻道2010年2月21日報導:近日,陝西的考古工作者在一次對呂氏家族墓的發掘中發現了距今1000多年的茶葉。令人吃驚的是這種茶葉竟是罕見的極品白茶。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考古發現的白茶就是現在的白毫銀針。可見白茶起源的:“遠古說、唐朝說、明朝說、清朝說”,至少可以排除明朝說和清朝說。從白茶的製作工藝來說,實際上屬於比較原始的,很有可能將張天福的“白茶製造的歷史較其他茶類為短”結論顛倒過來:“白茶製造的歷史較其他茶類為長”。

中國白茶

2009年,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曾經創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呂氏家族墓的發掘中,發現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茶葉。更讓大家驚奇的是,這些千年以前的茶葉還是茶葉中少之又少的極品白茶。經考古工作者初步考證,這種白茶產自福建,業內人士則認為,這種白茶極品應該就是來自福鼎的“白毫銀針”。再次印證“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 所言非虛。
福鼎白茶原產於太姥山。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種蘭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並曾將其所種綠雪芽茶作為治療麻疹聖藥,救活很多小孩,人們感恩載德,把她奉為神明,稱她為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名為太母山。到漢武帝時,派遣了侍中東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於是太母山被封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並正式改名為太姥山。現今福鼎太姥山還留有相傳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綠雪芽古茶樹、太姥娘娘發現綠雪芽的山洞和澆灌綠雪芽的丹井。
作為白茶故鄉,福鼎白茶一直以來都以其具有獨特的品種優勢和獨特的地理、氣候、土壤優勢等著稱於世界。近年,作為中國最大的白茶產區和出口基地,福鼎白茶也一直保持著較好的外銷發展勢頭。
福鼎市從1997年開始,因勢利導,把白茶作為茶類結構調整的重點來抓,以點帶面,推動茶園朝著綠色、無害、有機的方向發展,從源頭上把好茶葉質量關。目前,全市共推廣無公害茶園20萬畝、建立有機茶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3.8萬畝,是福建省最早實施、推廣有機茶園、綠色茶葉基地建設的縣(市),也是全省推廣面積最大的縣(市)。在茶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制定了白茶行業標準。2008年,全市茶葉總產量1.62萬噸,涉茶產業年總產值達12.5億元;白茶總產量達4000噸,產值4.8億元。全市茶葉加工企業發展到381家;有6家企業被列為“2008年中國茶葉行業百強”。
如今,福鼎白茶已經走出福鼎,走出福建,走出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展示她的非凡魅力。近年來,先後有100多件福鼎大白茶產品在國內外茶葉品質大獎賽中獲得金獎、銀獎。福鼎白茶中也作為中國六大類茶中白茶類的代表入選“奧運五環茶”、 被評為“申奧第一茶”;其精品茶“太姥銀針”成功入選“中國2010上海世博十大名茶” ,與西湖龍井等國內傳統名茶共同成為上海世博會聯合館專用茶,獲得中外來賓的廣泛讚譽。

品牌白茶

福慧白茶

福慧白茶中國白茶領導品牌,中國茶文化弘揚者。
福慧白茶在核心產區自建茶園、純天然、純手工、純日曬、傳統工藝、60小時陽光萎凋,正心誠意做好茶。
福慧白茶園位於“中國白茶之鄉”福建福鼎國家5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太姥山腳下——赤溪·九鯉溪,是白茶原產地及核心產區。茶園山清水秀、林溪密布、風水絕佳,分布著十幾條天然溪水,在豐富的天然山泉潤澤下,孕育了世界頂級的大白茶、大白毫樹種。
福慧白茶皆選用10-30年以上樹齡的老茶樹原料,由在當地已經有24代種茶、制茶經驗的白茶傳承人監製,為您奉上珍貴的天然白茶。
福慧品牌將形成福慧白茶園(福鼎)、福慧綠茶園(黃山、信陽)、福慧紅茶園(武夷山)、福慧黑茶園(普洱)等多茶品體系,業務範圍將涵蓋茶葉、茶館、茶文化書院三位一體的有機整體。

六妙白茶

福建省天豐源茶產業有限公司主打品牌。福建省天豐源茶產業有限公司(中外合資)坐落於我國東海之濱,國家地質公園太姥山腳下,註冊資金一億零八十八萬,擁有萬畝茶園基地(國家級農業部示範基地)和占地一百五十畝的茶博園。公司是一家集基地、研發、製造、行銷、品牌、文化為一體的大型生產銷售茶企業,旗下品牌包含六妙茶苑、茶枕工坊、古焙茶坊、古焙茶窖、六妙茶會所、御茶枕、天福茶枕、六妙茶百貨。公司經過多年潛心研發經營,得到各方肯定,被譽為"中華茶枕第一家""中國古焙茶第一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