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洪杏

福洪杏

福洪杏,是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的地方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其果色靚麗、細嫩多汁、酸甜爽口、杏香濃郁。主產區是四川省最大的優質杏生產基地,也是賞花的著名景區。

品質特徵

“福洪杏”果色靚麗、細嫩多汁、酸甜爽口、杏香濃郁,營養價值很高,鈣、磷、鐵、蛋白質的含量在水果中都是較高的,並含有較多的抗癌物質,每百克中含胡蘿蔔素1.79毫克,為蘋果的22倍,含維生素C7毫克。鮮杏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可用於鮮食、深加工產品杏茶、杏脯、杏漿、杏乾、杏醬、杏丹皮、杏汁、杏罐頭等,有防癌抗癌、延緩衰老之功效。鮮杏渾身是寶,可食部分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有機成分人體必須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類,長期食用能改善人體血液循環、抵抗感染,有助於減輕憂鬱和失眠,提高記憶力,增強免疫力,同時它還具有抗衰老、潤肺養液、健胃消食等作用。
成都青白江地方特產福洪杏成都青白江地方特產福洪杏

國際醫學界發現,杏中富含的維生素B17能有效抑制和殺死癌細胞、緩解癌痛,有防癌、治癌的功效。杏仁還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能,有心臟病的人宜多食用。特別是老人,經常吃杏仁,會讓人老而健壯,心力不倦,並能滋陰生津、寬中下氣、軟化血管等,實屬滋補良藥。

產地環境

土壤特點:福洪杏主產區成都市青白江區福洪鄉位於龍泉山脈中端,岷江系的毗河以南,海拔475米~650米,主要是低山和丘陵、平壩三種地貌,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和紫色土兩個土類,中部為丘陵黃壤土,由淺丘坡腳到丘頂,皆黃壤土覆蓋;東南部為低山紫色土,從山谷到山頂,為紫色土覆蓋,土壤pH值處於6.7-7.5之間,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氣候特點:

“福洪杏”產地青白江區福洪鄉屬內陸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2℃,最熱月平均氣溫25.6℃(7月),最冷月平均氣溫5.4℃(1月);年積溫5932℃,全年無霜期273~279天,年平均降雨量925.4mm,年平均日照1239.1小時,相對濕度82.6%,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福洪杏外觀特點福洪杏外觀特點

水文特點:福洪鄉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3條,即沙子河及兩條分支河流,山河4條,從南至東流經清泉匯入沱江,主要灌溉渠有東支七、東支十三、東支十四等,全長22公里,自流灌溉面積達17000畝。水質無污染,符合《地面水環保質量標準》GB3838-88Ⅱ類水域標準。鄉內水庫星羅棋布,總庫容達80萬立方米。地下水蓄量充沛,水質為軟水,常年水溫維持在16℃左右,無色、無臭、無味。

人文特點:

福洪鄉地處文化名城成都的近郊,與聞名世界的廣漢三星堆遺址相距不遠。福洪鄉城鎮卷棚寺,其場邊土地廟石壁刻有“卷棚寺擺攤,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福祿洪大”。民國二十四年成立福洪聯保,乃“福洪”之得名,民國二十九年改聯保為福洪鄉。

歷史淵源

杏樹種植在成都市青白江區的歷史較為悠久。1661年-1795年間(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外省民眾移居四川,“圈地”務農,青白江區福洪鄉、清泉鎮、人和鄉(時為金堂縣鶴鳴鄉境地)等地的廣東客家移民廣種果樹。傳說1661年-1722年(清康熙年間),有兩皇妃(廣東客家人)到鶴鳴鄉玉皇觀(福洪鄉杏花村境內)出家為尼,常到三洲山(清泉鎮)磨子坪、柏樹坳(福洪鄉境內)一帶善化,並遍山栽種“五果”。二妃偏愛杏果,食後容顏姣嫩、膚色紅潤,當地客家人便在此遍種杏、桃、李、梨樹,使這一帶出現了“花園溝”、“杏子坪”、

基地基地

“棗子埡”、“李子彎”等地名。果樹的發展給當地經濟帶來了生機,皇帝便派人以二妃的名義在三洲山重建東禪寺、西禪寺兩座寺廟。時有“東禪對西禪,坐落三洲山。遍山種五果,銀子萬萬壇”的民謠。雖是傳說,但杏果在當地確實已有栽培。
金堂縣誌》(清·曹雲興著)卷三至卷四中記載:“果子屬,一、有梅杏大小二種,二、桃大小數種……”。《金堂續志》民國鐫本記有“卷棚寺、廖家場……一帶,最繁果樹”。農產品集散地廖家場(東山五場之首)交易最為繁榮。“本場之所出,青果(杏、桃、李、棗)3000擔”。1793年(清乾隆58年),鶴鳴鄉紅豆村(古佛洞附近,現福洪鄉、清泉鎮一帶。)處士李茂昭作《紅豆村春秋十二詠》,有“名花不合墮村莊,風韻誰收入錦囊,梅杏喔成燃燭短,藥蘭題罷引杯長”之句;翰林高辰在和詩中也有“綠楊又向樓頭見,紅杏空傳海內聞”之句。由此可見,福洪鄉、清泉鎮一帶的杏樹種植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736-1795年(清乾隆年間)。

生產情況

20世紀50年代(解放初期),農民耕有其田,居有其所,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福洪鄉、清泉鎮農民便在自己的院落內外,山坡路旁栽種果樹。這裡冬有柑桔,夏有五果,每到三四月份,桃杏繽紛,梨李爭艷,好似萬紫千紅,絢麗多彩的花果山。老百姓稱產自這一區域的杏果為“福洪杏”。20世紀50年代,大量杏樹被砍伐用於成渝鐵路建設。當時,僅農戶宅院內外留有部分杏樹,年產杏果不過幾千斤,但杏樹的種植已成為當地老百姓的傳統。公社化以後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地以發展柑桔為主(紅桔1957年開始出口),柑桔被列為國家二類農產品,福洪杏被冷落。儘管如此,20世紀60年代初,當地農戶還是將福洪杏用來充飢度荒並戲稱為“人參果”。據1983年的《青白江區果樹調查及區劃報告》記載,當地仍有大杏、米杏、酸杏和沙杏四種杏樹。杏花村“杏樹王”樹徑30厘米,樹齡超過100年。

福洪杏圖集福洪杏圖集

2000年,青白江區將發展優質水果作為農業五大產業之一,規劃福洪鄉為福洪杏生產基地,並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原溫江農校)合作,由該校負責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福洪鄉負責引導農戶調整產業結構。2002年,在解放村(後改為杏花村)成片栽培福洪杏133公頃。2003年,福洪鄉在解“福洪杏”放、幸福、進步、新光、雙河、大堰6個村成片發展福洪杏200公頃,建成成都市最大的杏生產基地。從此,杏果生產邁向規模化,初步形成杏果生產、杏花觀光的生態農業區。是年,在當地舉辦的優質杏鑑賞會中,福洪杏受到多家與會單位好評。2005年初春,解放村到處呈現杏花爛漫的景觀,引來第一批踏青賞花的遊客。“解放村”由此而更名為“杏花村”。2006年,銷售福洪杏70.5萬公斤,收入達560餘萬元,每公斤售價8元。2007年和2008年,分別銷售150萬公斤、350萬公斤,價格每公斤均在8元左右。至2010年,已建成“一千公頃優質杏基地”,結果樹已達533公頃,形成四川省最大的優質杏生產基地。2010年,福洪杏銷售達800萬公斤,總收入7200萬元。福洪杏的產值占福洪鄉農業產值的60%以上。

採摘節採摘節

成都天和四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連鑫宸世紀集團、成都鑫茂新農村建設開發公司等到福洪鄉共謀發展。利用春天“杏花節”,夏天“采果節”,結合“杏花村”、“幸福村”新農村建設項目,著力發展旅遊產業,使該鄉旅遊事業初具規模,年收達到500萬元以上。2008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主辦的“四川省農村改革開放30周年巡禮”大型評選活動中,福洪鄉入選全省“最具潛力的十大鄉鎮”、“省級十大賞花旅遊推薦目的地”。
2010年,福洪杏主產區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11年“福洪杏”被認定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對平武核桃丹稜凍粑、峨眉山雪魔芋、福洪杏、會東松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自2011年9月19日起批准平武核桃、丹稜凍粑、峨眉山雪魔芋、福洪杏、會東松籽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由各地質檢機構實施保護。

產地範圍

福洪杏產地範圍為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清泉鎮、姚渡鎮、龍王鎮、福洪鄉、人和鄉5個鄉鎮所轄行政區域。

專用標誌使用

福洪杏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福洪杏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當地原生黃杏品種。
(二)立地條件。
土壤類型為棕紫泥土、紅紫泥土,土層厚度≥50cm,土壤質地為砂壤或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2.0%,地下水位1.5m以下。

(三)栽培管理。
1、育苗:以毛桃、杏本砧為砧木嫁接繁殖。
2、定植:定植時間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和次年2月。
3、密度:每公頃栽植株數≤1650株。
4、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全年施腐熟有機肥≥30噸/公頃。
5、花果管理:葉果比≥15:1。
6、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
5月中旬至6月上旬採收。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面金黃或橙紅色,陽面有紅暈;果肉金黃,肉質細嫩多汁,酸甜爽口。
2、理化指標:單果重≥5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可滴定酸含量1.0%至1.5%。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