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調

福建調,是以一曲之名代表全類。

福建調或稱[九連環調],也是以一曲之名代表全類;而福建調里亦即以[九連環]一種為最著名。《京都竹枝詞》說:
更愛舌尖聲韻碎,上場先點九連環。(原註:此曲每折將終,必作滾舌音以擅長。)
可知在嘉慶年間,福建調已傳入北平了。考東南各省的俗曲傳入北平,都是沿運河來的,福建調雖遠在運河之南,卻也是走這條道來的。據福建刻本俗曲《里京路引》一種所記清朝時候從福建入京,是先過浙江江山縣至杭州,然後沿運河而上。道光時楊掌生記這一條路上的情形說:
北道郵亭,抱琵琶入店小女子,唱[九連環],帶“嘟嚕”,每卸裝,酤村釀解乏,聽之亦資笑樂(《夢華瑣簿》)。
“帶嘟嚕”即是《京都竹枝詞》所謂“滾舌音”,俗稱“花腔”,這自然是女子唱的東西,男子唱滾舌音是一定不受聽的。況且這種福建調里還有“咿呀兒喲,咿呀咿呀兒喲”的虛腔,也不是男子唱的。
當年的福建調,是以琵琶為樂器的。現在北平的樂器里,琵琶已很衰微了,用得著琵琶的歌曲,不是滅亡,就是改用別種樂器,所以這[九連環]也改用簫笛了。
“百本張抄本”俗曲里明標[福建調]者,《九連環》外尚有《抖空竹》一種,但現在流行的俗曲里,已沒有了。
【例】九連環(據“百本張抄本”)
奴的耶乾郎兒,咿呀兒喲,咿呀咿呀兒喲,情人兒喏,送了奴把九連環,九哇九連環,雙雙手兒解不開,拿把刀兒割,割不斷兒來《〈〈(逢此四〈〈〈〈俱長嘟嚕兒〉,咿〈〈(逢此二〈〈俱短嘟嚕兒〉呀兒〈〈喲。誰人哪,解開奴的九連環哪?九哇九連環,奴與他呀,作夫妻呀。奴就是個女呀,他就是個男哪,男子漢來〈〈〈〈,咿〈〈呀兒〈〈喲。情人兒喏,住城沒住船哪,沒呀沒住船,雖然與奴隔不遠,關上城門難哪難相見來〈〈〈〈,咿〈〈呀兒〈〈喲。情人兒喏。情人兒喏,好比鳥兒飛上天哪,飛呀飛上天,急急忙忙落下來,還有一隻船哪,船兒上見來〈〈〈〈,咿〈〈呀兒〈〈喲。雪花兒喏,飄來三尺高哇,三哪三尺三寸高,飄了一個雪美人兒,落在奴的懷呀,懷中抱來〈〈〈〈,咿〈〈呀兒〈〈喲。一更嚇一點是咿呀兒喲,二更鼓兒不來了哇,不哇不來了,三更鼓兒交了半夜呀,四更鼓兒金哪金雞兒叫來〈〈〈〈,咿〈〈呀兒〈〈喲。五更嚇五點是天明了,天哪天明了哇,芙蓉帳嚇,象牙床嚇,紅綾被呀,鴛鴦枕哪,枕邊思嚇,害的奴家思嚇,害的奴家想嚇,相思病來〈〈〈〈,咿〈〈呀兒〈〈喲。
[注]“九連環”系一種鐵制玩具。“乾郎”,即乾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