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菜系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經歷了中原漢族文化和當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漸形成。根據閩侯縣甘蔗鎮恆心村的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保存的新石器時期福建先民使用過的炊具陶鼎和連通灶,證明福州地區在5000年之前就已從烤食進入煮食時代了。旅外華僑從海外引進的新品種食品和一些新奇的調味品,對豐富福建飲食文化,充實閩菜體系的內容,也曾發生過不容忽略的影響。福建人民經過與海外、特別是南洋群島人民的長期交往,海外的飲食習俗也逐漸滲透到閩人的飲食生活之中,從而使閩菜成為帶有開放特色的一種獨特的菜系。

簡介

福建菜系
流派:由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發展起來,並以福州菜為其代表。
特點:以海味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鹹香、色美味鮮。
名菜:雪花雞金壽福、燒片糟雞、桔汁加吉魚、太極明

歷史沿革

福建菜又稱“閩菜”,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著名菜系之一,在中華民族烹飪文化寶庫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它不僅繼承了中國烹飪的優良傳統,而且獨具濃厚的南國地方風味。閩菜歷來以擅制山珍海味著稱。尤以巧 烹琳琅滿目的海鮮佳肴見長;並且在色、香、味、形、質兼顧的前提下,以“味”為綱,具有淡雅、鮮嫩、和醇 、雋永的風味特色,在烹飪派系中獨樹一幟。 福建省簡稱“閩”,它的來由,最早出現於周朝,《周禮·職方》 有“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的記載,七閩系指居住在福建各地的七支閩族。“閩”的意思,據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閩,為東南越蛇種”。福建地處亞熱帶,自古多蛇,居住福建的古代氏族是以蛇作為圖騰崇拜的。秦始皇設郡時不泛稱“東越”,而改稱為“閩”。
沿習至今,故有“閩菜”之稱。 福建省位於我國東南部,負山倚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其廣袤的海域、漫長的淺海灘灣,魚、蝦、 、蟶等海鮮佳品常年不絕。明屠本睹鮒瀉4礪肌匪牽邸⒔榱講烤陀?57種之多。清初人周亮工《閩小紀》中有多條講到福建的海味,並認為“西施舌當列神品,江瑤柱為逸品”。蒼茫的山林溪澗,盛產茶葉、竹筍、香 菇、銀耳、蓮子和麂、石鱗、河鰻、甲魚、穿山甲等山珍野味。遼闊的江河平原,則盛產稻米、糖蔗、蔬菜,尤以柑桔、龍眼、荔枝、橄欖、香蕉、鳳梨、枇杷等佳果譽滿中外。對此,《福建通志》早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 下”、“魚鹽蜃蛤匹富青齊”的記載。諸如“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蟶蚶蚌蛤西施舌,入饌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都是古人對閩海富庶的高度讚美。這些富饒的物產,為福建人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烹飪資源 ,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勞動人民開發利用,烹製出珍饈佳肴,膾炙人口,逐步形成別具一格的閩菜。 宋代泉州人 林洪的《山家清供》,對閩菜的烹調技法已有精闢的闡釋。其後,典籍史乘,頗有載述,筆記雜著,更為繁富。 如《海錯百一錄》記述的“鯊魚宜為膾,或切絲和肉絲拌姜醋,再取其湯,切芥藍菜為羹亦美品。”和《閩產錄異》的“雪魚佐酒,鮮者、炸者、醃者、凍者俱可”、“梅魚以姜、蒜、冬菜、火腿燉之,或紅糟、酸菜、雪裡蕻煮之皆美品”,以及《福建通志》的“用油熟物曰煎,加粉曰炸,加豉油曰炒”、“已熟之物再蒸之曰餾,再煮曰盪”等烹調方法的記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福建烹飪的歷史面目。相傳至今,如“酸菜灶梅魚”、“蔥燒雪魚”等肴饌,仍為人們所採用。 早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的動亂不安,大量向福建逃亡的漢人,由上層到下層,形成三次入閩高潮,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衣冠南渡”。它對於福建文化的進一步開發,繁榮經濟, 無不產生促進作用。特別是唐、宋以來,隨著泉州、福州、廈門先後對外通商,四方商賈雲集,經濟貿易及文化交往日益繁榮,京、廣、蘇、杭等地烹飪技術也相隨傳入。閩菜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餚之精華 ,對粗糙、油膩的習俗,加以調整變易,逐漸朝著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以至發展成為格調甚高的閩菜體系。到了清末、民初,福州、廈門等地飲食風尚,日益講求精美,先後湧現出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實藝的名廚。閩菜技藝之高,聲譽之隆,行業之盛,都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階段。當時福州名菜館有“聚春園” 、“惠如鱸”,“廣裕樓”、“嘉賓”、“別有天”;廈門“南軒”、“樂瓊林”、“全福樓”、“雙全”等三十幾家,或以滿漢席著稱,或以官場菜見長,或以地方風味享有盛譽,有的則以精製湯菜而聞名,各有擅長。特別是福州“聚春園”,飽經滄桑,百年常盛;廈門“南軒”,備歷坎坷,70載不衰。他們擁有雄厚的廚師隊伍, 經營特色卓著,服務形式靈活,菜品款式新穎,有較強的適應性,風味聞名遐邇。如“佛跳牆”、“雞茸金絲筍 ”、“八寶芙蓉蟳”、“爆脆蜇皮”等,均為他們早負盛名的佳肴。歷史上,“聚春園”、“南軒”有值得誇耀 的鄭春發陳水妹、強祖淦、黃惠柳、胡西莊等老一輩閩菜大師,也有揚名在台灣、香港地區和菲律賓、華盛頓 、紐約、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的強祖鏗、楊四妹陳賓丁、趙秀祿、強則棋、朱依松等閩菜巨匠。而今出身於“聚春園”的第四、五代名廚姚寬餘、鄭玉椿、強木根、強曲曲等,廚藝有過前輩而無不及。1980年他們一行出訪香港獻技,博得好評。1983年,強木根、強曲曲代表福建廚師,赴首都參加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鑑定會,雙雙榮獲“全國最佳廚師”稱號。他們還多次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主持承辦宴請外國元首的國賓宴,為國內外賓主所贊 賞。由於福、廈兩地廚藝的廣泛影響,閩菜的格調、風味日益集中和統一。然而,由於地方交通、文化、經濟開發先後不齊,以及自然條件、原料品種和民間食俗之差異,加上邊遠地區受外來的影響,故閩菜的構成,可明顯區分為福州、閩南、閩西三路地方菜別。福州菜,是閩菜的主流,除盛行於福州外,也在閩東、閩中、閩北一帶 廣泛流傳。其菜餚特點是清爽、鮮嫩、淡雅,偏於酸甜,湯菜居多。它善用紅糟為佐料,尤其講究調湯,予人“ 百湯百味”和糟香襲鼻之感,不僅為當地民眾所喜愛,也深受海外僑胞的歡迎。如“茸湯廣肚”、“肉米魚唇” 、“雞絲燕窩”、“糟汁汆海蚌”、“煎糟鰻魚”、“淡糟鮮竹蟶”等菜餚,均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閩南菜, 盛行於廈門和晉江、龍溪地區,東及台灣。其菜餚具有鮮醇、香嫩、清淡的特色,並且以講究佐料,善用香辣而著稱,在使用沙茶、芥末、桔汁以及藥物、佳果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如“炒沙茶牛肉”、“青菜鮑魚”、“東璧龍珠”、“桂圓紅蟳”、“當歸牛腩”等菜餚,都較為突出地反映了閩南濃郁的食趣。閩西菜,盛行於廣袤的 “客家話”地區,菜餚有鮮潤、濃香、醇厚之特色,以烹製山珍野味見長,略偏鹹、油,在使用香辣佐料方面更為突出。如“油燜石鱗”、“姜雞”、“爆炒地猴”、“卜兔”、“麒麟象肚”、“白斬河田雞”、“涮九品”等肴饌,均鮮明地體現了山鄉的傳統食俗與烹飪風格,富有濃烈的地方色彩。 儘管閩菜有不同菜別之分,但就其菜餚的特色而言,共性多而異性少,仍為完整而統一的體系。存在的不同,只會使人感到它變換有方,損益得法 ,常食常新,百嘗不厭。歸納起來,閩菜烹飪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刀工巧妙,寓趣於味。閩菜的刀工從來以細膩、嚴謹著稱。它反對華而不實,更不屑盲目徒勞、矯揉造作,而是一切服從於“味”。它運用細緻入微的片 、切、剞等刀法,使原料大小均勻,厚薄相等,長短無差,剞劃一致。原料經過這樣的加工,烹成菜餚,不論其 質地為酥爛或脆嫩,都可以達到滋味沁深融透,成型自然大方、火候表里如一的效果。因此,閩菜佳肴“荔枝肉 ”、“淡糟香螺片”、“雞茸金絲筍”、“蔥爆羊肉絲”等,不僅芬留腮頰,餘味不盡,還予人剞花如荔、切絲 如發、片薄如紙的美感。 二、湯菜考究,變化無窮。閩菜重視湯菜,由來已久,這種烹飪特性,與福建豐富的海鮮資源及其傳統食俗有關。從營養的觀點出發,閩人始終把烹調和確保質鮮、味純、滋補緊密聯繫在一起。根據長期的飲食經驗,世人公認在繁多的烹調技法中,最能體現菜餚本質和原味的,厥唯湯菜。擅長烹製海鮮的閩菜,將這一傳統法寶充分地加以繼承發揚,自然符合科學原理。通過精選各種主輔料加以調製,使不同原料的腥、 膻、苦、澀等異味得以消除,保留下來的恰好是湯味各具特色。因此,閩菜不僅有“重湯”、“無湯不行”的特點,而且有“一湯十變”的美譽。如“雞湯汆海蚌”、“芋奶煨羊肘”、“奶湯草臘”、“蔥燒蹄筋”、“香露全雞”等佳肴,有的湯清似水,色鮮味美;有的白如奶汁,甜潤爽口;有的金黃澄透,馥郁芳香;有的湯稠色釅,味厚香濃。三、調味奇特,別是一方。閩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這一特徵的形成,也與烹調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關。善用糖,甜去腥膻;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則可保存原料的本味,並且以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此外,閩菜還善用紅糟、蝦油、酒、沙茶、辣椒醬、芥末、桔汁以及姜、蒜等佐料, 烹調技法也靈活多變,僅紅糟的妙用就有熗糟、拉糟、煎糟、灶糟、醉糟等十多種。這些奇特的調味,各具防腐 、去腥、增香、調色、醒脾、開胃的功能,構成閩菜別具一格的風味。如“酸甜竹節肉”、“蟯生”、“醉糟雞 ”、“桔汁加力魚”、“芥末雞絲”、“芽姜山雞片”、“沙茶燜鴨塊”等,均從調味的各方面,突出地反映了閩菜的特色。 四、烹調細膩,雅致大方。閩菜的烹調技藝,不僅熘、爆、炸、燜、汆、等法獨具特色,而尤以炒 、蒸、煨等技術著稱。烹調細膩反映在選料精細、泡發恰妥、調味素確、制湯考究、火候適宜諸方面。如“炒西施舌”、“清蒸加力魚”和名揚中外的“佛跳牆”等美饌佳肴,都是這一特徵的代表作。尤其是“佛跳牆”,它 具有選料考究,加工嚴密,講究火種與時效,以及注重煨制器皿等。因此,它獨具濃香四溢、味道醇厚、質地軟嫩、入口即化的特色。閩菜雅致大方,表現在菜餚形態的自然美。如“龍身鳳尾蝦”、“白炒鮮竹蟶”、“生炒黃螺片”等珍饈美味,天然本色,卻顯得更加絢麗多姿,燦然奪目。同時,閩菜的食用器皿也別具一格,多採用小巧玲瓏、古樸大方的大、中、小蓋碗,愈加體現雅潔、輕便、秀麗的格局和風貌。建國以來,福建省各界烹飪 名師、技術人員,在繼承和發揚閩菜傳統技藝與特色的同時,努力學習現代烹飪科學知識,吸取國內外的先進經 驗,從色、香、味、形、質、器、營養、食療諸方面進一步總結、提高、發展閩菜,大膽創新,勇於探索,創製出不少色味兼優的佳肴。如“梅開二度”、“燕子歸巢”、“綠島百花脯”、“靈芝戀玉蟬”、“五彩珍珠”等 ,大大豐富了閩菜內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開放、改革方針的深入貫徹,有益於豐富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烹飪事業,得到空前的重視,專業技術人員的辛勤勞動和奮發精神,獲得應有尊重和鼓勵。因此閩菜定將在中國烹飪的百花園中,開放得更加鮮艷奪目,絢麗多彩。 本人祖籍閩侯,生長在北京。幼年即違背“君 子遠庖廚”的古訓,而心竊好之。當時在京親長如陳老、林貽老及郭嘯麓、沈昆三諸先生都庖有名廚。先父宴客 ,必請同鄉高手陳依泗治饌。襄不僅用心觀察,問長問短,還不時操作實踐,故於閩菜,有所會心,年逾六十, 始幾次返鄉,每次都巡遊市場,光顧餐館,考察烹飪,仔細品嘗。尤以1984年冬追隨政協諸公南下參觀,鄭玉椿 師傅及強門二傑都親入廚下,饗我盛筵,對閩菜的晚近發展,有進一步的了解。唯終以久離家鄉,故所知甚少。 這次出版《中國名菜譜》,竟不揣孤陋,試為閩菜撰寫序言。幸得福建省飲食服務公司幾位同志為我提供許多具 體材料,始克勉強成篇。敬告讀者,以表不敢掠美之意。至於謬誤疏漏之處,乃襄不學之過,敬祈方家裡手,批評指正,不勝欣幸之至。

相關條目

食品 飲食 烹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