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西湖公園

福建西湖公園以她旖旎的自然風光,盡顯其恬靜而秀麗。

基本信息

西湖公園正門

西湖公園正門西湖公園正門

福州西湖公園位於福州市市區西北部臥龍山,為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嚴高所鑿,唐末就已經是遊覽勝地;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繼位,在此建造亭、台、樓、榭,湖中設樓船,西湖成為御花園;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則徐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闢為西湖公園。
福州西湖公園至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福州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被人稱為“福建園林明珠”,名列全國36個西湖前茅。現占地面積為42.51公頃,其中陸地面積12.21公頃,水面面積30.3公頃。
福州西湖公園雖然沒有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也看不到競相啼鳴的柳浪聞鶯,但福州西湖公園以她旖旎的自然風光,盡顯其恬靜而秀麗。

公園簡史

福建西湖福建西湖

一據史載,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嚴高築子城時鑿西湖,引西北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農田,因其地在晉代城垣之西,故稱西湖。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西湖與南湖連線,其子延鈞稱帝,在湖濱辟池建水晶宮(在今水關閘附近),造亭、台、樓、榭,在王府與西湖之間又挖設一條復道,便於攜後宮游西湖。西湖成了閩王朝的御花園。此後漸成了遊覽區。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撫使趙汝愚又在湖上建澄瀾閣,並品題“福州西湖八景”:仙橋柳色、大夢松聲、古堞斜陽、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禪曉鍾、湖心春雨、澄瀾曙鶯。
歷代文人墨客對西湖美景讚嘆不止,多留有佳篇。宋詞人辛棄疾《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詞中贊曰:“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明謝肇制《西湖晚泛》贊:“十里柳如絲,湖光晚更奇”。民國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辟西湖為公園,當時面積僅3.62公頃。解放後,西湖公園幾經擴大。集福州古典園林造園風格,利用自然山水形勝,並以鄉土樹種配置為主,講究詩情畫意,“小中見大”,使西湖景色愈見秀麗,遐邇聞名。修復及新增的景點有仙橋柳色、紫薇廳、開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西湖美”、詩廊、水榭亭廊、鑑湖亭、湖天競渡、湖心春雨、金鱗小苑、古堞斜陽、芳沁園、荷亭、桂齋、浚湖紀念碑、盆景園等。

主要景點

1.仙橋柳色

(柳堤) 進入大門,長堤臥波,垂柳夾道。原堤建於1930年,寬8米,長139米,中段為橋,即仙橋。1985年拓寬堤面為18米,堤邊有石欄桿,並種植垂柳、碧桃及花灌木。春來佳日,柳絲泛綠,桃花似火,遠望如湖中錦帶。1994年改橋為拱橋,寬10米,長36米。

2.開化嶼

開化嶼是西湖的核心遊覽區。開化嶼往北、過玉帶橋是窯角嶼,有省博物館,美術展覽館,西湖影劇院等建築。開化嶼往西過飛虹橋,到謝坪嶼。謝坪嶼是兒童娛樂園,有各種兒童遊樂設施。 

3.紫薇廳

在開化嶼南,始建於1914年,以四周廣植紫薇而得名。1952年重修,磚木結構,現為公園服務部。

4.開化寺

位於開化嶼(一名小孤山)中央,為公園最古老的建築物,據傳建於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知府汪文盛捐資重建。現有建築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總督金世榮重建,中為正殿,後為禪堂,兩翼系鐘鼓樓,又左為客寮,右為方丈室。寺內昔有"十八娘"荔枝,頗負盛名。宋蔡襄《荔枝譜》云:"俚傳閩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噉此品,因此得名"。今寺前尚有一株古荔。寺在紅花綠柳、碧波如鏡的湖心嶼中。1986年整修後與盆景區相連渾然一體。庭院內種植珍稀花木,花卉盆景、根雕等。

5.宛在堂

在開化嶼東,系閩中詩人紀念堂,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詩人傅汝舟建設。招詩友高濲等同來隱居。宛在堂木構三楹,以詩名"孤山宛在水中央"為堂名。一時詩人云集,傳為佳話。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改建為湖心亭。乾隆十三年(1748年)黃任倡議復建,在堂中設立詩龕,作為福州詩壇同人吟詩聚會之地。後來堂為洪水沖毀。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道光七年(1827年),林則徐丁父憂歸家,重浚西湖,借宛在堂為辦公場所。1914年,西湖闢為公園後,宛在堂修葺一新。此後,春秋皆有雅集,名人墨客薈萃吟詠。

6.更衣亭

在開化嶼東南,始建於五代,相傳閩王王延鈞每與王后金鳳及宮娥乘船游湖時,在此更衣休息。 荷亭晚唱:為舊八景之一。在湖西岸大夢山麓。古時大夢山,一面銜山,三面環水,跨湖有一條長堤,自南迤北,接梅亭鋪,直抵萬安橋(洪山橋附近),系北上通京驛道。堤的東西兩側盛植荷花,荷亭建在堤的突出地帶。亭三面臨湖,視野廣闊,池畔環植碧桃垂柳,夏夜涼風習習,荷香陣陣,古時為品茗賞荷聽曲之所。古時,亭北有皇華亭,亭東有迎恩亭,為接待皇使節的館舍。道光十年(1830年)林則徐重修荷亭,將亭北的皇華亭改建為李綱祠堂。現存的四方形荷亭,為清代建築物。

7.桂齋

在荷亭西北側,背靠"大夢松聲",緊鄰"荷亭晚唱",北與"湖心春雨"相望,東可望及"仙橋柳色"。林則徐建李綱祠堂時,在祠堂架三椽,植桂兩株,取李綱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稱,曰"桂齋"。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稱"林文忠公讀書處",後又在齋旁建室一間和禁菸亭一座,篆書石刻"林則徐讀書處"嵌於牆上。1985年,為紀念林則徐誕辰200周年,重建桂齋,移讀書處於齋後。

8. 大夢山景區

大夢山景區現確定為“一帶三景區十二景點”的景觀結構。
“一帶”即湖濱遊覽帶,由湖頭街改造而成;
“三景區”是以西湖三大景區“大夢松聲”、“荷亭晚唱”、西湖書院組成的景觀區;
“十二景點”圍繞三景區組成,分別是荷亭、桂齋、平章池(原福州動物園鴛鴦池)、西湖社(以上屬“荷亭晚唱”景區);後池、西湖書院、墨池(原天鵝湖)、雄兵橋(以上屬“西湖書院”景區);棋趣台(棋趣廣場)、松濤亭、夢山閣、松濤神韻(以上屬“大夢松聲”景區)大夢山景區現已重建。

環湖步行道

福州西湖公園環湖步行道南起廊橋韻景點,沿湖濱路北側綠地至福建會堂,以外挑步行道形式至西湖賓館,順其沿湖福州西湖環湖步行道綠地寬約25米向北,經北湖島至左海公園
環西湖步行道往南經芳沁園至福建博物院(包括“古堞斜陽”和“金鱗小苑”兩處景點),沿博物院南側綠地向西至湖頭步行街,順其南下穿“荷亭晚唱”景點,環西湖一周再回至廊橋韻景點。
為方便遊人入園,環西湖步行道規劃沿途設定6個主要入口及多個便捷入口,主入口分別是:西湖南入口、西湖勝境入口、西湖賓館入口、左海入口、湖頭街入口和“荷亭晚唱”入口。
此外還根據人行入口和西湖原有主要景觀分布布置11個景觀節點,分別為:廊橋韻、南入口、西湖勝境、景觀挑台、西湖美、北湖島、風情園、古堞斜陽、金鱗小苑、湖頭街、荷亭晚唱。
[編輯本段]4.小西湖廣場
小西湖廣場位於西湖公園東北角的湖濱路旁,靠近西湖飯店。小西湖廣場是觀賞西湖的絕佳之地,在廣場向西望去,西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該廣場還是人們休閒、健身的主要場所。天剛蒙蒙亮,附近居民就絡繹不絕到公園晨練;白天,老人們圍坐在石桌邊下棋、打牌、聊天,其樂融融;夏夜,到湖邊漫步的人們,享受著微風的清涼;公園一隅,還有隨著音樂節拍翩翩起舞的人們,一天的疲倦拋至九霄雲外。

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位於福州西湖湖畔。"福建戲曲大觀"系該院最具特色的八個常設陳列之一。
福建省的歷史文化底蘊極為豐厚,其中的戲曲文化歷史悠久,傳統劇目極為豐富,地域特徵鮮明,而且深深地融合在當地的民俗生活中,在海內外都有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戲曲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仍保留了30多個各具特色的劇種,甚至在一個方言區內,有多個劇種並存。
福建博物院是福建有史以來最大的文化基礎設施,由主館、綜合館、自然館、博園等建築,以及古堞斜陽、金鱗小苑等景觀給成。其福建民居式的造型,海洋文化的裝飾風格,以及充分體現“石文化”特色的用材,通過建築的總體布局和宏偉外觀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洋溢著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福建博物院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集歷史,文物考古,自然標本研究為一體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院,是全省文物收藏、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的中心。內設陳列設計、文物保護、宣傳教育、業務交流、考古、自然、藝術、保衛和行政管理等機構。館藏文物、自然標本等近20萬件,其中國家級珍貴文物6千餘件。舉辦陳列展覽,搞好社會教育,是博物院的中心工作。目前我院擁有15個固定或臨時展廳,面積達1.2萬平方米。現已推出了《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近代風雲》、《福建古代外銷瓷》、《工藝藏珍》、《福建戲曲大觀》、《恐龍世界》、《動物萬象》,以及《館藏中國歷代書畫展》等陳列,全面、系統地展示了福建文化發展的成就。開闢了一個弘揚優秀文化的視窗。
2008年初,福建博物院免費向公眾開放。

神秘雕像

福州西湖公園宛在堂前矗立著一尊古人雕像,從衣著上可以推測出雕像原型應該是一位唐代或宋代的人,但由於其身上和周圍未有任何文字說明,其身份一度成謎。2008年6月經過媒體報導,福州市民曾引經據典熱議古人雕像的身份。
這尊雕像的作者叫高金旺今年70歲,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他在福州市工藝美術學校當老師時,接到了市里在西湖公園安放雕像的任務。“當時對宛在堂前這尊雕像要以誰為原型還起了不小的爭議。”高老回憶,當時有關部門對雕像的要求就是一個文人的形象,以配合宛在堂的歷史。“最初定的是以李白為原型,後來又有人考慮到他與福州的淵源不深,提出辛棄疾、李綱兩個方案,因為他們都曾到過福州,也都是著名文人。”幾經商榷,最後定下的方案是融合三者的形象,製作一尊代表詩人的雕像,“面部神情比較接近李白,身上穿的是明代文人衣服,帽子的樣子是宋代的。”
高老說,他們當年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採用假石原料製作出這尊高2米多的雕像。20多年過去了,他有空就會到西湖公園看看這尊雕像,“想不到直到現在,還有這么多人關注著它。”

西湖書院

同治十二年(1873年),閩巡撫王凱泰在福州西湖旁的書院舊址設立“致用堂”一所,重新修葺舊西湖書院(址在福州動物園 舊址附近),設定寬敞的房屋,並建“十三本梅花書屋”。同治十三年,改稱致用書院,取“學以致用”和“通經致用”之義,專習經史、古文,聘林壽圖為山長。
書院招收全省舉、貢、生、監,使他們成為“明體達用之才”。除每年二月由總督、巡撫親臨舉行甄別試外,其餘月課均由山長主持。初錄取內課10名,每名膏火銀4兩;外課20名,每名膏火銀3兩;附課無定額,一概不給膏火。
光緒年間書院移到烏石山范公祠(范承謨祠堂)左近。書院依山建築,院基比較高,由下層經石階幾十級才到達大門。前為講堂,高爽宏敞,為各書院所不及。但無學舍,只有書齋幾間和藏書室一所。後院有樓房幾間,是山長住宅。左邊空地比較大,種了不少梅樹,後面建屋,就是“十三本梅花書屋”,有山長謝章鋌所撰楹聯:“青山本是吾家物,老樹不忘天下春”。
這所書院從成立到停辦,山長只有林壽圖、鄭世恭和謝章鋌3人。書院培養很多人才,如研究經學、文學的黃增,研究史學的張亨嘉(京師大學堂首任監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該書院改為全閩師範學堂簡易科(現福建師範大學前身)。

旅遊指南

公交:途徑西湖公園或西湖公園周邊的線路有近20條線路,
(1) 1、65、70、74、109、100、111、88路“西湖”站下車;
(2) 105、 118路“湖頭街”站下車;
(3) 5、22、55、75、77路“房地產市場”站下車;
(4) 66、80路“省建委”站下車;
門票:
(1)公園免門票,遊客免費入園參觀
(2)福建省博物院免費開放
(3)遊樂設施收費:5元左右
(4)租賃遊船的費用:20元/小時
開放時間:5:30——22:3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