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脫胎漆器

福州脫胎漆器

福州脫胎漆器是我國漆器中最著名的品種,產品大致分為實用和欣賞兩大類,常見的有大花瓶、大屏風、各種磨漆畫等。

基本資料

脫胎漆器脫胎漆器

所屬地區: 福建·福州

文化遺產名稱: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遺產編號: Ⅷ-54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

遺產級別:國

簡介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清宣統二年(1910年)以來,參加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義大利覺蘭多博覽會、德國柏林衛生展覽會、英國倫敦博覽會和在美國芝加哥、日本東京,以及菲律賓、比利時、巴拿馬等地舉行的國際博覽會,多次榮獲特等金牌獎、頭等金牌獎和最優獎等多種榮譽,曾被譽為“珍貴黑寶石”和“東方珍品”。

器具介紹

福州脫胎漆器福州脫胎漆器

福州脫胎漆器是我國漆器中最著名的品種,產品大致分為實用和欣賞兩大類,常見的有大花瓶、大屏風、各種磨漆畫等

觀賞品以及茶具、文具、餐具日用品等。它是中國脫胎技藝與髹漆藝術相結合的產物,質地輕巧堅牢,造型多樣,色彩鮮艷明亮,紋理清晰秀麗,自成一格,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在我國的漆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
福州漆藝歷史悠久,據文獻記載,早在宋代福建就有螺鈿鑲嵌漆器生產,到明清時期,福建已經成為中國漆器重要產區。福州脫胎漆器由清代乾隆年間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漆藝人沈紹安(1767-1835)首創。通過分析破舊城樓匾額的坯胎,沈紹安掌握了長期失傳的漢代“夾紵”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經過反覆試驗、改進,終於在“夾紵”技法的基礎上研製出了著名的“脫胎漆器”。沈紹安因此成為福州脫胎漆器的鼻祖。因沈家脫胎法秘不外傳,技藝代代族傳家承,獨家生產,所以福州脫胎漆器又被稱為 “沈氏脫胎漆器”。此後,沈紹安第五代孫沈正鎬、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銀調到漆料中,發明了“薄料髹繪”技法,提高了漆液的光亮度和色彩的鮮艷度,使漆工藝在平面描繪上產生了重大變化,並在原有紅、黑、朱、紫的髹漆技藝基礎上,新研製出金、銀、天藍、蘋果綠、蔥綠、古銅等顏色。沈氏家族所研製的“脫胎漆器”工藝和“薄料髹繪”技藝,極大地推動了福建乃至中國漆器水平的提高和漆器產業的迅速發展。

器具內容

福州的脫胎漆器之所以聞名於世,除了輕巧堅固,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耐高溫,耐酸鹼腐蝕,質地細膩外,更主要的是它能任意地象物造型,包括了人物、鳥獸到風景山水等所有題材,且漆色絢麗多變,古雅含蓄,工藝技法複雜細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人嘆為觀止。光緒二十四年(1898),沈正鎬、沈正恂選送脫胎漆器作品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榮獲金獎,從此福州脫胎漆器在國際工藝美術界嶄露頭角。接著,沈正鎬、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蘭等沈氏脫胎漆器世家的產品先後選送參加義大利、美國、柏林、倫敦等地博覽會展出,獲得各種獎牌,聲譽大振。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授予沈紹安五代孫沈正鎬“四等商勛,五品頂戴”,宣統二年(1910)又晉升沈正鎬、沈正恂為“一等商勛,四品頂戴”。1949年後,沈氏蘭記漆器店改制為脫胎漆器公司,福州著名漆藝家李芝卿、高秀泉在設計、髹飾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榮獲全國漆器造型設計一等獎,並被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台灣廳用作主要裝飾品。此後,福州著名漆器藝人還有林廷群、陳天贛、王維韞鄭益坤、黃時中、陳端鈿鄭修鈐、吳守端、汪天亮、葉祥灶、孫世浩、施萱榮等,他們都為福州脫胎漆器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福州脫胎漆器在脫胎成型和表層髹漆方面具有鮮明的技藝特點。在製作時,先以泥土、石膏等塑成坯胎,以大漆為粘合劑,用夏布(苧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乾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然後經上灰、打磨、髹飾、黑推光、色推光等工序,最後再用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鈿等技法加以裝飾。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工藝非常複雜,同時製作和陰乾等環節又十分費時,一器之成往往需要花費數月時間。
福州脫胎漆器延續了中國明清時期漆器“千文萬華”的特點,“色彩瑰麗,光亮如鏡”, 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眾美於一體。它以真金、真銀碾成金粉、銀粉作調和料,解決了一般漆色乾後變為黝黑、難與其他鮮艷顏料調和的困難,另有藍、綠、褐等多種鮮艷的漆色。傳統的髹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暈金、朱漆描金、鑲嵌螺甸等;此後又發展了寶石閃光、暗花、雕填、變塗、仿青銅等技法,並且把髹漆技藝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藝術結合起來,豐富和完善了傳統的漆器裝飾工藝。

工藝特點

福州脫胎漆器的最大優點是: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福州脫胎漆器最大特點是:輕。

福州脫胎漆器所具有的這些優點、特點,是由其特殊的製作工藝、高超的髹漆技藝所決定的。作為脫胎技藝同髹漆藝術相結合的產物,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頗為不易,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藝非常複雜,製作和陰乾等十分費時,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數月,成品還需密閉在陰室里很久。
1、製作方法
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是脫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後用夏布(苧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乾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後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們以硬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相同。

以花瓶製作為例,先預塑好泥胎或製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層毛邊紙;刷上脫離劑兩道;髹上推光漆;然後成的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細、中、粗灰數道;視器物的大小,用麵粉調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綢布;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粗、中、細灰數道;用水衝去泥胎或脫去木瓣胎;用清水洗淨胎內面,便成了脫胎漆器的"雛形"。每道工序都要陰乾,每道髹漆在陰乾後,都要用蘇磚等乾磨。"雛形"製成之後,還有好幾道大工序。
2、髹飾技法

福州脫胎漆器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色彩瑰麗,光亮如鏡",人們對它產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髹飾上的豐富多彩。其傳統髹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嵌銀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國成立後,又發展了寶石閃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窯變、變塗、仿青銅等技法,並且把髹漆技藝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藝術結合起來,使漆器的表面裝飾琳琅滿目。

福州脫胎漆器在我國傳統的朱、黑等漆色基礎上以"真金碾泥為色",即以真金、真銀碾成金粉、銀粉作調和料,解決了一般漆色乾後變為黝黑、難與其他鮮艷顏料調和的困難,增加了藍、綠、褐等多種鮮艷的漆色,且漆色經久不變;有的裝飾還用上了刻銀絲、刻金絲、螺鈿、鑲嵌等,使脫胎漆器更加精美。

漆畫

福州脫胎漆器藝術的發展沒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過藝人們的努力,它還衍生出一個新的畫種--漆畫。1964年,從美術院校畢業的一些美術工作者把漆器裝飾工藝技法用於繪畫,創作出了一批漆畫作品,首次以獨立畫種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受到首都美術界和民眾的矚目,從此福建漆畫從實用美術進入觀賞藝術領域。原來漆畫是附著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幾十年來,通過畫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裝飾技法運用在平面上,來做成獨幅畫,這就形成了漆畫。漆畫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這是其它畫種所不能替代的。

據介紹,漆畫採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銀、螺鈿、蛋殼等材料和繪作、髹色、剔填、鑲嵌、暈金等裝飾手法,配以罩明、戧刻、打磨、揩擦、退光等工藝手段,使畫面產生深沉古樸、瑰麗神奇、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加上漆畫質地華美堅固,適用於建築,是現代壁畫的理想形式。

漆畫是畫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畫面不能直接接觸木板,必須在畫面和木板之間用生漆做一個嚴密的隔離層,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這個畫板由工廠生產製作,然後畫家用熟漆在上面畫畫,幹了以後畫面上就有一種光澤,很漂亮。至於漆畫的作畫手段很多,整個脫胎漆器的工藝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畫上。

傳承意義

在歷史上,福州脫胎漆器曾被收藏為宮廷珍品,新中國成立後又被列為珍貴的國家禮品贈送外賓,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省市,而且遠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貴的黑寶石”、“東方難得的珍品”、“髹飾之光”、“人間國寶”等詞句來形容福州脫胎漆器的精美。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及時採取搶救措施,在原來沈紹安蘭記、德記的基礎上成立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和第二脫胎漆器廠,還創辦福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和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推動漆器行業的發展與繁榮,使福州脫胎漆器不僅在生產規模上大大超過過去,而且在藝術風格上更加多樣化。具體來說,在坯地上,除了綢布脫胎坯和木坯外,還有鈣塑和合成樹膠坯等多種;在表面裝飾技法上,除了推光、描金、暈金、漆畫、錦紋、嵌銀彩、嵌螺甸、仿古銅外,還有赤寶沙、寶石閃光、仿彩窯變、磨漆畫等多種。

目前,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福州第一、第二脫胎漆器廠已相繼倒閉,福建工藝美術研究所被解散,從業人員紛紛改行,原有藝人所剩無幾,"印錦"、"台花"等脫胎漆器髹飾的技法也已失傳,福州脫胎漆器髹飾,這一傳統技藝面臨人亡藝絕的困境,需要善加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發展至今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保護福州的脫胎漆器,在原來沈紹安蘭記、德記的基礎上,成立了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和第二脫胎漆器廠,還創辦了福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和福州工藝美術學校,培養了一大批漆藝人才,推動了漆器行業的發展與繁榮,福建的脫胎漆器進入了歷史最輝煌的時期:漆器生產規模上大大超過過去,產品種類之多在全國漆器行業首屈一指,藝術風格上更加多樣化,在坯體製作和表面裝飾技法發展出新的工藝和技法,成為全國同行業知名度最高、生產規模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中國工藝美術品種之一。郭沫若先生1962年11月參觀福州第二脫胎漆器廠後,做詩稱讚它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福州脫胎漆器還被列為珍貴的國家禮品贈送外賓,備受到國內外人士的矚目。

近年來,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市場經濟的衝擊,漆器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福州脫胎漆器行業也逐漸走入低潮,從業人員紛紛改行,老藝人所剩無幾,一些脫胎漆器髹飾的技法也有失傳的危險。為改變這一狀況,2004年福州市成立了福州漆藝研究會,負責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的保護和研究工作。2006年,“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保護項目”被列入2006年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體現了國家對這一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視和關懷。福州脫胎漆器將再鑄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