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脫胎

福州脫胎

自沈紹安首創脫胎漆器起,其技藝代代族傳家承,故又有福州“沈氏脫胎漆器”之稱。

福州脫胎漆器

福州脫胎福州脫胎

我國髹漆工藝有七千多年歷史,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
福州脫胎漆器是繼承我國古代優秀漆文化發展起來的。它品類之多在全國漆器行業首屈一指,大的如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漆畫大屏風、彩繪大花瓶、脫胎仿古銅大獅等,小的如菸具、茶具、餐碗、盤、碟、罐等,共有18類1200多個花色品種;它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眾美於一體,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郭沫若生前曾做詩備加讚譽,稱讚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

溯源

福州脫胎漆器首創者系前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漆藝人沈紹安,字仲康。乾隆(1736~1795年)人。早年在福州城內雙拋橋處開辦“前店後坊”的漆器店。沈紹安在修復衙門匾額過程中,受到匾內貯加灰紈裱褙、外髹朱漆製法的啟迪,領悟到我國泥塑佛像夾1二的方法,塑泥為胎,於清乾隆朝中葉推出了最初體空、質輕的脫胎漆器。沈紹安首創的脫胎漆器技法,開創了漆藝文化的新面貌,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圖一為沈紹安進貢清朝廷的脫胎菊瓣形朱漆蓋碗,通高10厘米、口徑10.8厘米、壁薄如紙,厚不及一毫米。乾隆帝見後龍顏大悅,親自在蓋內、碗心題刻隸書填金詩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輕。啜茗合陶句,衷露攘其英。乾隆丙申春御題”。底款篆書署:“乾隆年制”。乾隆帝的詩,生動地描述了沈紹安脫胎漆器的特點、脫胎菊瓣朱漆蓋碗的形象。足見當時沈紹安首創的脫胎漆器,產生的巨大影響。

自沈紹安首創脫胎漆器起,其技藝代代族傳家承,故又有福州“沈氏脫胎漆器”之稱。沈氏脫胎漆器,後又在傳統的朱、黑兩種漆色基礎上,以“真金碾泥為色”,這不能不說是沈氏漆藝人的獨創。其以真金、真銀,碾成金粉、銀粉作調和料,解決了一般漆色乾後變為黝黑、難與其他鮮艷顏料調和的困難,增加了藍、綠、黃、褐等漆色,且漆色經久不變;以後脫胎漆器有的裝飾還用上了刻銀絲、刻金絲、螺鈿、鑲嵌等,使脫胎漆器更加精美。

在沈紹安之後,最為聞名的是沈紹安第五代玄孫繼承人沈正鎬、沈正恂兩兄弟。其二人所制脫胎漆器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首次選送國外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展出,榮獲頭等金牌。隨後,沈正鎬兄弟的脫胎漆器,先後送世界各地博覽會展銷,每次均獲各種獎牌、獎銜,沈氏脫胎漆器名聲大噪,暢銷中外。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清政府提倡“勸工”、“勸業”政策。故清王朝授予沈正鎬、沈正恂二兄弟“四品商勛、五品項戴”榮譽。沈氏家族獲得了殊榮,為了紀念先祖沈紹安,沈氏兄弟在他們所制的脫胎漆器底部或其他適當的地方,打上自己一個名字做記號之前都再加上先祖沈紹安姓名。例:“沈紹安鎬記”、“沈紹安恂記”、“沈紹安愷記”、“沈紹安愉記”、“沈紹安僖記”。清宣統二年(1910年),沈正鎬、沈正恂的脫胎漆器,參加“南洋勸業會”展銷奪魁。為此,清王朝又授予沈正鎬、沈五恂二兄弟“一品商勛、四品頂戴”榮譽,他們的聲價更高了。傳至沈紹安第六代繼承人時,脫胎漆器多是打上“沈紹安德記”,以表示對先祖、先輩恩德的紀念。這些出類拔萃的沈氏脫胎漆器藝術品,現在都成了難得的古玩,其中出自沈紹安、沈正鎬、沈正恂等人手的脫胎漆器藝術品最為珍貴難尋。此外,沈紹安第五代庶孫沈幼蘭(1890-1964年)的脫胎漆器亦聞名。沈幼蘭十四歲人“恂記”脫胎漆器店學藝,民國三年(24歲),自己開辦“蘭記”脫胎漆器店。其產品以品種多、薄、輕、巧、精而聞名。在國內外展出亦屢獲獎銜、獎狀、金牌。1952年“蘭記”脫胎漆器店成立公私合營福州脫胎漆器公司,1956年轉為福州第二脫胎漆器廠。1956年沈幼蘭獲福州市“名藝人”榮譽稱號。後還當選為福州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聯委員、福建省政協委員。

福州沈氏脫胎漆器藝術品,先多為雕塑佛像、神話故事傳說中的人物,後逐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發展,作品更加豐富多彩,並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藝術價值。圖二為沈正鎬(1866~1928)製作的神話傳說的多彩“鐵拐李”立像,高55厘米、底徑為28厘米,鐵拐李禿頂扎巾、絡腮須、目視前方,身披藍黑色金邊道袍,左手捧葫蘆、右手扶拐杖,右腳穿草鞋踏在波浪座上,左腳跛、小腿前向有糜爛(俗稱“爛腳田”)抬擱於拐杖上,十分生動形象;圖三為沈正鎬製作的自然形,優美多彩的綠金色荷葉瓶,高99厘米、底徑為53厘米,葉脈形象清晰,塑紅荷綠葉繞底為座,呈現出生氣勃勃的景象;圖四為沈幼蘭製作的古銅色觀世音菩薩立像,高73厘米、底徑為36厘米。觀音菩薩面容和藹慈祥、頭梳高髻、含眸下視、身著通肩花邊大衣、長裙曳地、頸掛項鍊、赤足立於浪花翻卷的荷花座上,幽雅秀麗。這觀音菩薩的形象是跟中華民族的審美觀點相吻合的,頗受人們喜愛。

“視之九鼎兀,舉之一羽輕。”這是郭沫若先生對福州脫胎漆器最大特點“輕”的寫照;福州脫胎漆器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這是福州脫胎漆器特殊的製作工蘆所決定的。其從塑胎、選料至成品有二十幾道工序。現簡述最能體現福州脫胎漆器特點、優點的工藝順序,旨在使人們對福州脫胎漆器有所認識,為福州脫胎漆器正身、令“李鬼”現形,有利振興福州脫胎漆器,激發人們保護弘揚福州脫胎漆器這一民間藝術。

工藝特點

福州脫胎漆器的最大優點是: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福州脫胎漆器最大特點是:輕。
福州脫胎漆器所具有的這些優點、特點,是由其特殊的製作工藝、高超的髹漆技藝所決定的。作為脫胎技藝同髹漆藝術相結合的產物,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頗為不易,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藝非常複雜,製作和陰乾等十分費時,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數月,成品還需密閉在陰室里很久。

製作方法

一、先預製好泥胎或木瓣胎的模型;二、用水裱上二層毛邊紙;三、刷上脫離劑兩道;四、髹上推光漆;五、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細、中、粗灰數道;六、用麵粉調生漆裱上一次或二次夏布或綢布(視器大小);七、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粗、中、細灰數道;八、用水沖丟泥胎或脫去木瓣胎;九、用清水洗淨胎內面,便成了脫胎漆器的“雛形”;上述一至十,每1首工序都要陰乾,每道髹漆在陰於後都要用蘇磚等千磨。“雛形”製成之後還有好幾道工序,其與我國傳統的漆器工藝大同小異(含裝飾、上推光漆等),不一一述之。從這些工藝和工序可以知道:一、福州脫眙漆器成品中的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綢布及一些輔料,故可達到“一羽輕”的特點;二、福州脫胎漆器成品,里外兩面都是上推光漆,故能達到光亮美觀、不怕水浸、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的優點;三、福州脫胎漆器工藝非常複雜,製作和陰乾等十分費時,故一器之成需要幾個月時間。

綜上所述:一是可以看出福州傳統的脫胎漆器十分名貴;二是可以作為鑑別沒有“脫胎”、沒有裱上夏布或綢布,只是用漆料直接髹在木模型上面的冒牌貨。

參考資料

http://www.wenbao.net/html/jingpintupian/19.shtm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