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第二醫院

福州市第二醫院

福州市第二醫院亦名福建省福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是福建省唯一的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醫院地處福州南大門風景優美的倉山文化區。創建於1866年,前身為英國教會醫館--塔亭醫院,經過130多年的風雨蒼桑,醫院已發展為一所設備先進,專科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學術水平高,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福州市第二醫院秉承“繼承不離古,發揚不離宗”的發展理念,努力建設中西醫結合專科醫院,走特色專科品牌發展道路,建有中西醫結合重點專科13個,其中骨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重症醫學科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培育項目;康復科、神經外科為省級重點專科;心內科為省級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腫瘤外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肝膽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兒科為市級重點專科。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福州市第二醫院福州市第二醫院

福州市第二醫院位於海峽西岸省會中心城市——福州市倉山區煙臺山東麓上藤路47號。倉山區古稱藤山,明洪武年間北麓始建鹽倉,該地俗稱鹽倉前,藤山遂道稱倉前山,簡稱倉山,區名由此而來。島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歷史上曾於煙山南麓遍植梅樹,素有“瓊花玉島”的美稱,古時,就有“十里花為市,千家梅作林”的繁華。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倉山區還是歷史上有名的領事使館區,外貿基地及航運中心,英、美、法等17個國家在倉山設立了領事館或代辦處、洋行等,同時還創建教堂,開辦學校,開設醫院。據記載,醫院前身為英國皇家海軍、英國領事館合辦的“海港醫館”,始建於同治五年(1866年)。1887年易名為“塔亭醫院”,1951年10月改名為“福州市工人醫院”,1956年3月定名為“福州市第二醫院”,1984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增掛“福建省福州中西醫結合醫院”,2013年4月正式成為廈門大學附屬醫院。醫院為全國中西醫結合三級甲等醫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認的全國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基地之一,先後獲得“福州市政府雙擁工作先進單位”“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福州市文明單位”“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福州市誠信醫療示範單位”“福州市熱心公益事業茉莉花銀質獎”等稱號。

醫院簡介

福建省立醫院福建省立醫院

福建省立醫院是省衛生廳直屬醫療衛生單位、非營利性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是福建最早創辦的公立醫院,以“精於醫術,誠於醫德”為院訓。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省急救中心、省保健服務中心、省臨床檢驗中心以及福建醫科大學省立臨床醫學院設在院內。年門診量近150萬人次,年住院量4萬多人次,承擔了省城福州100%的120指揮調度任務以及60%以上的急診量。1993年、1995年分獲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和“愛嬰醫院”稱號,1998年榮獲“全國百佳醫院”稱號,2003年被國家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07年順利通過福建省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複審。2008年,榮獲衛生部“2005—2007年度全國醫院管理年活動先進單位”“全國衛生應急先進集體”“全國衛生系統護士崗位技能競賽金獎”等榮譽稱號。

發展歷程

醫院始建於1935年4月,原址位於福州吉祥山,由愛國華僑胡文虎先生捐資,當時國民黨省政府成立省立醫院籌備處負責具體建設事宜。經過近兩年的籌建,1937年5月1日起省立醫院開始收治門診病人,9月1日起收治住院病人。1937年秋,福建省立醫學專科學校成立,遂將原有之省立醫院隸屬該校作為實習之所。抗日戰爭暴發後,醫院門診部和辦公室被日寇炸毀,省立醫院遂隨全省衛生處遷往永安、沙縣(南平)等地。1938年2月,遷到永安後成立福建省臨時醫院,7月改組為全省衛生處附屬醫院,隨後相繼改名為福建省立永安醫院、福建省立第二醫院,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遷福州現址,1947年改稱福建省立福州醫院,1949年由軍管會接管,1952年7月復名福建省立醫院。文革期間,因合併、兼併、改組而先後改名反修醫院、省衛生防治院、省第一醫院等,1978年,文革結束後再次復名福建省立醫院,並延用至今。

醫療配備

全院占地面積38858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編制床位1800張。2006年底竣工投入使用的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重點工程——省立醫院改擴建工程的綜合病房大樓,是目前全省乃至華東地區單體建築面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綜合病房大樓。病房分為套房、單人間、雙人間、三人間、四人間、六人間等六種規格,普通病房均配備有獨立的衛生間、冷暖空調、中心管道吸氧、壁櫥、冷熱水供應、直接淨化冷飲管道,病房地面全部採用防滑靜音靜電膠地板。新配置塑鋼型手動搖床及自動電控搖床,每個床單位均新增添人性化防火布隔離罩及餐桌板、多功能陪伴椅。同時還按照不同的需求配備電視、電話、沙發、寫字檯、保險柜、微波爐、廚房、隨行人員客房等。為緩解新一輪“看病難、住院難”,全面提升福建心血管病防治的水平,拆除舊心研所大樓、舊華僑病房樓,新建福建省心血管病綜合大樓,總建築面積5.3萬平方米,其中地上19層、地下3層,主要用於心血管病醫療、科研用房和省級幹部病房建設,總投資初步估算約4億元,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做為2010年省重點建設項目已正式立項,擴初設計通過省重點辦組織的專家會審。該項目正緊鑼密鼓的實施之中,可望提前於年底正式動工建設。

醫院專家

賈小明,副主任醫師,從事男科臨床工作近三十年,擅長男性不育症、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礙及男性泌尿系疾病等的診斷與治療。對於中西醫結合治療男性不育症、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疾病等經驗豐富,方法獨到。先後榮獲“優秀知識分子”、“醫苑新星”等榮譽稱號,在省、部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劉靖,浙江不孕不育博士園專家,浙江不孕不育研究所研究員,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會員。從事不孕不育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二十餘年。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專業治療由輸卵管堵塞、多囊卵巢綜合症、子宮內膜異位症、排卵功能障礙、盆腔炎及免疫性不孕等病因引起的不孕不育,多次參加國際、國內生殖及腔鏡微創學術會議,在專業醫學雜誌上發表關於不孕不育論文20餘篇,獲各級獎項10餘項。

朱琪,女,主任醫師,現任福州市第二醫院院長,福建醫科大學教授、福建省肝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福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時間生物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分會副主任委員,福建省預防學會理事。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州市政協常委。農工黨福建省委委員,農工黨福州市委副主委,福建省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副會長,農工黨倉山區工委主委。長期從事感染性疾病的醫療、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擅長各種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脂肪肝、妊娠肝損以及小兒肝病的診斷與治療,多次參加各種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會議,共撰寫論文40餘篇,並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在SCI發表論文二篇,多篇文章獲福州市科協優秀論文獎。曾主編《肝炎防治手冊》及參與編寫《新發現和再肆虐傳染病的診斷標準和防治》一書。

林紹彬,男,1957年3月出生,福建福清籍,現任福州市第二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福州市政協委員會副主席,九三學社福建省委員會副主委、九三學社福州市委員會主委。1982年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醫療系,學士學位,研究生結業。歷任莆田市醫院內科住院醫師、福州市第二醫院內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科主任,1998年6月起任福州市第二醫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曾任福州市倉山區人大副主任、福州市人大常委。 擅長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尤其對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脂等心血管常見病和疑難雜症的診斷與治療及急危重症的搶救。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二、三、四屆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醫師學會第一屆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常委、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醫學分會第二、三屆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福建省心血管分會委員,省電生理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福州市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榮獲福州市“十佳醫生”、五一勞動獎章、援藏先進個人、福建省\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先進個人、省精神文明先進個人、福建醫大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學術上富有開創精神。主持的科研項目《早期聯合輸冷沉澱及血小板對失血性休克臨床研究》獲福州科技局批准立項(2007-S-121),獲2009年6.18海峽兩岸職工創新成果展金獎;《軟堅祛僵散治療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前研究》(第二作者)獲6.18海峽兩岸職工創新成果展銀獎、福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逸心湯”驗方治療痰淤型心力衰竭臨床研究》獲福州科技局批准立項。《丹簍片治療痰淤型心力衰竭臨床研究》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協會批准立項;並參與CCS-2國際協作研究。 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並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五篇論文分別獲得各級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一、二等獎。參與編寫《中西醫結合單病種診療常規》、《常見病中西醫結合診療常規》、《中國新藥實用全集》、《醫學生臨床指南》、《中國酒文化概論》等五部專著,主辦省、市級中西醫結合學術交流會及中西醫結合新進展學習班10期。

佘暉,女,1963年出生。廣東籍。1984年8月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04-2006在福建中醫學院中西結合研究生課程班畢業。現任福州市第二醫院呼吸內科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福建省呼吸學會常委;福建省中西結合學會呼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福州市呼吸學會副主任委員;福建醫科大學兼職副教授。福州市政協委員;倉山區政協常委;福州市九三學社倉山區工委主任委員。工作以來共撰寫論文30餘篇分別發表於國家級刊物、大學學報、省級刊物。先後主持省級課題1項,市級課題3項,參加國家級課題研究1項。已主持和完成福州市科委《胃食管返流加重支氣管哮喘機理探討》課題研究,獲2003年度福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副主編《內科學醫囑速查》一部。擅長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部腫瘤、支氣管及肺部感染、肺栓塞等呼吸系統疾病診療。擅長機械通氣和支氣管鏡診療技術。在呼吸危重症搶救和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護團隊

福州市第二醫院福州市第二醫院

醫院以中西醫結合為特色,以骨科和腫瘤科為重點。堅持走“科技興院”的道路,注重貫徹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戰略。現有高級職稱人員9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中級職稱l86人,全院有45人擔任全國和省級各學術團體委員以上職務。

特色科室

福州市第二醫院福州市第二醫院

福州市第二醫院秉承“繼承不離古,發揚不離宗”的發展理念,努力建設中西醫結合專科醫院,走特色專科品牌發展道路,建有中西醫結合重點專科13個,其中骨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重症醫學科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培育項目;康復科、神經外科為省級重點專科;心內科為省級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腫瘤外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肝膽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兒科為市級重點專科。13個重點專科床位數達1161張,重點專科床位數占全院床位數的75.59%,其中骨科病區床位數占全院床位數的36%,占重點專科床位數的47.63%。骨科與台灣中正骨科醫院聯合建立“關節微創重建聯合體”,運用當今國際骨科前沿技術治療關節疾病。骨科通過專業細分,設有創傷外科、關節外科、運動損傷科、脊柱外科、綜合骨科、小兒骨科、手外科、骨病骨腫瘤科、骨質疏鬆病專科、傳統骨科等,現醫院已成為海峽西岸三級綜合性醫院接診治療創傷病人最多、規模最大的醫院。

對外交流

1993年以來,醫院陸續派人赴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 有計畫地選送醫務人員外出進修323人次,選撥23名西醫青年骨幹離職學習中醫或攻讀中西醫結合雙學位、研究生。

榮譽獎項

改革開放以來、醫院共完成省衛生廳科研頂目13項,市科研項目15項,申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項目l項,著書6本。獲省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6項,省衛生廳醫藥衛生進步二等獎l項,省金橋工程獎l項,省科學技術三等獎l項,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8項。1996年骨科被省衛生廳評為科技推廣先進集體,1997年中標省衛生廳科研項目3項,市科委科研項目4項,1998年中標省市科研項目6項。

醫院始終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堅持"病人至上,質量第一"的辦院宗旨,取得豐碩成果,醫院1986年被衛生部評為全國文明醫院,1993年被授於國家級"愛嬰醫院"稱號,1989年以來連續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單位、市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1996年5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1997年被評為省創文明行業、建滿意視窗示範單位,市先進示範單位,醫院黨總支被評為福建省黨員教育先進聯繫點,4個護理站被授予省、市、局"青年文明號"。數十名醫護人員榮獲福州市"十佳公僕"、省、市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護士、省,市優秀共產黨員。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分子、新長征突擊手、市“三八”紅旗手、市巾幗建功獎、有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稱號。

科研機構

動物實驗室

一、動物實驗室基本情況介紹:

(一)、實驗動物設施和等級動物使用情況:

福建省立醫院福建省立醫院

動物實驗室於2001年分別通過清潔級鼠類動物實驗室和普通級兔類動物實驗室設施條件合格驗收。現有動物實驗室170平方米,內設二間清潔級鼠類實驗室(有四台層流架和二台超淨工作檯),一間普通兔類實驗室和相應的功能房和配套設施,並配備中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一名。使用符合標準的清潔級鼠類動物和普通級兔類動物,使用符合標準的飼料、墊料、飲用水,合理安排動物實驗規模,根據不同的課題,提出實驗用動物的品種、品系、等級及動物實驗方法、操作規程,建立了動物實驗記錄檔案,嚴格規範了操作規程。

(二)、實行全院動物實驗集中管理:

為充分發揮動物室的作用,減少經費支出,我們實行全院動物實驗集中管理制度,下發“關於動物實驗工作歸口管理的通知”,規定:院科教科統一管理全院的動物實驗工作;歸口管理範圍:全院凡納入地市(廳)級以上的科研項目或課題;由我院資助或部分資助的科研項目或課題。歸口管理內容:(1)院內一切動物實驗工作必須如實向院科教科申報(包括動物的數量、等級、品種、品系、實驗周期、經費預算、課題組人員組成、協作單位等);(2)凡動物實驗中使用醫院的設施設備,需由醫院(或科室)提供服務、領取相關物品等實行經濟核算,交納相關費用;(3)正常情況下,動物實驗課題必須在本院動物實驗室里進行,對於院動物實驗室目前尚不能承擔的個別實驗項目,經批准後方可到外單位從事動物實驗,但必須出具動物實驗室合格證明書。通過上述措施,有效發揮動物實驗室的作用,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切實加強動物實驗工作的管理,達到規範動物實驗設施條件,使用符合標準的實驗動物飼料、墊料、飲用水和動物。

(三)、課題研究得到了開展:

這幾年來,共完成20多項動物實驗研究課題。其中清潔級鼠類

13項,普通級兔類9項以及普通級鼠類等。承擔的課題有:《低溫鹽水及腺苷對兔主動脈阻斷致脊髓缺血保護研究》、《Nd:YAG雷射對兔咽部、口腔黏膜熱損傷的研究》、《幾種胃腸激素對大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損傷大鼠模型的保護作用》、《Nd:YAG雷射在鼻竇內窺鏡手術中的套用基礎研究》、《Nd:YAG雷射損傷兔頸部血管的實驗研究》、《Spirulina對BALB/C鼠心肌炎的影響》、《雷射白蛋白吻合肺組織實驗研究》、《小伏口服液臨床療效與實驗基理研究》、《益生精膠囊藥效及毒理研究》、《定經合劑急性毒性實驗》、《小伏口服液藥效學研究》、《中耳再建術人工聽骨的組織病理學研究》、《西洛他唑預防家兔粥樣狹窄血管成形術後再狹窄的實驗研究》、《冠脈搭橋術後靜脈移植血管再狹窄與細胞粘附分子的關係》、《關於糖尿病大鼠脂肪組織中Resistin的研究》、《羊膜在兔眼小梁切除中的套用》、《NMDA受體拮抗劑對大鼠周圍神經缺血角灌注損傷的影響》、《胰島素抵抗與基因表達》、《日本白兔血管PTCA後apolipoproteinj的表達》、《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於缺血心肌的實驗研究》、《頓挫傷性白內障與HSP的表達》、《心衰時藥物治療對BNP的影響》、《用基因晶片研究2型糖尿病大鼠基因表達譜》、《白血病抑制因子促進大鼠坐骨神經再生的實驗研究》,涉及內科、五官科、心內科、心外科、藥劑科、中醫科、眼科、骨科等科別中各領域,發揮了動物實驗室應有的功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核醫學研究所

福建省核醫學研究所成立於1999年,隸屬於福建省立醫院,從事核醫學診療、教學和科研工作。擁有一支經驗豐富、技術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的專業化隊伍,現有高級職稱4名,中級職稱10名(包括2名工程師、1名放射化學師),初級職稱8名,其中博士、碩士各1名;設有核素ECT顯像室、臟器功能測定室、體外分析室、核素治療室、核素標記實驗室和骨質疏鬆診療中心;配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單探頭ECT、雙探頭ECT、放射免疫測定儀、化學發光測定儀、低溫超高速離心機、超低溫冰櫃、臟器功能測定儀、14碳呼氣試驗儀及骨密度測定與治療儀,等。現代醫學最先進的影像技術-PET/CT中心正在積極籌建,該設備即將引進。

研究所雖然只經歷了短短的3年多,但有核醫學科雄厚實力的基礎:分別於1967年、1974年在全省首先開展核素顯像和開展放射免疫檢測技術;1972年引進全國第1台γ照相機,大大豐富了核素顯像內容,如首次通過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腎動態顯像、肝膽動態顯像等,填補了國內空白;1989年在省內第一家引進SPECT,並首先開展心肌顯像對冠心病診斷及心肌活力的研究。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對我國我省核醫學事業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研究所成立以來,全面開展了放射性核素診斷、治療等臨床工作,承擔並完成了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相信在研究所全體同志的努力下,事業將蒸蒸日上,碩果纍纍。

診療項目

全院現有在職職工1672人,設有內、外、婦、兒等52個臨床科室,藥劑科、檢驗科、放射科、超聲診斷科等12個醫技科室,以及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省老年病研究所、省胃腸研究所、省急診醫學研究所、省核醫學研究所等5個研究所。2005年,醫院對優勢項目進行重新整合,建立福建省心臟介入治療中心、福建省消化內鏡中心、福建省微創外科治療中心等3個省級醫學中心。福建省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福州市120指揮調度中心以及福建省高壓氧、病理、影像醫學、急診、病案等專業質控中心以及全省唯一的寧養院設在我院。省心血管病重點實驗室是全省醫院系統唯一的省級重點實驗室,並獲省科技廳資助建設全國第一個心血管病領域的細胞生物學研究平台。

學科建設

福建省立醫院福建省立醫院

腫瘤外科:省科技廳優先發展學科

腫瘤科成立於1959年,是我省最早成立的腫瘤專科。1996年被省科技廳列為優先發展學科。目前我科以消化道腫瘤外科治療為主,同時開展化療、生物治療,有獨立的腫瘤科門診,病房及腫瘤隨訪室。現有醫護人員40人,其中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3人,主治醫師9人,副主任護師1人;有博士學位2人,碩士學位3人;病房床位60張。年均住院人數近一千人次,開展大、中型手術近一千台次。開展的高難手術有"胃癌的聯合器官切除擴大根治術,肝癌的左右半肝切除,中央型肝癌的切除,食管癌的全胸食管切除、食管-胃或食管-結腸頸部吻合術,肺癌的袖狀肺葉切除術,氣管腫瘤的氣管開窗或氣管環切對端吻合術"。在胃癌治療上,手術切除率達87.11%左右,五年生存率達52.82%。經推廣胃癌手術規範化術式和綜合治療後,五年生存率達59.19%,達成"省內領先,國內先進水平"。在省內率先開展氣管腫瘤的"氣管環切對端吻合術"。同時開展術後輔助化療和晚期癌症患者化療,進行了多種藥物的臨床驗證,全省牽頭進行晚期胃癌UFT-M方案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40.85%。

在承擔大量臨床工作同時,還參與福建醫科大學醫學系外科學大課教學,臨床型、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及臨床實習醫師的帶教工作,接收地、市、縣級醫師在本科進修。參與省抗癌協會舉辦的各種腫瘤學習班的講課。開展了許多科研課題研究。⑴進展期胃癌套用磁性高分子微球靶向緩釋治療的實驗及臨床研究;⑵放免導向手術在胃癌淋巴切除術中的應;⑶哨兵淋巴結檢測在乳癌手術中套用;⑷多藥耐藥基因產物與細胞凋亡對胃癌預後影響的研究;⑸胃癌術後免疫化療的療效研究;⑹中晚期癌瘤的自體LAK/ril-2治療;⑺Til誘導人胃癌細胞凋亡現象研究。

已取得的成果有⑴胃癌淋巴結轉移規律研究,獲一九八七年省政府科技三等獎;⑵"舌診肝癭線"診斷原發生肝瘤獲一九九○年衛生廳科技一等獎;⑶推廣胃癌規範化手術對胃癌長期生存率的影響,獲一九九五年衛生廳科技三等獎;⑷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分離、培養,一九九八年度省醫藥衛生科技三等獎。協作完成的有"全胃切除消化道重點術式評價"獲一九九二年省衛生廳科技一等獎,"胃癌防治研究-臨床早期診斷及綜合治療"獲一九九三年省政府科技二等獎,紅色諾卡氏菌細胞壁骨架(N-CWS)免疫治療惡性腫瘤的隨機對照研究,獲一九九四年省衛生廳科技二等獎。

骨外科:省科技廳優先發展學科

福建省立醫院是一所集醫療、科研、預防、保健、教學和急救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福建省急救中心附設在院內。醫院擁有各種大型醫療儀器設備如磁共振機、全身CT、DSA、ECT、骨密度測定儀等。骨科是福建省立醫院的重點學科之一,內設有創傷研究實驗室。該科醫療技術力量雄厚,人才優秀,全科共有本科以上醫師15人,擁有教授及高級職稱專家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導師3名),另有1名手外科博士及4名骨科碩士。在院領導的關懷下,全體工作人員不斷努力,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時刻了解掌握國際、國內最新進展,積極開展各種新的複雜的手術。現將骨科醫療技術情況簡介如下:

脊柱外科:我院脊柱外科在省內處於領先地位,多名專家曾先後赴國外、國內學習考察,引進許多先進的醫療技術。手術室配備了SIEMEN可移動式C型臂X光機和骨科手術床,麻醉科具備術中控制低壓全麻支持、術中喚醒、血液回收等新技術,方便開展各種脊柱外科手術。如脊柱骨折、脊髓損傷:開展頸、胸、腰段骨折的各種前、後路減壓、復位、內固定手術。如:環樞椎半脫位、Hangman骨折的手術(CCD、Cervifix、Apofix等);經胸、前路減壓內固定(Z-plate、Centaur、CD-Horrizon等)、胸腹聯合入路、後路椎弓根釘(Tenor、Diapaon等)等手術;頸椎病:開展頸前路手術頸椎間盤摘除、椎體切除、頸髓壓迫減壓、植骨、頸前路鋼板(Orion、Ao等)內固定;其中對嚴重脊柱側彎後凸畸形矯正術:開展楔形截骨、TSRH內固定術是省科委在我科的攻關課題,目前對省內外患者治療取得良好療效。腰椎滑脫:開展各種椎根弓釘材料(Dynalok、Opus等)實施減壓、復位、植骨內固定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症,手術創傷小、風險低,恢復快。脊柱椎體結核或感染性病變:開展經前路結核病灶清除、植骨。

獲獎成果

福建省立醫院福建省立醫院

AFP負荷表模式採集首次通過法心功能測定和心肌顯像對冠心病診斷研究

主要完成者:何品玉、陳兵、董惟譽、施修明、梁愛武

獲獎等級: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成果簡介:本研究在ATP負荷下,利用心肌灌注顯像劑,採用表模式採集首次通過法測定心功能,只需在首次通過一個血流循環約十幾秒的時間內,以表模式數據化採集,能獲得準確、實時的反映ATP負荷下,誘發”冠狀動脈竊血”的短暫時間中心功能變化的多項信息:心肺及大血管形態的血流動力學的定性圖像與肺血流指數、心肺顯影及消退時間、心室射血分數EF、最大射血率PER、最大充盈率等定量參數,並可通過電影顯示觀察室壁運動,判斷心梗後左室重構、室壁流形成及心肌活力。在延遲後進行心肌灌注斷層顯像,還能獲得心肌血流灌注的信息。使得心臟在ATP負荷狀況下,心功能和心肌灌注顯像同時獲得,提高了冠心病診斷的價值。

本研究可一舉獲得心功能與心肌血流灌注檢查結果,節省了檢查時間,減少病人痛苦、輻射劑量與顯像劑費用,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也因一次檢查完成心功能和心肌顯像兩項內容,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因此,我院已將該成果作為冠心病診斷的常規方法。表模式採集首次通過法心功能測定也可以在其他一些核素檢查項目同時獲得,可大大擴展臨床套用。

醫院地址

地址:福州市東街134號

乘車路線:乘301路、5路、55路、2路、22路、27路、11路、19路、102路、118路、74路公車到省立醫院站下車即到;乘51路、52路、69路、9路、26路、5路、55路、2路、22路公車到五四路口站下車即到;

福建省三級甲等醫院一覽

三級甲等醫院簡稱三甲醫院,是中國大陸對醫院實行“三級九等”的劃分等級中最高的一級。考核的主要項目包括醫療服務與管理、醫療質量與安全、技術水平與效率,民營醫院也可以參與等級評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