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駁子

神駁子是一種勞動工具,傳說系神農發明。

傳說

神農溪縴夫的主要勞動工具是“神駁子”。縴夫們把豌豆角扁舟之所以叫“神駁子”,傳說系神農發明。

介紹

神駁子由全木材製成,最早的神駁子是獨木舟,現在的神駁子船底板為稠木或花梨樹,船椋子是清一色的椿樹做成。除用這幾種特殊木材外,打造的這種木船不漏水的關鍵還在於所用的石灰、桐油和麻瓤子。製作麻瓤子的竹子與編織纖纜的竹子是同一類。把叢竹用窄刀刮成絲線狀,揉到一起就成了麻瓤子。船身里外要上數遍桐油,凡是接縫和有孔的地方,都要用經過石灰攪拌的麻瓤子塞滿,使其滴水不漏。
船上用品的計量單位是最古老的捭、丈、尺、寸。神駁子長四丈二尺,寬度不等,最寬處底板四尺一寸半,最窄處只有一尺二寸半,船深二尺八寸半。艄長三丈二尺,櫓一丈八尺五,橈一丈三尺,都是用杉木做成的。纖纜(縴繩)54窩,諧音“無事喔”。即長54捭(盤起來一圈為一窩,一窩為一捭),一捭為大人兩臂伸直分開與肩平後的長度,一捭約為1.7米。拉縴時看場子(地方)出長短,有的河段只需要出二十多捭,而有些河段需要把纖纜出完。縴繩是用均勻的16片老叢竹篾編織成的。神農溪兩岸的蔸蔸叢竹,一年四季碧綠常青,不僅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而且對神農溪水上運輸有著重要的貢獻。纖纜、縴夫、神駁子是同時代產生的,沒有神駁子就沒有纖纜,沒有纖纜就沒有縴夫。纖纜要用石灰水浸泡後放在滾開的水裡煮幾開後,才會變得柔軟而具有韌性。纖纜為什麼要用篾做?不僅因為篾的離水性強,還因為篾纖纜硬中有柔,粗中有細。硬可以撩、擺,柔可以收、盤,粗可以連線“別子”(將搭脖子連在纖纜上的一種特殊木製品),細不傷手、皮膚,今天仍然沒有其他材料能夠取代它。
縴繩通過麻編拴在維板肚上,再經過矮位子上的丫口拉上岸。縴夫們將搭脖子拴在纖纜上拉縴。
神駁子船上有12道肚,從前往後依次為貓兒肚、裝香肚、矮肚、打腳肚、維板肚、大肚、中子肚、扯扯肚、腳窩肚、假肚、坐肚、千斤肚,矮位子插在維板肚上,纖纜拴在扯扯肚上。
船有8個倉。從頭到尾依次為:尖倉,用於洗澡;漁倉,用於做飯;火倉,縴夫站在倉里打篙竿;頭官倉、二官倉、三官倉用來裝貨;放纖纜的倉叫團倉子,縴夫站在倉里打篙竿;腳肚倉,駕長在上面拖櫓。現在的神駁子在過去的基礎上有所改進,比過去要輕便、靈活得多。
早期神農溪一隻神駁子上安排5個縴夫。他們的稱呼從大到小依次為:一駕長、二駕長、三駕長和莽子。他們的稱呼不同,技術嫻熟度不同,各自的職責也不同。
一駕長,上水,挑艄,在船後面,用的是櫓。下水,放船,在前面,用的是艄。
二駕長,上水抓頭,在船頭拿篙竿撐船,在水中抓住船頭或拉或推,或抓住絛繩在岸上扯船;如果一駕長水平高,二駕長也上岸拉縴,下水,二駕長在後面拖櫓;三駕長,上水拉頭纖,下水拖纖纜上坡或打篙竿。
水手兩名,也稱莽子(學徒,不熟悉水路和駕船技術。如過急流險灘時他們還不熟悉“上角不帶淺,下角帶個眼”等術語)。莽子在行船時拉縴、打篙竿。船到碼頭時做飯、刮水(因船漏進來的水或拉縴帶進船的水)。當然,並非專門等船到碼頭後再刮水,其實在拉縴“改渡”的空隙他們就撿起戽斗刮水。船從左岸擺到右岸或從右岸擺到左岸叫改渡,遇到在深灘改渡,縴夫無法從水中過河時,就會收起纖纜坐船過河。這個時候就是莽子刮水的時候。
三峽大壩截流前,神農溪灘多水急,落差大。船過急流險灘要“吊船”,即為安全起見用纖纜把船向後拉,用以放慢船漂流的速度,這種行為叫“吊纖”,有的把這種行為稱為“倒牽牛”。過去下水船過猴子洞灘時必須吊纖,有一段3米落差的河段,如果縴夫偷懶不吊纖就會船毀人亡。神農溪縴夫有過慘痛的教訓。
在長江縴夫里,除駕長外,主要有兩種分工,即號子工兼監工和普通縴夫。號子工兼監工專門用來領頭喊號子以協調大家的氣力。此人要求精通峽江灘情和峽江號子的喊法,且要聲如洪鐘氣壯如牛,他們的位置一般在船頭,縴夫岸上走,哥哥坐船頭,煞是威風。在神農溪縴夫里,沒有專門的號子工,拉頭纖的三駕長領頭喊號子。
五千年前神農發明的神駁子,至今還在神農溪使用,而且隨著原始、古樸的神農溪漂流延伸開發,將長久地生存發展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