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學習

神奇的學習

本書採用紀實手法講述主人公張炘煬在父親的輔導下經過連續跳級以5年的時間學完了12年學制的中國小課程,成為建國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2005年中國教育史的一個奇蹟誕生了,10歲兒童張炘煬在父親的輔導下,經過連續跳級,以5年的時間學完了12年學制的中國小課程,成為建國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生。張炘煬受到了CCTV、鳳凰衛視等數百家媒體的關注,其父張會祥在本書中全面詳盡生動地回憶了培養“神童”的經歷,總結出“框架學習法”“量化為先辭彙鞏固法”等學習經驗,解答了社會人士的各種質疑,並對目前學校教育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書的語言是大白話式的,用順口溜來總結家教經驗,道理質樸,親切感人,對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有啟發性......

目錄

開場白:我的家教偏方

上篇

人人都能踏上學習快車
第一章 “世上只有爸爸好
並非優生典型
重視受孕瞬間的質量
育兒第一堂課就不合格
俯臥式姿勢凝聚精氣神
“天倫之樂”表象下可能埋藏的隱患
理性對待孩子的頭疼腦熱
定時定餐制度養成“到點”意識
怎樣讓孩子提前“適應社會”
<附錄一> 10歲大學生的“哲理”思考
第二章 2歲到5歲:“徒手識字”打開啟智之門
無聲階段是智力啟蒙的最關鍵階段
“幫孩子”有時候也是干擾孩子
及時捕捉他的靈光
樹立“徒手識字”的觀念
未來的數學高材生半年不辨“6”和“9”
怎樣建立幼兒的信息平台
反幽默教育法
要有及時剎車的警覺意識
練就出色的童子功
第三章 5歲到7歲的快節奏: 跳級,跳級,跳級
擇校:別盲目追逐“大熱門”
跳級也是為了減負
以我的固執為跳級開路
小灶教育衝出超慢式重圍
快學法的火候:重在“預”“練”兩端
第四章 7到8歲:學習主體性是這樣創建起來的
“不能走火入魔”和“睡多了就不聰明了”
從不“告訴孩子你真棒”
父親和老師合謀安排的副學習委員
往前躥的勢能帶動原理
給家長的忠告: 開闢新戰線 走出差生困境
一個家庭原則:不造成無形的妨礙
“五年的任務就是‘沒有任務’”
第五章 8至9歲:從容應對環境落差
家長怎樣應對“孟母三遷”式的困惑
對不良苗頭的最佳解決手段
家教不能只顧埋頭拉車
魏書生教育法的啟示:學習與民主
霹靂性保護:“誰要敢報導我起訴誰”

中篇

低台階攀援高目標
第六章 國小年齡上高中:奔向高考
“無聲教育”有勝景
私塾教育的合理性不能否定
“機會主義”選擇:擴大單詞記識
“我反覆刺激你”
高開低走的應試戰略
“無為而治”必壞事
<附錄二>高考能否讓“死記硬背”走開
第七章 10歲的跳躍:全國最小的大學生
縮短學制 最後跨越
我為什麼謝絕學校的“小灶教育”
在薄弱科目上採取“保守療法”
《卡爾?威特的教育》:古今原理相同
我的“抓大放小”觀
必要時給他來個信息禁止
創造建國以來的高考紀錄
<附錄三>新浪訪談:張令祥談張炘煬成長道路

下篇

成功的定義
第八章 張炘煬“歪傳”——我的人格教育觀
父母曾經犯過低級錯誤
永遠給他富足感和光明感
反潮流的觀點:性格執拗的孩子可塑性強
合理的放棄:允許他的部分毛病改不了
不講究的父母培養出講究兒子
“孤單”的快樂
社會應當給早慧學生創立快學平台
<附錄四>400個耳光拷問家教育選擇
第九章 笑對大學生活
在大場面前保持自我本色
出名不怕早
享受明星的待遇的新生
不能永遠罩著兒子
我們為“問題少年”解困惑
<附錄五>參加高考10歲的小孩
第十章 父子情深
擱置爭議 彌合代溝
成功的定義就是自己滿意
母親的記錄:張炘煬成長日記

序言

求實、辯證,善待教育
魏書生
張炘煬同學5歲到盤錦市雙台區魏家國小讀書。
我認識這個孩子是2002年的秋天,我到市三中,校長跟我說:“我們初一來了一名剛滿7歲的小孩……”我很高興,大家領著我到教室看到了這個可愛的孩子:說話滿口童音,卻極有禮貌,頑皮中透著成熟,幼稚的舉止中又流露出剛強,一臉陽光,不卑不亢。他屬於那種人緣好的孩子,誰見了都會喜歡。
我跟佟明勇校長講:“一定善待這個孩子,師生如果都滿懷善意對待孩子的進步成長乃至弱點與不足,孩子就能越來越好。”
轉眼之間,炘煬已經快讀完大學一年級了。他還不滿11周歲,但跟十八九歲的同學們相處很融洽,學習成績仍然領先,數學、英語尤其突出,文娛活動中是大家的“開心果”,軍訓20華里拉練行走不掉隊。
很多家長覺得炘煬的成長“有點神奇”,盼望解開這個謎。我拜讀了張會祥同志寫的《神奇的學習——10歲大學生張炘煬培養紀實》才感到孩子的成長真的並不神奇,所講述的只是他們一家三口融洽和諧,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高高興興、邊學邊玩的一段歷程。這本書給我的教益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點:
一、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
會祥夫婦晚婚而又晚育,人近中年方得一子,盼子之情之切,愛子之情之深,較青年父母尤深尤烈。最感人的是他們把深沉的愛轉化成一種為父母的使命感、宗教感。“經過一個自我再教育的過程”,“家長要有做出犧牲的準備,犧牲一點閒適,犧牲一點快樂,說到底就是犧牲一點自我”,“這么多年來,我們家一直有一個規矩,張炘煬學習時,我們當爸媽的不去做其他的消遣”。父親從炘煬小的時候抱他到大街、公園、商店、河邊……幼稚園;再大些,陪孩子去圖書館、書店;上學後,指導孩子學習、跳級(高中唯讀了一年)。這期間,父親幾乎指導孩子的所有學科,他們既是父子,還是同學,又是朋友——父愛如此深沉,孩子怎么可能不成才呢?
二、一切從孩子的實際出發
從書中可以感受到,炘煬的父母是朴樸實實的人。他們坦言“我們家的經驗既不高級,也不討巧”。他們最成功之處,在於處處從炘煬的實際出發:上國小感覺孩子學會了,再待下去就是浪費時間了,於是才同學校商量跳級;到國中,孩子覺得學習有餘力,願意提前學高中課,才跳級到高中;到了高中,孩子又學得比較輕鬆、快樂,才想到參加高考。每次跳級都不是家長一廂情願地為孩子設定一個高目標,逼著孩子去攀登;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旅遊,孩子喜歡登得快些,多看幾個景點,父母便陪他登得快些、再快些。他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總結出的“學制縮短”、“量化為先”、“求博不求尖”、“低台階高目標”、“趕超先搭架,預習兼做題”、“教書如蓋樓,封頂再裝修”等等這些經驗,細細想來,都非常高級,特別巧妙。
三、注重辯證法,避免走極端。
張炘煬極其聰明,但書中決不說他是神童,而是說孩子20個月前都不能說話;他們愛孩子,但從來不嬌慣孩子,尤其不引導孩子講吃講穿;他們注重孩子學習,但從來沒忽視過孩子品德,並一直引導孩子關愛別人;他們既引導孩子背誦做題,又一直引導孩子鍛鍊身體;他們培養孩子專心學習的習慣,又始終引導孩子感受學習的快樂。他們講自己的成功,也講自己的不足,書中寫道:“任何問題都應該一分為二地去看,不能走極端。”孩子小時沒有母乳,20個月不會說話,他們仍然對孩子充滿信心,沒有悲觀。孩子10歲考入大學,面對眾多媒體的讚譽,他們沒有飄飄然,仍然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想過早為兒子施加任何壓力”,“我們選擇這樣做,是因為在這條路上,我們走得很快樂”。他們掌握了辯證法,才進入了寵辱不驚的境界。
愛心、求實、辯證,是親職教育永恆的主題,也是學校教育永恆的主題,更是社會教育的主題。
昨天,炘煬的父母、老師、同學、社會上善良的人們滿懷愛心,能夠求實、辯證地對待孩子,炘煬才得以健康成長。
明天,盼望炘煬的父母、老師、同學及一切善良的人們,繼續滿懷愛心,繼續求實,辯證地對待炘煬,他一定會成長得更加健壯。
更盼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滿懷愛心,求實辯證地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誠如是,則人心澄澈,天清日朗,善莫大焉。

精彩看點

並非優生的典型,神童出世的艱難
“俯臥式”培訓凝聚精氣神,別樣的育兒經驗
樹立徒手認字的學習觀念,隨時隨地無負擔
反幽默教育法,正襟危坐的學習有效果
否決“告訴孩子你真棒”,不輕易搞表揚
往前躥的勢能帶動原理,以快制勝的學習策略
私塾教育的合理性不能一概否定,他適應這種模式?
框架學習法的訣竅,5年學完12年學制中國小全部課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