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光寺[廣東]

神光寺[廣東]
神光寺[廣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神光寺位於廣東省興寧市神光路的神光山。

寺廟歷史

神光寺舊時稱為南山壽慶寺,在神光山腰,建於北宋嘉佑三年(公元一0五八年)。寺的創建有這樣

神光寺點擊查看大圖
的傳說:邑人羅孟郊北宋天聖八年(一0三0年)上北京城殿試,高中探花,官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當時恰有一位朝庭大官眨謫潮州,途經興寧縣擁慧亭(即今福興五里亭),遠眺神光寺(當時稱南山),形如展旗,與貴人峰相接,又是掛榜秀麗壯觀,十分讚賞,是晚宿居山下農家,看天相興寧屬牛女兩星,嘆曰:此 地現已出有翰林探花,今後也應是人才輩出,如能在山上建一寺廟供奉,則更是錦上添花,他便指點當地父老在神光山腰建一寺廟。神光寺後依碧翠山巒,面臨沃野平地,極目遠望,寧江如帶,繞城如流,田舍園林,高低錯落,鱗次櫛比,鄉人為寺門題曰:"神光依古寺,山勢繞齊昌"。寺內楹聯是:"慈雲廣布三千界,甘露低頭咫尺天"。每逢重陽佳節,邑人登高,必到神光寺觀禮酬願
明朝成化年間,壽慶寺經數百年的風雨,已顯破漏,其時,陳禮明任興寧縣令,留心文教,作育人才,並於成化十五年(一四七九)將破舊的壽慶寺擴建重修,依民間--羅孟郊童年曾在南山讀書,有如光燭環照,後高中探花的傳說,便改南山為神光山,改壽慶寺為神光寺。
明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廣東提學副使魏校(別號莊渠先生)巡視興寧時把神光寺改為探花書院,以供學生讀書。至明嘉清三十年(一五五一)邑人王天敘獨資重修神光寺,將探花書院遷至墨池側,新修寺廟仍稱神光寺。
明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興寧縣令陳應薦倡導再修神光寺,後為佛殿,前為學士祠,門前有大觀亭和古榕。崇禎初年牧原和尚又重修神光寺,並在這裡住持了幾年,徒弟頗眾,於清朝順治八年在江西豫章普濟寺坐化,人門將其袈器葬於神光山下曹源寺內的牧原塔下。
神光寺到一九五八年已完全毀壞,只剩牆腳。寺內大匾"甘雨救民"和青銅香爐坐腳則仍保存。
一九八四年,興寧縣經濟考察團訪問泰國,曼谷北柳"龍福寺"住持彰慈大師(石善光)等旅泰僑胞,提議將神光山開闢為旅遊區,甚得國內外鄉親讚許。一九八五興寧縣人民政府決定在神光山開闢旅遊區,並同意修復千年古剎神光寺。經過幾年努力,神光山神光寺又展新姿,成了海內外同胞旅遊和拜佛勝地。

寺廟現狀

興寧寺現存建築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地藏殿、觀音殿、祖師殿、僧房、海會塔等,其中大雄寶殿為泰國式荷花殿,寺中有碑刻14塊。
雖然歷盡滄桑,神光寺重要文物和古蹟依然歷歷可數:
千年古榕,生長於祖師殿門坪右邊,直徑2.17米,枝葉茂盛,覆蓋面積達2畝。
古石刻群,位於祖師殿背山嘴上,在露出土面的30多塊岩石上,有的清晰,有的已模糊不清。
緬甸漢白玉釋迦牟尼塑像,高1.6米。1993被請到寺院安放。
泰國1500公斤銅塑釋迦牟尼佛,位於大雄寶殿正中。此外尚有鴛鴦菩提樹,位於寺門坪中央。碑刻,存放於祖師殿二十四周天走廊。明代牌匾,存放於牧原堂。明代古香爐,位於大雄寶殿前。明代萬曆年間仙鶴一對,位於大雄寶殿前。

相關資料

【歌曲】
原曲:隱形的翅膀
作詞:段夢
主唱:小小
神光寺
建在神光山芥半山腰
神光寺
少發出吉祥
如意芥神光
崖是到
任何地方心都帶臉神光
來伴隨
如意吉祥
神光寺
亮過當住巴賴芥太陽
崖丟系
神光寺普照
成長芥靚花
俺是到
任何地方心都帶臉神光
來伴隨
如意吉祥
吉祥芥神光
保佑全部人芥家
大人同細里
平安又健康
吉祥芥神光
保佑全部人芥家
帶來芥幸福
送賓每個家
發出芥神光
保佑平安又吉祥
來保佑
大家
如意吉祥
【詩詞】
【年代】:唐
【作者】:歐陽袞
【題目】:神光寺
【內容】:
香剎懸青磴,飛樓界碧空。
石門棲怖鴿,慈塔繞歸鴻。
有法將心鏡,無名屬性通。
從來樂幽寂,尋覓未能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