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物學

社會生物學是以進化論的觀點研究動物的社會行為、種群的大小和組織功能(或適應意義)的習性學分支。1975年出版的E.O.威爾遜的《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一書概括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全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社會生物學
英文名稱: sociobiology
學科分類: 生物

注釋

注 釋: 社會生物學是一門新學科。它是通過研究生物的起源、發展,生物和環境的關係等多個相關學科來研究生物界和社會的規律。 從60年代末開始以英、美兩國為中心而形成的動物社會學的新思潮,是以綜合群體遺傳學及種群生態學產生的自然選擇理論為基礎,從遺傳適應角度來研究動物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現象為特徵的。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把利他行為及在配偶者或其親族內部所見到的對立關係,看作是遺傳的適應產物來加以解釋。綜合以處理基因頻度變化的群體遺傳學的模型或包括適應度的適應“戰略”分析,來推斷各種社會行為適應進化條件的研究,對野外的動物觀察資料進行比較研究,以了解其與理論推斷的符合程度(參見ESS、群體選擇、血緣選擇、包括適應度)。社會生物學這一詞來源於E.O.Wilson(1975)的《關於所有動物社會行為的生物學基礎的系統研究》中的定義,但像這樣廣義地來解釋的學者並不多(參見行為生態學)。對社會生物學的研究,曾遭到一些群體遺傳學家的強烈批判,認為它是適應萬能論,理論的基礎許多是站不住腳的。

正文

以進化論的觀點研究動物的社會行為、種群的大小和組織功能(或適應意義)的習性學分支。1975年出版的E.O.威爾遜的《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一書概括了這一研究領域的全貌。
社會生物學家認為,物種群體的各種組織形式(如有的鬆散,有的等級嚴明),與組織形式相適應的群內個體之間的各種聯繫(如支配與服從,親與子的各種關係,各種類型的配偶制),以及所使用的交往手段的特異性質都是在一定的生存條件下進化而來的,或者說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例如,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一個物種的群體的大小常常受到食源的限制和獵食者的影響,因此種內就會有相應的限制繁殖和進行防禦的行為。有些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為了保護食源,有占域的習性。生存於食源貧乏或易遭獵食的環境中的鳥類在繁殖時多為一夫一妻制,而且雌雄共同照料後代;在猴群中,特別象生活在開闊地區的狒狒群中,嚴格的等級組織以及與等級關係相應的個體之間的各種儀式化的交往行為(如猴王昂首闊步的顯示行為,等級低者對等級高者表示討好的呈現臀部的行為,以及表示友好的理毛行為)都具有維持群內和平團結的功能。群體的團結有利於抵禦侵犯者和保護幼小者,所以這些行為對種群的生態有著重要的意義。
社會生物學家認為,生物的進化過程就是基因的選擇和繁殖的過程。一個種的個體只不過是繁殖基因的機器。能夠生存和產生後代的個體才能給種的基因庫貢獻適合的基因。然而,在有些物種中,某些個體具有為種群生存而犧牲自己繁殖機會的行為,最典型的如蜜蜂群中的工蜂和蟻群中的工蟻,它們的一生都是為種群的生存而工作的,但它們自己不能生殖。研究這種利他行為的基因如何繁衍是社會生物學中很重要的課題。W.漢密爾頓提出所謂親族選擇的理論和包括適應的概念。他認為,動物所表現的犧牲行為或利他行為,多是為了保護其兄弟姊妹或近親的生存,因為它們攜帶的基因有一部分是和它的基因相同的。越是近親,共同的基因越多,因此越存在為之犧牲的傾向。這樣的犧牲能夠保存更多的自己所具有的那種基因。
社會生物學家也曾觀察到,有的物種個體也為無親屬關係的其他個體作出犧牲。他們用互動利他原則來解釋這類行為的適應意義。互動利他行為實現的基礎是在一種情況下一個動物幫助了另一個動物,指望在它處於同樣情況下那個動物也會來幫助它。但也可能得不到報答或受騙,因此需要有防止被欺騙的強制手段。社會生物學家相信,實現互動利他的行為只有在具有複雜的社會結構和個體之間彼此能夠認識的種群中才有可能。社會生物學家的這種見解帶有濃厚的擬人論色彩,很難為持嚴格的客觀態度和遵循實驗研究方法的比較心理學家所接受。
有的社會生物學家試圖以動物的社會行為的原則來解釋人類行為;而有些人則比較謹慎,他們承認人類雖然也屬於動物界,但人類已經有了高度發展的社會和文化。制約著動物行為的那些生物因素在人類的社會行為中未必仍起同樣的作用。因此,社會生物學研究本身雖然有一定的價值,但它所發現的原則絕非人類社會生活和人類的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的行為所遵循的原則。

參考書目

E. O. Wilson,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1975. R. D. Alexander, Darwinism and Human Affair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attle,Wash.,1979.

同名書籍

基本信息

副標題: Sociobiology:The New Synthesis
原作名: Sociobiology:The New Synthesis
作者: 愛德華.O.威爾遜
譯者: 毛盛賢 孫港波 / 劉曉軍 劉耳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8-5
頁數: 717
定價: 125.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盜火者譯叢
ISBN: 9787564006846

內容簡介

當1975年這部經典之作首次出版時,它創立了一個新學科,並觸發了一輪圍繞先天和後天古老議題甚囂塵上的爭論。儘管得到了國際動物行為學學會官員和同仁的讚譽,但更廣為人知的是,《社會生物學》這本歷史上有關動物行為最為重要的著作卻成為當時學多社會科學家和其他學者猛烈抨擊的對象,他們強烈反對人的社會行為,即人的天性,具有生物學的基礎。這種爭論自本書出版以來激盪不已。

作者簡介

愛德華·O·威爾遜(Edward O.Wilson)是哈佛大學“佩里格利諾大學研究教授”,著有《論人性》(On Human Nature)、《生命多樣性》(The Diversity of Life)、《昆蟲社會》(The Insect Societies)、《生物共好天性,人類與其他物種的紐帶》(Biophilia,The Human Bond with Other Species)、《學科匯合,知識的同一性》(Consilience,the Unity of Knowledge)、《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螞蟻的旅行,科學探索的故事》(Journey to the Ants A Story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等,曾兩次獲普利茲獎。威爾遜是當代無可爭議的科學巨人之一。《社會生物學》是他的代表作,該書是社會生物學領域的奠基性著作,出版30多年至今無人超越。

目錄

世紀之交的社會生物學
致謝
第一部分 社會進化
第1章 基因的道德
第2章 社會生物學的基本概念
第3章 社會進化的原動力
第4章 群體生物學的有關原理
第5章 類群選擇和利他主義
第二部分 社會機制
第6章 類群大小、繁殖和時間-能量預算
第7章 社會行為的發展和飾變
第8章 通訊:基本原理
第9章 通訊:功能和複雜系統
第10章 通訊:起源和進化
第11章 攻擊
第12章 社會間空(其中包括領域)
第13章 優勢系統
第14章 角色和職別
第15章 性與社會
第16章 親本撫育
第17章 社會共生
第三部分 社會物種
第18章 社會進貨的四個頂峰
第19章 集群微生物和集群無脊椎動物
第20章 社會昆蟲
第21章 冷血脊椎動物
第22章 鳥類
第23章 哺乳動物內的進貨趨勢
第24章 有蹄類動物和象
第25章 食肉動物
第26章 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
第27章 人類:從社會生物學到社會學
術語解釋
參考文獻
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